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54014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作业--读书报告精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报告 我国的南水北调,有三条线路。一条是长江上游线,又称西线,它是由长江上游调水到西北地区各种线路方案的总称。输水线路穿过青藏高原或高原的东缘,自然条件极其复杂。第二条是长江中游线,又称中线,从三峡水库引水,它规划从长江的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干线经河南省的方城、宝丰、禹县,在郑州西北穿黄后,沿太行山东麓一直输水到北京。第三条是长江下游线,又称东线,从三江营引水,经江都抽水站,大致沿京杭运河逐级抽水北送,穿过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黄后仍沿京杭运河自流到天津。三条线路年调水量都在100 亿立方米以上,都属大规模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

2、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 9513 亿 m3,调出水量占 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一)东线工程 : 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 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经物理和

3、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长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于 5500 立方米每秒时;长江口拦门沙位置将上移 3 公里。若东线工程抽江规模达 1000 立方米每秒时,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长江口地区的海水上溯,规划提出当长江大通站出现小于 9000 立方米每秒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或暂停调引江水。三峡工程建成后,枯季流量平均增加约 2000 立方米每秒,可进一步减轻枯水期调水对长江口海水上溯的影响。 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 :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

4、化。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根据现场对北纬 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 38以北地区。 (二) 中线工程 :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移民环境问题 :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 20 万亩和移民22 万人(1990 年调查) ,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2、对汉江

5、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调水 130140 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 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 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采取综合补偿措施后,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响。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 :调水 130140 亿立方米,河道水位将下降 0.6 至 1.0 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采取建设梯级枢纽后可以消除。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调水 130140 亿立方米(引水规模 500 立方米每秒) ,对汉江中下游出现 8001000 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 20 天,出现 10003000 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 100 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

6、采取引江济汉(引水 500 立方米每秒)补水,可以避免或减轻其不利影响(图 12)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 8090 亿立方米。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 116 亿立方米。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三)西线工程 :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 221 亿立方米,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170 亿立方米,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 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四) 南水北调对水量输出区自然环境

7、的影响:长江全长 6300 公里,流域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下游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 29,200 秒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 9209 亿立方米。长江水量的空间分配是:上游(宜昌以上)径流量占大通站 48.6%;中游(宜昌一湖口)水量占 49.5%,其中汉江的水量占大通站 5.8%;下游(湖口一大通)水量只占 1.9%。长江水量的时间分配:4-10 月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 80%,其中主汛期 6-8 月占 60%左右,枯水期11-3 月仅占 20%。南水北调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从空间范围看,主要发生在引水口附近及其下游河段,中线调水主要影响丹江口水库及水库以下江、汉河段;东线调水主要影响长江下游

8、三江营至河口一带。对长江流域其它广大地区,特别是主要来水区的上游和中游南岸各支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从时间上看,调水只对枯水期特别是少水年的枯水期有所影响,对汛期各月影响很小,而在主汛期引水还将减轻长江洪水压力,起着积极作用。中线引水口丹江口水库建成前,汉江枯水期(11 月一 3 月)平均流量约为 440 秒立方米。建库后对汉江枯水径流有一定调节作用,枯水期平均下泄流量有所增加,约为 580 秒立方米,中线调水后下泄流量减为 200 秒立方米,比建库后减少 380 秒立方米。比建库前减少 240 秒立方米,约占汉口站枯季平均流量的 2%,大通站枯季平均流量的 1.5%左右,因而

9、中线调水对长江中下游水量影响很小。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汉江上游来沙大量淤积于库内,下泄清水对汉江下游河床产生冲刷作用,这种作用一直可达汉江口。调水后下泄流量减少,河床冲刷作用相对减弱,而江水倒灌和回水顶托的机遇将会增加,从而可能增强两江汇合处泥沙的淤积,给武汉港和汉江下游航道带来不利影响。丹江口水库蓄水以来,地震频繁发生,1967-1977 年共测出地震300 多次,最大的 4.7 级。目前水库坝顶海拔高程 162 米,正常蓄水位 157 米,总库容 210 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期工程的坝顶高程将增加到 175 米,正常蓄水位 170 米,总库容增加为 330 亿立方米。这样大的蓄水量,诱发地震

10、的次数和强度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东线调水 1000 秒立方米,约占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 3.4%,占枯水期月平均流量 8-9%。东线引水渠首江都抽水站为电力提水工程,对长江径流的时间分配没有调节作用,如果枯季调水将增加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东线引水口附近污染比较严重,长江口地区因枯水期海水倒灌,常引起上海市一些水厂供水氯化物和硬度的增加。如 1978 年枯季镇江江段酚的含量超标二倍左右,长江口有害物质分析项目大部分都超过标准,黄浦江因排污造成江水黑臭达 160 天,盐水入侵一直到距海口。公里的江苏省常熟的望虞河。该年大通站年平均流量 21,400 秒立方米,属严重枯水年,枯

11、季各月平均流量为 9790-15800 秒立方米。同年大通站以下安徽、江苏和上海市全年抽引江水约 6 亿立方米,稍高于东线年调水量,由此推测在枯水年东线调水对水质和海水入侵影响的一般程度。长江河口由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在径流减弱和潮流加强的作用下,苏北沿海向南而来的海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河口的北支,这在枯水期更为显著。近十多年来,已出现北支的水、沙和盐水倒灌到南支的现象,平均每年倒灌进入的泥沙约为 4360 万吨” 。此外,潮流顶托和盐淡水相遇,水的动力作用将减到最小并加速细粒泥沙的沉降和长江口拦门沙滩的发展。枯水期东线调水使河口段径流量减少,可能加重泥沙的倒灌和淤积。(五)南水北调对水量输入区

12、自然环境的影响水量输入区包括南水北调全部灌区和工业、城市用水区,它沿输水线呈片状分布,在许多地段与输水通过区不能截然分开。该区分布范围较广,某些环境后效直接关系调水效益的大小和工程的成败。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间题在南水北调学术讨论中被认为是环境后效研究最重要灼问题。有人根据其他国家灌溉土地大面积沼泽化盐碱化的事实,联系中国三十年来盐碱土改良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指出南水北调必然加重灌区盐碱化程度,主张工程规划要全面考虑旱涝碱综合治理,具体实施要慎重。有人则根据国内外改良盐碱土的很多成功经验,指出调水和盐碱土治理并不矛盾,南水北调是发展北方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不能因小失大,因噎废食。我们认为对这个

13、决定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问题不能吊以轻心,工程规划必须慎重,也不宜用国外的某些情况作简单的类推,重要的是结合我国调水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各方面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南水北调灌区,按土壤地球化学过程从西向东可分三个地带。西部是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带,地下水埋深大于 5 米,矿化度小于 1 克/升,土壤地球化学过程以淋溶为主,土壤盐碱化的威胁较小。中部是黄河、海河等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地势平缓,中小地形岗坡洼交错,排水不畅,地下水埋深 2-4 米,部分洼地小于 2米,矿化度由卜 2 克/升至 5 克/升,土壤地球化学过程以累积为主,是盐碱土的主要分布区。东部是滨海平原,地下

14、水埋深不到 1.5米,矿化度达 10 克/升以上,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受海水影响,形成滨海盐碱土。据这个地区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统计,五十年代中期共有盐碱地 2800 万亩。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因引黄灌溉、平原蓄水及河道蓄水,只灌不排,盐碱地发展到 4800 万亩。七十年代中期,由于海河水系的治理和大量发展井灌,降低了地下水位,盐碱地面积降至 2100 万亩。七十年代末又略有增加,达 2900 万亩。目前从淮河流域的沙颖河至北京、天津一带,共有盐碱地 4000万亩。另外,还有潜在盐碱地了 7000 万亩,在不利因素影响下,这部分土地最容易发生次生盐渍化。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灌区大多分布在河流冲积

15、平原上。在这个地区调进大量外水发展灌概,会直接改变区内水量收支状况。如果每年每亩地平均灌溉水量为 250 立方米,灌溉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系数为 0.1,给水度为 0.03-0.05,则灌后地下水位累积上升值约为 0.75 米-1.25 米,若土壤强烈返盐的地下水临界埋深按 2.0米计,凡调水前地下水埋深在 3 米以下地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位上升,调节土壤水盐动态,就有发生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险。东线灌区的情况尤为严重。防止次生盐渍化的途径,应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提高现有管理水平,改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式,控制灌水量和灌溉时间,防止农田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高。二是在广大灌区积极推广行

16、之有效的治理经验,如修建排水系统、排灌工程配套、渠灌和井灌相结合,并要发展林业和培肥地力,以减轻次生盐渍化的危害。黄淮海平原春季增温迅速,降水少,蒸发快,又是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和夏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调水将主要用于干旱缺水的 3-6 月。东线和中线调水,共计可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 1.41 亿亩。这样大的灌溉面积,将对农田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南水北调的生态环境影响 对汉江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影响逐年加剧,最突出表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生的 3 次严重水华现象上。经研究发现,导致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汉江中下游进入城区的排污量日趋严重,藻类生长所需的氧、氮等营养化物质严重过量;春季温度偏高,阳光充足;水流情势变化,汉江水枯同时长江水位增高使汉江流速变缓,这是南水北调对汉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的影响。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后,水库下泄水量减少,使河道水位下降,流速减缓,部分河道变窄,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相应缩减,部分生物如绿藻、硅藻,其生物量将大大提高,而生物多样性下降,下泄低温水对汉江中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