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629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庙号、年号、谥号、尊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号、庙号、谥号、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关于选定庙号之依据,礼记有云:“ 祖有功,宗有德。”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 谥者,行之迹 ” ,“ 是以大行受大

2、名, 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 名生于人。 ”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有臣属之谥, 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

3、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 秦皇 ”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 “ 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 尊号越长, 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 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除了庙号 “ 高宗 ” 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 建元 ”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

4、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

5、、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详细资料:所谓庙号,乃古代帝王驾崩后,必于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之名号。例以某祖或某宗名之。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关于选定庙号之依据,礼记有云:“ 祖有功,宗有德。” 汉应劭注曰: “ 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唐颜师古注曰: “ 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 ” 宋刘攽则云: “ 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

6、甲是也。” 清方苞撰谥法有云:“ 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 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刘邦庙号高祖(又称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但至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 “ 曹氏三祖 ” 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 称谓云: “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清人顾炎武日知录? 除去祖宗庙谥亦有“ 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 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 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

7、之。 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 ” (同上)到了唐代,滥情尤甚。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三祖则有 “ 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 之讽。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西汉时,刘邦庙号高祖(景帝又尊为太祖),而刘盈无庙号;刘恒庙号太宗,刘启无庙号,而刘彻庙号世宗。时至唐代,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则天等。故而刘知几云:“ 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 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

8、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又称太宗);清代既称努尔哈赤为太祖,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等等。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如刘邦就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朱由检以亡国之君,却有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而综上可知,得庙号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二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左传?宣十年有云: “

9、郑人改葬幽公,谥之曰灵。 ” 考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秦皇废不用,汉初复之。其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王公大臣定谥,唐宋时由考功定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明清时定谥属礼部。士大夫身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立谥者,称私谥。古人最重名位,故而对谥法多有讲究。如春秋时孔圉谥“ 文” ,子贡不解,问孔子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答曰: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了孔圉所以谥“ 文” 之理由。逸周书?谥法解云: “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书于已,名生于人。” 白虎通 ?谥云: “ 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引列行之迹也 ;明别善恶,所以劝

10、人为善,戒人为恶也。” 谥法中,常择特定涵义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恶。洪迈容斋随笔? 文用谥字云: “ 先王谥以尊名, 谥之为义,正训名也” 。诸多固定之字乃作歌功颂德之用。如“ 经天纬地曰文 ” ,“ 刚强直理曰武。 ” 同时亦有用以贬责或悼念之字。如西汉刘欣只享寿二十五,依谥法“ 恭仁短折曰哀 ” ,谥为哀帝;刘炳寿仅三岁,在位只一年,依谥法“ 幼小在位曰冲 ” ,谥为冲帝;刘隆享位一年,寿二岁而崩。依谥法“ 短折不成曰殇 ” ,谥为殇帝。依谥法谥以“ 愍” 字者,有 “ 在国遭忧 ” 、“ 在国逢艰 ” 、“ 祸乱方作 ” 、“ 使民悲伤 ” 等四种情状。西晋愍帝之谥,就是依第一、二、四种情况

11、而定之也。谥以“ 恭” 字者,有九种情状,其九乃“ 尊贤让善曰恭 ” 。唐高祖李渊谥隋代王杨侑、王世充谥隋越王杨侗为恭帝。乃李渊和王世充将夺取帝位假托为杨侑和杨侗“ 尊贤让善 ”而欲盖弥彰之举。择以贬责之字, 曰“ 恶谥 ” 。最早被予以恶谥者乃周厉王。其在位时,多行不义, “ 谤” 言四起, 便使人 “ 监谤,以告, 则杀之。 ”导致 “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终致国人暴动,狼狈出奔于彘。死后依谥法“ 杀戮无辜曰厉 ” ,被谥曰 “ 厉王 ” 。初,谥一般为单字,亦有二字者。如周威烈王之“ 威烈” ,魏安釐王之 “ 安釐 ” ,蜀汉昭烈帝之 “ 昭烈 ” ,南朝梁简文帝之“ 简文 ” 。

12、北魏道武帝之 “ 道武 ” 等谥号皆取二字。个别亦有三字者。如卫武公谥“ 睿圣武 ” 公;孔文子谥 “ 贞惠文 ” 子;曹魏曹芳谥为“ 劭陵厉 ” 公;曹髦谥为 “ 高贵乡 ” 公等。谥号字数多寡,与褒或贬并无关系。独孤及有云:“ 谥法 在议美恶,不在字多,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字数,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王、慎靓王也;齐桓、晋文不如赵武威、魏安、秦庄襄、楚考烈也。” 西汉惠帝以降,谥一律加“ 孝” 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述之,一般多省“ 孝” 字。另,有庙号谥号连缀兼用者,如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为“ 世祖武皇帝 ” ,“ 世祖 ” 乃庙号, “ 武

13、” 乃谥号; 而以下三帝即惠帝、怀帝和愍帝,则属于有谥号而无庙号者。亦有庙号谥号皆无者。如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曾为傀儡皇帝三年,王莽废之,庙号谥号皆无。帝王之谥,例由礼官议上。既有初谥,又有加谥,如南宋高宗赵构崩,孝宗朝谥为“ 圣神武文宪孝皇帝” ;光宗朝又谥为“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而臣下之谥, 先由礼官拟上, 朝廷审定。 如唐韩愈谥文公, 明王守仁谥文成公。 明人吴讷 谥议 云:“ 汉、晋而下,凡公卿大夫,谥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善恶贤否,著为谥议,以上于朝。” 而私谥之法,始于东汉。陈寔死,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 文范先生 ” ;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作诔,谥

14、为“ 靖节征士 ” 。道士、僧人可有谥,南朝陶弘景死,谥“ 贞白先生 ” ,乃道谥之始。北魏太祖时,僧人法果死,赐号赵胡灵公。乃僧谥之始。唐制,三品以上官死,得请谥。然定谥要考核其生平表现。如唐肖瑀死,太常谥之曰“ 肃” ,太宗因肖瑀多忌,改谥为“ 贞褊 ” 。裴矩死,开始谥“ 恭” ,刘洎提出异议,认为裴矩奢侈放肆,改谥为“ 纵” 。可见唐代于谥相当严肃。至宋代仁宗时,诏臣僚薨卒,当赐谥,而本家不陈乞者,令有司举行。 此推恩泉壤,泽及幽冥也。” 既为恩赐,谥号便有褒无贬矣。明代王鏊撰震泽长语 ? 国猷云: “ 本朝之谥,有美无恶,所谓谥者,特为褒美之具而已。” 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

15、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如后梁太祖朱全忠害死唐朝末代皇帝李柷,谥为 “ 哀皇帝 ” ,后唐初,又追谥“ 昭宣光烈孝皇帝 ” ,庙号景宗。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追谥朱由检为庄烈帝; 七月, 又追谥朱允炆曰“ 让皇帝 ” ,庙号惠宗;乾隆元年,再追谥朱允炆为 “ 恭闵惠皇帝 ” ,后世简称为明惠帝。皇帝、大臣之外,“ 匹夫 ” 、“ 匹妇 ” 、宦官、 “ 蛮夷 ” ,亦有得谥者。苏洵有云:妇人有谥,始自周景王穆后;“ 匹夫 ” 有谥,始自东海汉隐者;宦官有谥,始自东汉的孙程,“ 蛮夷 ” 有谥,始自东汉时莎车。明杨慎则认为早在春秋时,齐人黔娄,妻子即

16、私谥曰 “ 康” 。三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 秦始皇纪有 “ 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之语。汉书 ? 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 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而生前加尊号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加于在位之时。如武后称“ 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等便是;到玄宗时,已成为制度。宋范祖禹唐鉴有云:“ 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 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有云:“ 元宗开元以后,宰相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 生前尊号,玄宗一代先后曾加六次。先天二年(713 年)加尊号 “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元年( 742 年)加为 “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 ;再加为 “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七年 (748 年)加为“ 开元天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