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2735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果蔬贮运病害05_荔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ostharvestPostharvestPostharvest DiseasesDiseasesDiseases ofofof FruitsFruitsFruits andandand VegetablesVegetablesVegetables荔枝病害及防腐荔枝病害及防腐荔枝病害及防腐荔枝病害及防腐 品种与分布品种与分布 荔枝(Litchi chinensis)属无患子科(Sapinaceae),为我国特产名果,素有“中华之珍果”的美称,是我 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水果之一。 广东省除粤北及梅州、兴宁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宜种植外,其余地区均有种植,到1999年种植面 积已发展到约30万

2、ha2。 主要分布在广州及其郊外、东莞、惠阳、中山、高州等市县。现在廉江、高州一带己发展为全省 最大的荔枝种植区。从化地处北回归线南北,是广东最北的荔枝生产地区。 糯米糍、桂味、怀枝、黑叶是上佳品种,其中广州市及所属各县主栽怀枝、桂味、黑叶、糯米糍 等;惠阳市、东莞市主栽糯米糍、怀枝、黑叶、妃子笑;中山市、湛江市主栽三月红、白腊等早 熟品种。 问题问题 荔枝成熟于盛夏,其结构特殊,代谢旺盛,采后易腐烂变质,果皮易褐变,给贮运保鲜工作带来 极大的困难。 迄今发现荔枝真菌病害11种,以霜疫病最严重。其次是正在发展中的炭疽病,严重时一二侧枝以 上完全枯死,以引起枝枯最重要。果腐也在增加中,现已引起有

3、关部门的注意。 荔枝鬼帚病,症状与龙眼鬼帚类似,不过极少见,只在增城发现,估计也是病毒为害的。 荔枝的寄生线虫种类较多。殷友琴、高学彪等(1994)报道了17属29种植物线虫;殷友琴、杨宝君 (1994)报道了根结线虫。 荔枝藻斑病较普遍,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影响树势。荔枝的地衣病在一些环境较阴湿,管理较差, 杂草丛生的老果园中常见。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此乃农业部农垦司热带作物处(1994)在廉江发现的。各种非侵染性因素导致的病害、药害值得注意,裂果病是由于多次大量地、不适当用药控花促花 所致,例如多效唑,已在一些果园发生。 由荔枝瘿螨(Eriop

4、hyes litchii)引起的毛毡病,叶、花、果均被害,特别若开花期间少雨,花变成褐 色、畸形,不能结果。有时被误认为是炭疽病所致。 叶瘿蚊(Mayetiola sp.)为害引起叶片产生大量小圆斑,极易被误认为病害。 荔枝采后室温下存放23天,即迅速果皮发褐,不易贮藏保鲜,故过去广东省的荔枝实际大都是结 果后很快销售的,果皮褐变是一种生理病害,病因说法多种,一般褐变主要由果皮失水引起,或由 贮存过程形成的凝水浸渍果皮引起。 荔枝肿瘤病病因未明,多发生于数十年的老龄树上。 贮藏特性贮藏特性 荔枝是非呼吸高峰型果实,但呼吸强度高。 采收当天呼吸强度很高,随后逐步下降,但仍比苹果、梨、柑桔、香蕉等

5、高出23倍。当果实 变褐腐烂时,呼吸强度又趋上升,没有明显的呼吸高峰。 荔枝的乙烯释放量始终保持在低水平,没有明显的高峰,说明荔枝成熟过程中,乙烯的作用不 明显。 因此,要搞好荔枝的贮藏保鲜一定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降低荔枝果实的呼吸强度。如荔枝采 收后尽快预冷,贮藏在适当的低温条件下,是降低荔枝呼吸强度、延长贮藏寿命的重要手段之 一。 荔枝果实结构特殊,不利于保湿。 外果皮角质层很薄,龟裂片上有许多小裂口,中间是疏松的海绵组织,因而水分容易散失。 果皮与果肉在结构上完全分离,无输导组织相连,当果皮失水时,尽管果肉水分充足,也难于 供给果皮,因此果皮迅速失水褐变。常看到果皮干枯而果肉仍保持着相当

6、多的水分。在室温无 包装条件下,放置3天的荔枝全部变褐,果皮失重率可高达50%。 越是在干热的情况下,荔枝保湿就显得越是重要,可以这样说,保湿就是保鲜。 生理原因:荔枝褐变快,采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褐变,常温下23天即失去鲜红色而褐变,大大降 低了荔枝的商品价值。 酶促褐变,荔枝果皮内存在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还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在有氧的条件 下,这些酶就起到一种生物催化剂的作用,使酚类物质氧化变成了黑褐色的物质。 果皮褐变还与它的红色色素即花青素的褪色或变色有关,花青素的颜色取决于环境的pH值, pH低时,呈现红色,pH提高,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进而变为紫色、紫黑色。Postharves

7、tPostharvestPostharvest DiseasesDiseasesDiseases ofofof FruitsFruitsFruits andandand VegetablesVegetablesVegetables 荔枝果皮失水,导致pH值提高,加速褐变的发生。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控制荔枝褐变应从几个方面着手: 采用适当的保湿包装,减少果皮失水。 降低呼吸强度,延缓果实成熟衰老,如预冷、低温贮藏、气调贮藏等。 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如气调贮藏、应用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如二氧化硫等。 降低果皮的pH值,如浸酸处理。Litchi Downy Blight 荔枝霜疫病,曾被误称“霜霉病”

8、,是荔枝果实上最重要的病害。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 均有发生。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福建金三角,结果期常遇阴雨连绵,造成大量落果、烂果,损失可达 3080%,贮运中继续危害。有的年份,采前天气晴朗多日,果实外观完好,但在采后运输过程中爆发病 害,使销售部门遭受重大损失。 症状症状 荔枝花序、幼果、成果、果柄、结果枝均可被害。湿度很高时,叶片也发病,但在此病发生盛期, 叶片一般已老化,故田间叶片被害的情况很少见。 花序受害,造成花腐。幼果受害后腐烂,很快脱落。病部均生白霉。 成果受害时,多自果蒂开始发生褐色、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的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霉层,即 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扩

9、展极快,常全果变褐,果肉发酸,烂成肉浆,流出褐水。 病原菌病原菌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属卵菌纲真菌。 病原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孢囊梗呈多级生长,在顶部分枝同时产生孢子囊。每个孢囊梗生 720多个孢子囊;孢子囊脱落后,带微小的柄,萌发时,一般形成512个游动孢子,自乳突顶端陆续 逸出,如温度高则直接形成芽管。 人工接种可侵染番木瓜、番茄、丝瓜;刺伤接种可侵染菜豆荚和龙眼叶片。但不侵染龙眼、香蕉、 番石榴、菠萝等的果实。 在田间,除荔枝外,还可危害番木瓜。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初侵染源:以卵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没有证据表明病菌可在病果枝及落地的病果皮上越冬。贮运

10、 期间的病果主要来自田间的外观完好,但已被病菌侵入的果实。 在广东,约3月末开始发病。病程极短,条件适宜时5分钟便可侵入;再侵染相当频繁。 靠风雨传播;贮运期靠接触传病。 影响发病因素影响发病因素 果肉厚、含水多或果皮薄、易透水、较湿润的成果易感病。 广州在气温1430,连续降雨数日,病害便流行。 土壤湿润肥沃,或冬季多施肥培土,树势良好,枝叶繁茂结果多的,发病较多。树冠下部和荫蔽 处的果实发病最早最重。 品种抗病性无明显差异。但迟熟品种发生偏轻,主要由于此时气温稍高,雨量少,不宜病菌侵染, 可“避病”。 病害程度取决于结果期的降水量,特别是降水日数与次数。持续阴雨几乎可以肯定是霜疫病大爆 发

11、的预兆。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当前应以药剂防治为主。解决荔枝霜疫病烂果应从田间防病着手,单靠采果后低温及药防 腐很难解决。 清洁果园,结合修剪,清除树上和地面的病果、烂果皮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防止所带病菌可 进入土壤而成为翌年的菌源。 合理施肥,尤应避免偏施氮肥。 花前1周起,喷施58%瑞毒霉锰锌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600倍液,共喷4次,间隔23周。乙磷 铝、灭克等亦有良好防效。 荔枝采后应迅速预冷,采取低温贮藏并浸药处理。在产地采后即用冰水溶解药液浸果,药剂用乙 磷铝1000ppm+特克多1000ppm,在10左右浸10分钟(水温56时浸5分钟)。晾干后运回冷库继续预 冷,将果温

12、降低至78,在冷库内选果包装。若不用冰水浸果,则在药剂处理后,迅速运回冷库, 以强冷风预冷至上述温度。Litchi Sour RotPostharvestPostharvestPostharvest DiseasesDiseasesDiseases ofofof FruitsFruitsFruits andandand VegetablesVegetablesVegetables 酸腐病是荔枝果实上的常见病害,一般发生于荔枝椿象危害严重的果实,贮运期间也经常发生,发病 率可达10%以上。如荔枝霜疫病逐渐得到控制,酸腐病有可能上升为果实主要病害。 症状症状 主要危害成果。 常自蒂部发病,病部初期

13、褐色,后暗褐色,逐渐扩大至全果变褐腐烂,内部果肉腐败酸臭,果皮 硬化,有酸水流出,上生白色霉层,多为病原菌的大量节孢子。 病原菌病原菌 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此菌为伤夷菌,田间各种生理裂果特别易受感染。 参见柑桔酸腐病菌。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菌源: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内。贮运期间的病果,主要为从田间混入的带菌健果。 节孢子往往被飞溅的雨水或风吹起的尘土带到结果部位低的果实,造成发病。病果上产生的大量 节孢子又成为再侵染源。 荔枝椿象(Tessaratoma papillosa)与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危害造成的伤

14、口使病菌侵入, 而且本身沾染酸腐病菌起传播作用。 发病后继续行接触传病,箩筐内可能出现的各类小昆虫到处乱爬把病菌带到各处也起传播作用。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采收时遭机械损伤的果实及果皮含水量过高的裂果最易发生。 果实被荔枝椿象或荔枝蒂蛀虫危害后,采收时往往不易发现,由于引起的伤口颇深,容易被酸腐 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 贮运途中,湿度大,温度较高,有利病菌危害。无论在田间或贮运中,影响发病的条件最主要的 是水分与较深的伤口。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荔枝椿象和荔枝蒂蛀虫。 采收装运,避免损伤果实与果蒂,特别不宜用尖头剪刀采收,以免损伤。采收的果穗一般都带较 长的果柄,应尽量使剪口平截而勿

15、斜剪,以避免果柄尖端刺伤健果。 目前荔枝采后保鲜防腐常用的药剂不能控制酸腐病。采后青霉病、曲霉病,镰刀菌果腐病等危害 极少,炭疽病目前还不多,故药剂防腐对象应突出霜疫病。若加入抑霉唑兼防酸腐病,亦有相当效果。Litchi Anthracnose 炭疽病是荔枝叶片上的常见病害,但过去长期未受注意,我国1985年才首次报道。近些年来,由于不 少果园用乙磷铝或瑞毒霉防治,霜疫病明显降低,但炭疽病逐渐增多。不过目前造成损失较小,是一个 正在扩展,值得注意的病害。 症状症状 叶、枝、花、果均可受害。 幼果发病,造成早期落果,通常发生于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果实。病斑圆形,直径25mm,褐色, 边缘棕褐色,常发

16、生于果端,中央产生橙红色的粘质粒,内部果肉变味腐败。 叶片发病,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斑,或在叶尖、叶缘产生大型后期变灰色的斑块,病斑上生 黑色小粒。 枝条受害,形成枝斑或枝枯;花器受害,变褐脱落。 病原菌病原菌 与芒果炭疽病菌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异名C1itchii。 在荔枝果实上,分生孢子盘不产生刚毛,分离菌对番木瓜及苹果都能侵染,如刺伤接种,发病更 快,在叶片上的分生孢子盘则往往产生刚毛,分离菌不侵染番木瓜,仅轻微侵染苹果,推断是二个不 同的菌系。 参见芒果炭疽病菌。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参考芒果炭疽病。 由于荔枝采收后,或者迅速装运销售,病菌多不及完成新的病程,或者迅速进行冷藏,不利于病 菌扩展,故在贮运过程中很少再继续传播危害。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Po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