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二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作者:郭辉东一、荆江河道的形成与变迁据《荆江大堤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0 月第一版)所载的史实表明, 荆江河道形成与变迁的大致情况是:荆江统一河床形成的时间, 在学术上仍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为复旦大学袁激方的 (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演变初探)和 1982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前者云:“荆江统一河床,早在先秦业已形成”;后者云: “战国时代 ,,已经形成这两种说法基本一致,但记述却都比较简单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复旦大学张修桂在(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该文认为: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过程, 大致经历了漫流阶段、 三角洲分流阶段和统一河床形成阶段,经历了由西向东逐渐形成的过程,即首先是在江陵境内,其后是在石首、监利境内的形成过程史前时期,荆江尚未形成明显的河床形态,那时江流在今湖北江陵县边缘进入浩瀚的古云梦泽,然后以漫流形式向东南倾注至周秦两汉时期, 由于江水所携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以致首先在水泽西部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 并在洲上发育了分流水系当时在这块三角洲上,古荆江水系呈扇状向东扩展,汇注云梦泽。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自北向南倾斜下降的影响以及倾斜力的作用,扇状分流水系的主汛道, 逐渐迁移至三角洲的酉南边缘,从而形成江陵以下上荆江的明显河床此时,下荆江地区则尚处在高度湖沼阶段,洪水季节主流横穿湖沼区至城陵矾与洞庭湖诸水相会至魏晋时期,因北岸水系继续分泄泥沙的结果,荆江三角洲在向东继续延伸的同时,迅速向南扩张, 迫使位于石首县东北境内的云梦泽主体向下游推移,自此荆江在石首境内始摆脱漫流状态,逐步形成河床,其形态发展到南北朝时已极为清晰而这一时期监利东境的荆江河段,则依旧横穿云梦泽向东南方向漫流到唐宋时期,云梦泽完全解体演变成若干星罗棋布的小湖沼,自此监利境内的荆江河床最后塑造完成荆江自形成明显河道以迄于今,历经河型上的沧桑之变,但其基本流向与流路却是比较稳定的近 500 年来,上荆江基本上保持了原来微弯分*的河道形态,河曲发展缓慢,河道变化较大的仅有上百里洲、学堂训、斗湖堤及郝穴等局部河段下荆江则经历了从分 *河型到单、顺直河型,最后发展到境蜒型河道的历史演变过程元明时期,河道开始逐渐向境蜒型河型演变清后期,河曲又不断发育,在藕池河溃口分流后,婉蜒河型进一步得到全线发展1490—1975 年,下荆江历史变迁情况见图 3—1。
二、荆江诸口南北分流时的江湖关系荆江历史上两岸穴口甚多,随着河道的不断演变和人为作用,穴口有塞有开, 有增有减,不同历史时期穴口及其数目不尽一致据(荆江大堤志)所载:据各种史籍记载,东晋以前曾多达20 余处其中,分布在南岸的有: 油水口、西口、龙穴口、俞口、上擅浦、景口沦口、清水口、生江口、再生口等;分布在北岸的有: 豫章口、中夏日、涌口、沮口、马牧口、高口、故市口、子夏日侯台水口、清扬口、土坞口、饭筐上口、零口、郝穴、庞公图 3—1 下荆江历史变迁图 (1490—1975) 渡、饭筐下口等唐宋以后又流行“九穴十三口”之说此说最早见之于元代林元(重开古穴碑记) : “按郡国志,古有九穴十三口”至于穴口的名称和位置,该文却没有记载因此,明清时期对于此说的解释则众说纷经,一说见之于明朝雷恩恩的(荆州方舆书)云:“穴凡有九,水口几十有三在江陵者二,曰郝穴,日漳捕穴;在松滋则采穴;监利则赤剥;石首侧杨林、调弦、小岳、宋穴;潜江则里社穴九穴之口合虎渡,油河、柳子、罗堰为十三口一说见之于晚清倪文蔚编纂的(荆州万城堤志) : “俗传九穴十三口实有其地,北岸则江陵有便河口、卜穴、潭子湖口、郝穴、拖前口、蓝穴、石碑穴;监利有新河口、黄穴、赤剥口、庞公渡,而无潜江之里社穴,北岸几五穴六口。
南岸则松滋有新穴、西溶、而无采穴;江陵则有虎渡口、东溶口;公安则有油河口、三穴、东壁口、芭芒四;石首则有杨林穴、 宋穴、调弦口,而无小岳穴、柳子口,南岸凡四穴七口, 合之适符其数但倪却认为此说 “未免近于凿矣”还有一说则见之于清侯世霖的(江坟议),云-“禹迹有九穴十三口江之北有使河口、一章步口、罐子湖口、石牌穴口、新沉河口、 黄穴口、郝剥穴旧、庞公渡口、朱家河口、苹一口,江之南有采穴口、溶口、油江口、东壁桥日、芭芒口、杨林市口、宋穴口、海船口、调弦口另据有些学者考证,所谓“九六十三口”,系原指其多,并非确数,古籍记载的有些穴口,如黄穴、里社大、罗堰等穴口,均不在荆江沿岸,而在离荆江较远的内河宋以后,穴口逐渐湮塞 元大德中重开六穴,“江陵则郝穴,监利则赤剥,石首则杨林、宋穴、调弦、小岳”(见林元《重开古穴碑记》 “元季诸穴复湮,明嘉靖间江陵筑塞郝穴,隆庆中复议开浚诸口,以漳V 等穴湮塞既久,无复故道,惟郝穴与虎渡为大江南北分泄要*??‘?隆庆中惟浚调弦一日 余仍闭塞” (见清同治十三年 (荆州万城堤志》 ) 明以后,北岸穴口尽塞,南岸仅余虎渡、调弦二日清咸丰二年(1852 年)马林之堤于小水年溃决未塞,至十年(1860 年)大水冲成藕池河。
同治九年(1870 年)大水在黄家铺决口堵塞不坚,十H 年(1873 年)复决,并新决庞家湾,遂冲成松滋河至此,荆江河段便形成“四口”南流的形势从(荆江大堤志)的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尽管对“九穴十三口”的文献记载有些不详,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宋代以前,诸穴口开通,而且北岸穴口多于南岸穴口江水北南分流;二是明代嘉靖年间以后,一北岸穴口尽塞,仅余虎渡、调弦二口南流,才形成统一的荆江大堤从此,江水被约束在单一的荆江河槽里,不能再向江汉平原分流三、关于郝穴诸口问题人们把荆江大堤形成的过程概括为“肇于晋,拓于宋,成于明,固于今”,基本反映了荆江大堤形成的全过程从 1542 年郝穴堵口、 荆江大堤形成, 到 1860 年藕池溃口持续三百多年, 荆江大堤和荆江河道是相对稳定的,荆江河势比较顺直,上下荆江泄量是一致的, 江湖关系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关于明嘉靖年间荆江北岸堵塞郝穴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清乾隆(荆州府志)、光绪(湖北通志) 和(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称为“明嘉靖初” ,光绪(湘阴县志》及(华容县志》记为“明嘉靖三年”(1524 年) ,雍正(湖广通志)江陵县堤考略则载为“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 年) 。
湖北省水利志认定为1542 年堵塞郝穴湖南省水利水电厅1989 年编印的(湖南省洞庭湖区基本资料汇编)第四分册采用的是“1542 年郝穴堵口”之说荆州市防汛指挥部1996 年 10 月编印的(荆江河道形势图)和(今日荆江》文字介绍的郝穴被堵时间为1542 年但是,对于荆江北岸穴口尽堵的问题,两湖地区民间有一些传说,有的材料传为“自1524 年张居正尽堵北岸诸口” 为了避免继续以讹传讹,我们认为有澄清史实之必要据考证:张居正(525—1582 年) ,湖北江陵人,少颖敏绝伦,19 岁中举人, 22 岁中进士, 42 岁入阁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张居正以帝师和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明代未设宰相)的地位,主政 10 年,锐意革新, 实行“一条鞭法”,朝政为之一新长江志通讯) 1987 年第 4 期,曾刊载过(为张居正“平反的文章,作者许正甫文中说:“解放以来,一提到荆江大堤的险状,人们很自然地责怪张居正——说他在首辅掌政时期,仗其权势, 把断断续续的荆江北岸堤防联成一体, 400 多年来造成今日的极其险状!罪责难逃这话倒是从哪儿来的, 笔者一时难以寻到其根,至少我在以前也说过几次;也听到别人多次这样说,可能在个别文章上还出现过责难性的语言。
从个人回顾这个误解的来历,大约是在50 年代中期,开始参加荆江防洪规划, 也曾作过肤浅的有关历史调查,联系到这位顶顶大名的首辅, 荆江大堤最后一个口子郝穴又是在他的年代堵起来的,进而进行‘逻辑’分析,加上道听途说,认定荆江大堤最后一个口是张居正联起来的,是他阶级本性决定的, 是他自私自利的产物,使后人食其苦果笔者本人就有捕风捉影,逻辑混推之误, 而这个影响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同志仍有误解:张居正联成的荆江大堤错了,应该纠正!张老先生生于1525 年,荆江大堤最后一个堵口——郝穴是1542年堵的 (即嘉靖 H十一年), 有史志详记这时张居正才17 岁,正在读书的少年时期,郝穴堵口是他入阁之前 25 年堵起来的,是当时当地官绅们组织干的,与张居正无关,这可明白无误了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过去误传的“自1524 年张居正尽堵北岸堵口”,肯定是不符史实的而张居正主政期间,在江湖关系方面起过什么作用,尚无确凿的史实为证修建荆江大堤和郝穴堵口与嘉靖皇帝为其父修皇陵是否有关的问题经查证嘉靖年间编的(承天大志)、钟祥县新老县志和找有关人员调查,并到实地查看,明显陵距荆江大堤郝穴约175 公里,在汉江之北,长江之水从来没有到过钟祥汉江北岸的记载,当地历来没有为修显陵面堵郝穴的传闻。
郝穴堵口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一年有的出版物认为:“明嘉靖初,以水逼献陵,将北岸穴口,尽行堵塞”; “恐穴口之水射其明堂,将江北之穴口尽塞” ; “明清二代反动王朝,将自荆至西绵延六百里的北江堤叫做‘皇堤’(因明嘉靖皇帝父母的坟墓葬在荆江之北,今湖北省的安陆) ” 嘉靖皇帝 1521 一 1566 年在位,他是从湖北安陆(现钟祥市)作为堂兄的继承人赴京继位的其父 1519 年 6 月病死,溢号为献,称兴献王,陵墓——明显陵在钟祥县东北7.5 公里松林山嘉靖皇帝之父死后追封为“恭睿献皇帝”,其陵由王陵变成规模宏伟的帝陵四、荆南四口河道形成的条件第一、华容隆起的山丘台地形成了洞庭湖与荆江的分水岭,荆江南岸一带山丘台地当中有几个可供洪水漫流的级口根据湖南省地质局资料编绘的洞庭湖盆地大地构造图可以看出,在洞庭湖北面,沿湘鄂两省边界有一个叫“华容隆起”的构造板块,其地形态是:从华容的墨山、 石华边界的桃花山起, 向西接大王山、石华堰、高基庙、团山寺、鹿湖山、彭邱岭等一大片丘陵台地,再西接黄山头、虎山,再以西是渲县北面边界的杨家挡、盐井、界岭等大山 这一带山丘台地形成了洞庭湖与荆江的分水岭在这一带山丘台地当中有几个还口,其中大的有三个: 财鱼须到团山寺之间的哑口 (即藕池河谷); 团山寺到黄山头之间的还口(即虎渡及藕池西支河谷) ; 虎山到杨家挡之间的哑口 (即松滋河谷)。
当云梦泽存在时,荆江洪枯水位变差不大,洪水过程不显著,洪水位不高,还不具备江水翻越哑口向洞庭湖漫流的条件第二、古云梦泽的消亡,加上荆江大堤的束水作用,水位高于分水岭中的山还口和南岸的洲滩地面以后,南岸江堤则有可能溃口分流长江过枝城陈二口以后,进人古云梦泽,在南岸受“华容隆起”的控制,特别是松滋陈二口、石首笔架山、桃花山、塔市牌楼山、砖桥洪山头等山嘴的控制,控制了大江的基本流向统一的荆江河床形成以后, 荆江大堤经几百年的加修加固,形势险要,能够抵御一般洪水的袭击,但遇大洪水和特大洪水,超额洪水必定从大堤最低最薄弱的地方破堤而出第三、荆江河段可以在广大的冲积平原上南北摆动,荆南地势由南高北低转为北高南低以后,加上“舍南保北”思想的影响和作用,超额洪水南流就成为现实随着荆江大堤的逐步完善, 河床发生淤垫, 洪水位逐渐抬升,使魏晋以来的“湖高于江、江不入湖”的局面有所改变,江湖关系正向着相反方向转变南岸经常溃口的事实,表明荆南地势又逐渐由南高北低转为北高南低过去一些分湖水入江的河道,必然又渐渐转变为分江水入湖的水流荆江的地质构造大致可分为:上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北岸江口以上,南岸松滋口以上为丘陵阶地,其下为冲积平原;下荆江除南岸有零星丘陵阶地外,其余绝大部分为现代河流淤积物所组成。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型河道,南岸为墨山丘陵阶地,山丘由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河岸冲力较强, 但在大江以南到江湖分水岭之间存在广大的冲积平原,也就是现在的松滋、公安、石首三县,大江在这些地方可以任其南北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