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220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一、 “中体西用”形成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基础。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笼罩在一种传统与守旧的氛围当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当时的清政府面对这些矛盾时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有选择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的部分为其统治服务,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

2、政治基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资本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乘机传入中国,这就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可能。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鸦片战争第一次冲击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理智的眼光来“开眼看世界”。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大多数也都是封建科举考试出身,他们希望在传统主流儒学不受到很大摧残的前提下,将西方文化中

3、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引进来。这就是 “中体西用”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二、 “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内涵解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网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既免迂陋无讥,又杜离经畔道之弊。 ”!“ 同时,张之洞也对“中学”和“西学”都做了明确的界定。首先,他对“中学”做了定义。在“中学”中,他尤其推崇“四书五经”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其他的一些“杂博之考据,浮诞之词章,非孔门之学也”。!“ 对于当时文化教育中的针砭时弊和谈及佛道之文

4、更是做了无情的批判,认为“腐败之时文,禅寂之性理,皆浅陋之讲章,无可取之处也。”,“ 其次,他又对“西学”做了界定。 “西学”也称“新学” ,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指的是西方有关文教制度、 工商财政、 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他认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救国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 ,“ 但是,张之洞讲“西政”,只限于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而不愿意涉及到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体制。他的目的只是想借用资本主义的甲胄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因此绝对不可能使中国教育彻底摆脱传统封建教育的束缚。但是, 作为刚刚走出封闭时代的中国人

5、,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外来的西方文化中采撷新的思想素材,使其融合和渗透,而“中体西用” 是当时人们能够将两者融为一体的较优思想。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1. 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1)洋务工业对中国近代工业基础的奠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重工业是基础, 没有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就谈不上工业化的完成。 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时,首先从军事工业着手,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我们也不否认他们建立的军事工业在镇压人

6、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中所起的反动作用,但正是从军事工业开始,几千年来一直靠手工劳动的文明古国开始了机器生产的新时期。在船政局设立期间,先后生产了三十四艘各式兵船及商船,特别是1874 年在雇佣日意格合同期满后,船局辞退了大部分外国技师和工头,技术设计改由船局培养的技术人员主持。截止 1895 年,成船十九艘,而且由生产木质船发展到铁胁艘、钢甲船。 与西方各国相比较,船局依靠自己的力量,与泰西各国在制造技术、更新换代上几乎接近。当然在某些技术上仍有差异,但正如左宗棠所说: “纵令制不及各国之工,究其慰情胜无仓卒,较有所恃。且由钝而巧,由粗而精,尚可期诸异国,孰如羡鱼而无纲也。”由上可见,尽管洋务

7、派在其三十余年的活动中,虽然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机器制造业,但通过各种军用武器、船舶的制造,对于莫立我国最初的制造能力及训练相应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而且洋务派在追随世界新式武器更替的同时,也追随了较为新型的机器制造设备、工艺技术。军事工业与采掘、燃料、钢铁、 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紧密相连,军事工业的发展必须以这些工业作为它发展的条件。因此,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建,与之相应的民用工业也创办起。煤炭、 钢铁等资源的开采与生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它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独立所需要的重要物资。英国之所以富甲他国,就在于煤铁生产之发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煤铁不但攫取了中国的很多利益

8、,而且以此对中国进行垄断控制。洋务派创办的煤炭、钢铁厂在当时基本上解决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基本原料、燃料, 使船炮及各机器所需钢材、煤炭皆不外求,摆脱了受制于人的状况。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目的在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 洋务派对西方各国侵略者本质上的认识使得他们对中国的矿产资源只能垂涎而不能肆意侵吞。西方的商品也因此而减少了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煤炭的开采, 避免了由于人民生活、工业生产所需燃料而导致大量砍伐林木这一悲剧,从这一点上讲, 洋务派做了一件好事。( 2)洋务工业的创办,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大机器生产所需的技术人才,促进了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此,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中,设

9、立了学堂,翻译局,派遣了留学生,培养了如赖长、徐建寅等第一批懂得近代技术和科学的宝贵人才。他们不仅为中国近代科技进步、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更重要的是开了社会之风气。他们中 “一些少数人因接触西洋事物而接触了新的思想 ; 从而对中国封建制度心怀不满,倡议变法维新,这些人实际上成了戊戌变法的先驱者。 ” 。( 3)因军事工业的建立而建立的新式防务体系对抗击外国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七十年代洋务派在创办军工企业基础上,创建了新式陆军和海军,用近代新式武器装备了军队,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防务体系。我们不难作出判断,如果没有洋务运动,那么在列强瓜分日益严重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制下,中国近代的陆海军不知要推迟

10、到何时方能建立; 没有洋务派建立的国防力量,那么边疆的收复、中法战争的胜利、甲午海战的英勇抵抗将不可思议。(4)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发展为商办,这几种形式同时并存,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状态。这说明了企业的经营形式,经营状况都在发生着转变,资本主义的成份越来越多。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及洋务派自身封建因素的逐步减少。这种转化使企业不断向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形式发展,这是必然的、进步的表现。总括上述, 洋务运动时期以军事工业和民用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结构特点,以及由此而培养的技术人才和创建的新式防务体系,不仅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工业基础的莫定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

11、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洋务运动时期, 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一)“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虽然其本质是为了挽救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冲破以儒学为教育内容,以科举为选材制度所构成的封建教育体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它孕育了许多近代化教育因素,成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点。“中体西用” 这一思想不仅横贯于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复行“新政”三个时期,而且也渗透于清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准确地说,它

12、是晚清政府革弊除旧、维新图强总的理论指导和最高行动纲领。概览清末同治、 光绪、 宣统三代政府以及民间社团所兴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无论是最初各自为政的设学之旨,还是后来逐步明确规范的“立学宗旨”或“教育宗旨”,虽称谓殊异,但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和时代精神。起初,各类洋务学堂系分散举办,既无统一规划,亦无统一领导,更无统一宗旨,但均有各自具体的有别于科举旧学的设学旨要,且都自发自为自觉地服从服务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宗旨,贯彻“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办理洋务的人才为鸽的。清廷于 1904 年 1 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其文

13、字表述为: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与此同时,又颁布了各学堂具体的立学之旨,从而构成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立学宗旨系统。不难看出,无论是总是分,这个立学宗旨体系,其内容均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细化和阐释。1906 年 3 月,新成立的学部更专门拟订了一个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上呈,请求朝廷批准施行。该奏折不仅将“立学宗旨”改称为“教育宗旨”,而且其所提出的教育宗旨的文字表述方案也较为简洁,总共只有十个字,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更重要的是

14、, 它忠实而创造性地将“中体西用”的统治思想加以条文化和政策化,以国家最高元首签署命令发布文告的形式赋予其法定的地位、性质和功能。( 1) “中体西用”顺应历史潮流,促使中国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 19 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或者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反观当时的中国,处在清朝封建统治之下,社会生产力低下,思想禁锢,弊端丛生。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 “船坚炮利”给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些统治阶级中的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寻求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军事来消弥社会矛盾,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外敌

15、入侵, “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正好顺应了当时世界的这种变革的要求。“中体西用” 思想的提出, 对于数千年的封建教育是个很大的突破。传统封建教育固守孔孟之道, 通过“学而优则仕” 的方法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把培养仕宦之才作为其唯一目的。它把统治阶层的文化强加在大众文化之上,形成了“重道轻艺”和“贵华轻夷”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促使封建教育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始与外界发生了联系。 在教育内容上, 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在教育制度上,新式学校开始建立,并且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在教育功能上, 突破了传统封建教育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弊端,开始强调教育为社会

16、服务的功能,使教育与社会生产各部门产生紧密联系。这些变化,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中体西用”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促成了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转变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分散的、无序的、不规范的教育。自西汉以后形成的察举制,经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朝开始设立的进士科考试,直至最后发展到高度形式化的八股取士。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被笼罩在追逐名利和埋首故纸堆的气氛之中,造成了学校教育的不兴,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和考试制度弊端丛生。“中体西用”思想所倡导的设学校、改学制、废科举等举措给传统的封建教育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内容的封闭格局。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引进了“西学”,改革了旧的学制,从形式上冲破了旧教育体系的束缚。尤其是在取士制度上,通过以“西学”向科举渗透的循序渐进的办法,将西学融于科举,以培养所谓的“通才”,使新式学校的学生得以参加科举,做到“学堂有登进之路,科目无无用之人,时务无悖道之患”。所有这些新的举措, 都加速了传统教育的解体,对近代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 “中体西用”为“西学”教育的合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