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212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史学大师许悼云魏承恩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 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 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 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那时候, 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 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过了几个星期, 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

2、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 科技史、 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 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 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1948 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 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

3、。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 在那里, 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 考古学、 宗教学、 社会学等。选读

4、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 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许先生说, 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许先生 1962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 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近年来, 又常在中国大陆

5、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第一次见面聊天, 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 “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绰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北, 听说他也在, 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

6、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2 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 年第 17 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我从 9 岁就开始读古文。研究考古学的,古文基础一定要好,这比读近代史的要求要多些。但是有一点,读近代

7、史不如我们舒服。读近代史的会被材料淹死。我们清汤寡面,材料并不多,但你要用心思去组织它,在说不出话的地方砸出话来,挑战性很高。专访历史学家许悼云:我以学科为界,不以国家为界北宋的张载,曾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 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四个方向或维度。许悼云: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B.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C.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D.为文章最后

8、我去拜访许先生埋下伏笔。(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台湾、大陆,许悼云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一样巨大的,他的汉代农业更被列为必读书目。B.许悼云随和健谈,不摆架子, 与作者初次见面,就畅谈自己的求学和治学经历,这让作者很受感动,之后多次拜访求教。C.作者认为大陆出不了大师的根本原因是:没机会向众大师求教,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课程全由学校或老师设定,学生缺乏自由度。D.虽然和南怀瑾大师的治学略有不同,见面机会也不多, 但是许悼云还是认为南怀瑾是奇人,很有吸引力,并对他的学问钦佩至极。E.许悼云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9、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既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3)文章说:“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练成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许悼云成为大师的原因( 4 分)参考答案:(1)D(对最后一段没有埋下伏笔)(2)E 项 3 分, B 项 2 分, A 项 1 分。( A 项不准确,他的汉代农业在美国“中国史”专业被列为必读书目,而不一定是整个史学领域。C 项“根本原因”言过其实,作者只是感慨,大陆缺少芝加哥大学讲古代史的老教授那样的教授。D 项 “并对他的学问钦佩之极”,材料中许倬云对南怀瑾大师学问的评价不多,倒是提及殷海光对南怀瑾佩服的五体投地。)(3)(4

10、 分) 博览群书,执着刻苦。从小杂读群书,从求学到研究始终保持勤奋刻苦的精神;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除了专供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3 得遇诸多名师指导。许倬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 跟李宗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严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有创新精神。 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他还能娴熟地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勤于写作, 笔耕不辍。 著作等身, 撰写了大量政论,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 (答出四点即满分,意思对

11、即可)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 熙熙攘攘。 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 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爱玲,便是后者。1942 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 爱玲

12、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 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 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 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 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

13、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 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 ”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 4 年之久的父亲, 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 , 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 年后重新

14、见面了, 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 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 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 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 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

15、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 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 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4 于是, 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1942 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

16、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相关链接】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摘自搜狗百科 )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 (摘自余斌张爱玲传 )(1)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一再辍学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母亲到新加坡杳无音信,没有了母亲的学费支持。B姑姑因为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 无法供给她的生活费和学费, 她也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C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父亲开口。D她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