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9366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 1 -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南昌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绪绪 论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 1、当代:1949 年代以来的文学 从时间上看,以 1949 年为起点。 说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1949”是一个历史概念,即现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 义革命”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时间标志。尽管文学发展史与社会史和政治史的演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文学 史无疑不是政治史和社会史,它本身发展的线索,它的主题史、形象史、观念史、经验变化史,并没有绝然划一的时 间界线,而且它的演

2、变有其自身的规定性。虽然解放区文学已经显露了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基本特质,但并不表示“新中国文学”的上限可以从 1942 年开始。 这里有两个困难: (1)1942 年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作为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无法涵盖包括“国统区”的“资产阶级文学”在内 的全部内容。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创造性延续,它继承和发 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启蒙叙事传统和民间叙事传统。如果再往上追索, “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渊源出现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五四”新文学分化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学,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两个支脉。 2、

3、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原因: 50 年代后期现代文学的概念对新文学的取代 整体性文学概念的意义:通过重新“叙述”,将“20 世纪中国文学”视为一个整体由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 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 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 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现代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 嬗变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五四新文学命名的依据是文学自身的特征:历时性与传统古典文学时期相区

4、别;共时性题材、主题、话 语、文学观念的变更。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政治进程与文学进程的关联的确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在左翼批评家的叙述里, “新文学”指的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1949 年以后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那么, “新 文学”已经无法涵盖此意义,为了加以区别,突出后者的性质,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概念出现了。当代文学最早的提法出现在 50 年代后期。最初的表述: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等。70 年代末以后当代文学概念得到普遍的认可。结论: 不仅是单指时间段的划分,而且有关现阶段及未来文学性质的指认和预设。 “现代文学”概念对“五四新文学” 的取代的主要原因是对 19

5、49 年以后大陆的社会主义文学命名留出空间,而当代文学的提出是为了明确其新的意识形 态的性质。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 1、五四启蒙传统:一元化知识分子价值取向; 2、1937 年以后的变化:三分天下 国家权力意志;知识分子;大众民间文化; 原因: 战争使社会价值结构的金字塔发生颠倒,战争的主体农民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引发了文化的改变,农民又被启 蒙者变为知识分子服务的对象,因而他们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纳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 抗战统一战线的确立,使知识分子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国家政党的权力关系开始大量渗透进文学之中。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确立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提出文化军队说;批判知识分

6、子的小资属性;否定五 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 至此,以五四启蒙为特征的五四新文化传统被改造,形以战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规律 自战争开始,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 2 -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正是来自于战争的伟大实践。两种文 学传统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这就构成了当代 文学的种种特点及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3、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1、传统三分法传统三分法:17 年时期(19

7、491966) ;文革十年(19661976) ;新时期(1976 ) 新时期”文学的表现形态 :文学领域的多元并存局面,彻底取代了以前那种单一的“一体化”文学形态,出现了许多创 作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情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意识流、朦胧诗、新写实,等等。这些文学形态 的背后,有着一条隐形的、从“思想解放”到“文体解放”再到“题材解放”的内在发展线索。新时期文学面临的问题 知识分子选择的困境与矛盾:重返五四启蒙时代还是投身都市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即究竟是知识分子“启蒙”人民, 还是人民“启蒙”知识分子。 文学的困境:直面中国当代问题的真正的中国当代文学,还只存在于我们的期待之中。相反

8、,哗众取宠的文学商品, 在公众的一片迷茫和困惑之中,正在我们的身边、眼皮底下蓬勃生长。商品经济与当代文学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文学格局 A、国家主义美学形态的主流文学、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学,市民大众的通俗文学,这三种文学形态各显神通。 B、同时,这三种权力形态(体制、知识、资金)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转换关系。 C、但总的来说,商品化的趋势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市场经济”阶段的当代文学状况 当代文学过早地结束了“新启蒙”阶段,而迅速进入了所谓“市场经济”阶段。 A、文学的商品化 所谓文学的商品化、市场化,就是不顾文学原有的基本特性,而不断地将文学变成商品。其结果是使文学屈从于一般 的商品特性,

9、使之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的过程,以追求资本增值或剩余价值成为最终目的。 B、作家与市场结缘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作家就与市场亲密异常,但 1993 年的“陕军东征”更为典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废都和 白鹿原 ,它们以庞大的发行量表明文学终于离开了乡村的土地,来到了都市的街道上,与光怪陆离的都市符号混 到了一堆,并且丝毫也不逊色。 C、当代文学发展逻辑的变化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 在交换价值支配的文化背景下,一切价值都在力图走向“无差异性”,以便成为“一般交换的等价物”(货币) 。于是, 所有的价值及其相关的词汇:自由、苦难、正义、美,都失去了它们应有的语义。作家、作品这样一些传统的、封闭

10、的文学概念变得没有独立的美学意义了,其中的“文学性”也在“生产消费”的链条中变得可疑了。这种变化对当代中 国文学研究构成一种新的挑战。 2、新的三分法新的三分法:19491978:一元化,大一统时期,国家权力意志独霸天下;19781989:二元化,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合谋;1990 年代:多元化,知识分子,国家权力,大众文化。 上编:195070 年代的文学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 3 -一.新规范的源流 1942 年延安,当时只能延安边区的新规范,在 1949

11、 年,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在文化上也很快占领了全国。 40 年代后期与工作: 1、宣传讲话 ,高度评价解放区文艺; 2、对抗战以来国统区文艺状况、思想进行估计、清理检讨; 3、对作家流派进行分类: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反动作家。 不仅对自由作家进行分类,而且对左翼作家内部进行清理,纯化。胡风成为异己力量,40 年代对胡风的批判已 表明,既是革命的话语也不许标新立异,另树一帜。一体化的文学局面开始形成。1948 年中共领导下的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策划的文学理论刊物大众文艺丛刊创刊,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 一文激烈批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又有邵荃麟、胡绳、乔木(乔冠华)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

12、 风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的清算。 三、毛泽东文学思想 1、论著: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新民主主义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哲学出发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主要观点: 1)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不承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地位; 2)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文学是实现其目标的手段; 3)文学创作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4)“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5)以先验理想和乌托邦激情改写现实,5 个“更” ; 6)对文化遗产强调变革和断裂; 7)对作家知识分子进行改造 四、当代文学方向的确立 1949、7、219 日,第一次文代会;

1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人物、确立规范、会后成果 确立了“一体化”的过程以及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是一个标志,预示了即将拉开帷幕的中国文学新阶段将由来自解放区战争实践的文艺传统为发展 基础,同时也在思想斗争和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吸收“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战斗力量。 专门管理机构: 1、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2、中国作家协会“作协” 三十年代: (1)左翼文艺运动(上海大都市形成,严格说来其作家不是知识分子时征,左翼文艺与延安文艺是不尽相同的, “左 翼十大西北地方合流”形成延安文艺) (2)革命文学运动:创作社,太阳社 (3)五四新文学运动,其

14、与 1942 年之后的“新规范”究竟是否存在关系?继承关系?“五四”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 “人的文学” ,新文学运动是一次人的解放运动。 (南京大学徐稚英先生最早明确提出)因此,也可以说是“启蒙文学” “救亡文学” (八十年代提出) “启蒙和救亡是双重的变奏” 。李老师认为:五四改变中国的精神,更新中国的 文化传统是启蒙,是比救亡更重要的,而不是该为救亡所压倒。启蒙的基本点是人的个性和自由。战争中步调统一的 需要,困难当头国人的爱国情绪,使“启蒙”不得不被打断。一直到八十年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启蒙救亡 变奏”的文学论点。然而这一论点是不全面的。 启蒙+救亡+翻身 中国传统固有的“帝王将相宁有种

15、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手段,在五 四时期, “十月 命一声炮响”的推动人民族阶级和影响下有了发展。 新规范的源头是翻身而非救亡。 *30 年代左翼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翻身求解放”目标下的团体。 “工人无祖国”的思想使他们看重的不是“启蒙” ,也 不“救亡” 。只当“救亡”成为挡在“翻身”前的必经之道时,他们才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脉络笔记- 4 -韦君宜晚年的思痛路回忆延安窑洞时期知识分子的希望破灭和遭受的压制力量。萧军、王夕照等人因无法忍受 政治对文艺的绝对领导而愤然,结果遭到不平待遇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

16、实地坚持文学道路。 为什么在 1949 以后的中国,20 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 (一)50 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故事梗概: 武训五岁丧父,随母亲行乞度日。七岁时求私塾教师收留读书,遭富家子弟驱赶。十七岁在张举人家做 长工,结识车夫周大和婢女小桃。武训听说小桃因不识字被卖到张家,自己也因不识字,不仅未领到工钱,反遭管家 赵熊毒打。周大为武训被欺,义愤不平,痛殴赵熊后,被打入囚牢。小桃不甘于再被卖身,饮恨自尽。武训痛感穷人 不识字的不幸,决心兴修义学,让穷孩子读书识字,以免再受人欺骗。他开始了唱歌卖艺、装疯弄傻积钱修学的屈辱 生活。周大越狱,劝武训一周投奔农民义军,武训未表同意。10 年后,武训积聚的一百二十吊铜钱,被地保侵吞,但 他初衷未改,仍一心行乞兴学。20 年后,武训购置了一些学田,并积存六千多串铜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