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意志哲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600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尼采意志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尼采意志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尼采意志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尼采意志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尼采意志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尼采意志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尼采意志哲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二节:尼采哲学一、 产生的背景(意志作为一个纯粹的创造力)1、尼采生平简介:尼采一生有这样一些大事:皆带有5 5 岁丧父; 25 岁当语文学(古希腊文、拉丁文文学)教授、35 岁患病辞职; 45 岁发疯; 55 岁(未到 56 岁生日)去逝。 1844 年 10 月 15 日出生于普鲁士一个新教牧师家庭,这天刚好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生日,故其兴奋异常的父亲以弗里德里希.威廉 . 尼采命名。 1849 年其父因脑病去世,一年后,其弟又去世,给尼采的童年以重大精神创伤。之后,生活在一个女性支配的环境中。其祖母给他讲祖上是“波兰贵族”的传说、拿破仑的故事(黑格尔称之为“马背上的世界精

2、神”) 、全家转新教后受迫害和逃亡的遭遇,以及其父给他的命名,都使尼采深自己血统上、教养上和思想上的贵族,影响其做人与思想。上小学时,一天放学下大雨,别的孩子疯跑。而小尼采慢条斯理,用他的帽子和小手帕包着书写石板。他的母亲请他快些跑。答曰:“学校规则中写道, 离校后,学生不能在街上奔跑,必须步履沉着地回家” 。顺此被称着“小牧师”。他常对其妹说: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时,他才是整个世界的主人。”1864 年 10 月入波恩大学,主修神学、哲学。该校以古典文学方面的成就而出名。尼采深受语文学家弗 .里奇尔影响,后随着里奇尔转到莱比锡大学,活跃于里奇尔学术圈中。在莱比锡大学期间, 读到叔本

3、华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与他性格的内在倾向一拍即合。1867年服兵役, 当尼采感到不快时,就藏在马肚下悄悄喊: “叔本华助我! ”后摔伤, 提前回大学。1868 年见到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后者也非常欣赏叔本华,二人遂成莫逆。还未得到博士学位,就被里奇尔推荐到巴塞尔大学任语文学教授,被任命后,1869 年,莱比锡大学不经考核就授予博士学位。1869-1876 年为其思想的第一阶段:P15 页:崇尚(但不完全同意)叔本华和瓦格纳;发现了希腊艺术和人生经验中的狄俄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代表的“无酒神”的干枯的知识状态、艺术状态和人生状态。酒神精神:(1)从内涵来说是不怕挫折、死亡。

4、在解决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上,叔本华站在个体上因而产生了悲观主义;老庄合二为一,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马克思设定的整体是社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中人生的悲剧性得到缓和;基督教设定的整体是上帝,达到与上帝同在而快乐;尼采认为要认识自己的强力意志。(2)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崇高感。生命的意义不在长久,而在于活得高贵、 伟大“笑人间一切悲剧”1876-1882 为第二阶段:P16:尼采怀疑以往自己相信的一切“观念”预设和价值,重2 新分析, 逐渐否定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音乐从宗教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因而与瓦格纳分手;之后,又批判整个基督教文化、德国文化、传统道德。1883-1

5、889 为第三阶段: 最成熟、 最具有创造性和硕果累累。发表了查拉图拉如是说 、对力量的意愿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等,是西欧精神的最强音;托尔斯泰等是俄罗斯的最强音;诗 、 骚、李白、杜甫、苏轼、 红楼梦是中华的最强音。例:查 “夜歌”P50-51 参考书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1889 年 1 月 3 日,尼采刚离开住所,看见一车夫虐待自己的马,他流泪扑上去,抱住马脖昏过去,彻底崩溃。从此以后,再没醒过。先由其母亲照顾,后由其妹接替。其哲学特点: (1)力量感 -早期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讲拿破仑的故事;( 2)艺术感;(3)孤独感,孤独的原因:与叔本华学说分裂;与好朋友分裂;普法战争后失业;向

6、芬兰姑娘求婚没成功。尼采哲学经历的三个阶段:(1)骆驼( 2)狮子( 3)婴儿。2、尼采哲学产生的背景理智像一面镜子, 接受外来的印象, 然后像蜜蜂采集酝酿蜂蜜那样制造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的缺点在于不能妥善地解决感觉的变易性问题。因为知识体系要求一种稳定坚实的可靠性,而这是感觉经验所不能提供的。于是有了休谟的怀疑论。康德以“先天综合”之可能性来维护这种稳定可靠性。这就是说,康德仍然把知识的可靠性建立在理性之形式的合规则合规律性基础之上,就理性的自由创造来看,康德的理性在知识领域的创造性是受到限制的,是有限的。康德把真正的创造性给予了“意志”。 “意志”不接受任何

7、外来的制约,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然而,意志如何会有能力去创造?康德说,意志没有任何前提,因为它没有任何感性的动机,它本身就是自己的动机,就是自己的原因。意志因其没有感性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意志是空,是缺仍然像一个“接收器”。意志的内容要在长期的修善的德行中“填加”进去的。所以马克思批评康德的善良意志是软弱无力的。意志必定是有力的,有力(量)去创造,意志本身就是力。有力的意志,则不可能是空洞的、形式的。在这个意义下,意志作为一种力,就不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取”,而是“给” 。意志甚至也不是 “完满”,因为“完满” 是一种静止, 而意志是 “冲动”、 “外溢”、“发射”。意志在叔本华那

8、里是要被克服的,而尼采的意志是张扬的。3 二、 强力意志德文: Der Willer Zur Machte,Machte 是“做事”,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一种想法、欲望,而且要付诸行动,既然“做事”,就会对所做之事具有支配、拥有之类的权利,同时还有 “征服”之意。尼采的意志本身就 “有”, 不是被创造出来的, 它本身就是创造者, 然而既然万物皆为 “有”,那么,意志又创造什么?如果说“创造”的本意是“无中生有”,而意志又总意味着创造,那么我们只能说,意志创造了一个“无” 。从经验眼光来看,似乎和万物的行程不同,万物从“有”到“有” ,而意志从 “有”到“无” :意志“创造”了一个“无”(nothi

9、ng) ;然而, 从另一种眼光来看,意志的创造活动,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使原本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万物,具有了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意志创造了一个价值世界。萨特 : “无”可以理解为 “思想”、“精神”、 意识,是一个价值、 意义的世界。 所以,existence可以是“空”的,乃是“空存”,只有这个existence 活动创造以后才有了“生活”,它才“实”起来,变成“实存”。 “人”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无”。于是,人创造了无,世上有了人,万物才显现它那只对人才开显 的意义。故尼采的意志是“存在”, “实在”,是一种力,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这种“能力”因其过于充沛而外溢,而从物

10、理的眼光来看,乃是从有到有,乃是一种变,所以尼采反对抽象的存在论,却并不反对变之存在,而且认为只有变才存在。这种变之存在,乃是永恒的轮回不是黑格尔的“外化”,是从精神到实在。由于建立在管样一种实在的意志力基础之上,所以尼采的哲学具有一种快乐主主义色彩。把意志定为一种实在的力量,意味着它既不是一种感觉式的反映(经验主义 之理解);也不是抽象的纯粹理性(康德 ) 。于是,我们从尼采的意志那里,体会出一种像理性那样“主动”而又“感受性”的东西换言之,“感性”而又“主动”的东西。这是一种突破:传统观念认为“感性”总是被动的,而只有理性才是主动的。尼采:藐似主动的理性反倒是被动的。理性的知识,归根到底受

11、感性制约的,离不开感受性的“反应反射”,对于意志来说,只是第二位的,是为意志服务的。由于尼采对于意志的理解紧紧抓住了哲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他的感性哲学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4 理性的知识含有接受、综合的因素, 这是西方传统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已为怀疑主义所细致地提示过;康德: 指出了科学理性知识的合法性,但不能否认一切知识都要从感觉经验开始,在知识论上,康德未能看到,知识之所以能有“先天性”而合法的,并非另有一处理性形式把感觉材料按照非经验的逻辑形式规范整理出来,而是 在感觉中原来就有纯粹主动的东西 。我们似乎可以说,按照尼采的思路,“意志”才是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而它本身却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

12、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意志”是一切感性经验科学的最后根据。在这个知识论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意志”是立法者;于是,知识服从意志,科学服从价值,真理服从道德。世上没有抽象的、绝对的真理,真理是意志的体现,而意志是一种力,于是, 在这个意义上, 真理也是力量的象征。这样。 对于一切至高无上的“真理” 体系,具有解构作用。然而,意志不仅仅是立法者,它还是创造者,也就是说,“真理”原本是意志“创造”出来的。意志并不创造物理意义上的“感觉材料”,然而,意志却创造了对感觉材料加工以后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志确实“创造了”“知识真理”体系。 “真理”也是一种意义, “正确对”否,乃是一种判断,而意

13、志则对此判断保持着最后的评判力。于是,在中文, Machte 被翻译成“权力意志” ,在尼采的思路中,意志的确含有“权力”的意思在内。“权” ,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度量单位,在秦就统一了。掌权度量之人,都是重要人物,故有“掌权当权”之说。“权”掌握在谁手中是标准、准则掌握在谁手中的问题,是头等大事,什么对,什么好,是手里有“权”的人说了算。“权”当然有大有小,运用的范围不同,为了制约各种“权”的关系,在人间有帝权,在天上由有至高无上的“神权”。既然尼采的“意志权力”是具体的、感性的、自主的,那么,那种至高无上的“意志”乃虚构出来的, 而且是意志薄弱者幻想出来的麻痹自己的,是意志的缺失, 用尼采的话

14、来说,是: “虚无意志” 。我们看到,与“权力意志”相对的是“虚无意志”,放弃自己的“自由” ,把它“托付”了出去。三、 超人超人不是一个静止的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超人意味着“人”是要被超越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篇不久,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教导世人:“人是那种要被克服的东西” 。于是我们知道,尼采的超人是强调人须不断的超越自己,也就是说,不断地5 “创新”,不断地创造。如同庄子中的“神人”、 “圣人”。然而,尼采的“创造” 、 “创新”等等,不是向着更完善的目标前进,因为在尼采心中,根本就没有那种超越真、善、美。那么,所谓,超越、克服又意味着什么呢?超越、克服乃是一种否定,根源于

15、理想与现实,本休与现象的原则区分。相对于那个“原版原本”的“理念”来说,一切的“现象”都是要被否定的,理念向一切现象“说”“不”。尼采的超人,不能理解为从“人”到“神”的过渡环节,是因为尼采把基督教和希腊理念论的哲学传统联系起来考虑的结果,我们看到, 尼采的这种取向,是理解哲学理念论的很重要的视角。在欧洲,基督教宗教精神和希腊的哲学精神“磨合”了很久,其间充满了无情的打击;然而,沟通之门从一开始就是打开的,从思想的根基里,双方都承认一个绝对的、至高至善的存在( “悬设”) ,而尘世的现象是要被否定的,人世间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向那超绝的真善美神靠扰。尼采对于这些哲学和宗教断喝一声:谎言。肯定的

16、超越而不是否定的超越是理解尼采哲学“超人”的关键。康德: 意志是自由的,它是摆脱一切感性束缚的理性力量,但是正因如此,它首先成了“否定摆脱”现实感性的力量,因而也是通向至高无上的“神宗教”的道路,只有在“神的天国里,意志自由才是肯定的意义。”在尼采看来,康德这种否定性、消极性的“自由”,在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为“责任”设定的,为责任找出一个绝对的根据。“自由”的必然性,意味着“责任负担”的不可逃避性,所以,人们面对康德的自由,并不觉得轻松,而有一种战战兢兢之感。在这种自由的压力下, 叔本华躲进了希腊哲学的理念世界,躲进了艺术和哲学的殿堂,在那介海市蜃楼中,才能怡然自得。之所以会有康德这种否定性、消极性的 “自由”,概出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理念神的设定。理念和神“限制”了“人”的自由只能是形式的,只有在天国或绝对的精神里,这种自由才获得“现实的内容”,于是,康德以及黑格尔那里,就有了一个辩证的词组:人作为有限理智者只有有限的自由。这种否定性、消极性的“自由”对于“有限理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