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理论资料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9530767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理论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2建立社会协作关 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它的特点也是 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无论是 E-mail、网上聊天还是 QQ,人们都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的。文字便于清楚地 表达深刻的思想。这可能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面对面,所 以一些辅助性的“语

2、言”不能使用,这又可能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网络人际传播以文字为主要手段,还意味着,打字的速度会成为交流的另一种障碍。特别 是对于聊天而言,如果一方打字速度太慢,就可能使另一方失去交流的热情。 文字交流的另一个效果是,网民给自己取的代号或“昵称” ,甚至会成为他能否吸引到交流 对象,吸引到什么样的交流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女性化的名字,更受男性网民的 青睐。借用某个名人的名字,往往也会更加引人注目。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一般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 是在自己认识的圈子中,虽然也可以在旅途与陌生人交流,或者通过征友的方式与外界交 流,但

3、其范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而网络则仿佛使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人们可以不 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 限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上聊天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偶然性。相对来说,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有一个 较长时间的预热期,即在他们达到真正的交流之前,他们可能需要用很多无聊的语言来进 行彼此的试探,这些试探决定他们之间是否有兴趣真正交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多 的冗余信息。交流对象之间需要多长的预热期,主要取决于交流者的性格。 4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网络的传播对象

4、往往带有偶然性,也同时具有匿名的特点。这使得个体的表现往往与他在 物理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同时,这也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 约束,比较任性。因为匿名性,他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如果借用弗洛依德的“本我” 、 “自我” 、 “超我”的三分法,那么,在聊天过程中,人们很 有可能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表露的“本我”表现出来。现在聊天室里,常常有一种“语言 暴力”的现象,即成员使用非常粗俗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对另外的成员进行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聊天室的无序状态时,不应仅仅是简单地指责上网者的素质与水平,而 是看到这种状况之后的心理动因。实际上,人们在网络里的表现,往往来源于在

5、物理世界 的心理压力。例如工作繁忙、学习负担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当人们在聊天室 时,往往是希望通过交流来排遣自己。因此观察网民如何在聊天中进行减压,有助于了解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多个对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时候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在不同的交流 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与某一些对象,他显示的是自己的优秀的一面,与另外一些对象,他可能更多展示出阴暗面。在某些时候,他可能是一个口若悬河的主动的 交谈者,另一些时候他又可能是一个木讷的被动的谈话对象。有些人甚至显示的性别也是 时常游移的。网上聊天,往往会与戏剧表演有某种契合之

6、处。从表象看,一个人给自己设 定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就已经给自己的形象定下了一个基调。进一步看,一个人决定何时 以何种面目出现,既与他自己的心情、处境有关,也与他的交流对象有关。 三、网络人际传播对物理世界的影响 (一) 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 (二)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网上人际交流如-mail 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 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

7、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 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 1-mail 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 E-mail 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 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 天室或 BBS。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一、 “把关人

8、”功能比较 1、传统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分析 2、网络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分析在分析网络媒介的“把关人”功能之前,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媒介有没 有“把关人”的功能?从网络媒介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它的确依然具备“把关人”功能,只不过它的“把关 人”功能与传统媒介相比趋于弱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把关程序减少。第二,组织行为减少,个人行为增多。 第三,价值标准趋向多元化。 这主要指宣传价值标准。因特网上站点无计其数,站点的背景形形色色,办点的宗旨各种 各样,必然形成宣传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二、博客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 博客对“把关人”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9、博客的“传受合一”使“媒介把关”的力量被削弱。(二)博客信源的开放性使信息把关形同虚设。 (三)博客发布信息的自由性使把关标准无法统一。 三、 “把关人”的现实存在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一、传统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分析 二、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分析 1、媒介的议程难以设置。2 程即使设置出来,影响力也会降低。 二、 “议程设置”理论的更新 1传媒议程设且效果的弱化与加强在无主题的讨论场所中,大家只是围绕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漫无目的地随意闲谈; 即使是在有主题的讨论场所中,讨论者们也经常甚欢自己提出另外的话题,甚至在讨论区 中张贴商业广告,这样会造成讨论者注意力的分散,形

10、不成结论,严重影响网络讨论的效 率,影响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完善。这就需要网络大众媒体为网上讨论设置议程。这种 议程设置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1)设置框架主题。(2)设置引导角色。 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并为传媒设置议程 三、哪些因素导致公众自我设置议程? 1.传媒信誉下降。2.证据冲突。3.新闻价值冲突。 四、公众自我设置的议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变为大众传媒的议程? 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起社会不同阶层的兴趣,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 就会进人传媒议程的范围。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更新 (一)“沉默螺旋”的理论概述 (二)“沉默螺旋”理论的更新

11、 1.共同规范体缺失,使得假设一发生变更。2.假设二的变更,即孤独威慑的削弱。3.高度开 放的网络空间虽然没有彻底消除孤独感,但却削弱了孤独对人的威慑力。4.假设四的变更, 即估计民意不会造成观点隐藏。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沉默螺旋”理论作以下修正:网络传播中,由于宽容、开 放的讨论空间的存在,非主流意见不会因与大众媒介的支配性意见相比处于劣势和人际支 持的逐渐减少而衰减乃至消失。第四节 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一、 “数字鸿沟” 知识沟理论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从长期来看,当媒介己对某个话题做过大量宣传之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将比 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第二,从时间

12、的某一点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易获得经常被宣传的信息内容。 二、 “数字鸿沟”理论的强化 1.网络传播导致经济差距扩大 (1)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2)国家内部经济差距扩大。 2.网络传播导致信息倾斜的加剧 第九章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一、网络的跨文化传播 20 世纪末期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极大 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巨大的变革。由此,跨文化传播已成为 21 世纪网络信息传递的重要特征。 1.逆文化现象。2 .消费型的商业文化异军突起,打造着大众文化的基座,挑战传统文化。

13、 3.网络传播的文化意义日渐淡薄 二、高语境(highcontext)传播与低语境(1owcontext)传播 高语境传播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 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 编码之中。比如,家庭成员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默契,他们的交流中直接编码的信息 是较少的,即通过语言或动作来表达的成分较少,更多的内容存在于由双方共同生活体验 形成的心灵感应。相反,两个陌生人的交流却要花费更多的口舌。霍尔认为,中国文化是 一种高语境传播,而美国文化属于一种较低水平的语境传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 化的高语

14、境传播,源于华夏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含蓄性特点所 体现的。 第十章 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传播者个人因素的无法控制以及其传播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个人传播者及其传播行为 的控制变得非常困难。在人力上,对所有资讯来源的审查是不切实际的;在技术上,还没 有能对特定资讯进行筛选的智慧监控系统;在资讯价值上,又很难达到对所有资讯判断的 一致标准。简而言之,个体传播者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对传播者的控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上述的社会控制难以取得实效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变化导致了对网路传播者的控制变 得十分困难,这更加深了网路传播者的失控: 一、 “把关人”角色的衰退 二、 传播者

15、控制的国际化 第一节 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一、色情信息泛滥 二、网络恐怖主义出现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 一、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 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 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 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 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二、谣言与网络谣言:定义与产生模式 1、谣言和网络谣言的定义

16、问题 。 2、网络谣言的产生模式。 A: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B: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C:谣言(事件的)关注度(事件的)模糊度(事件的)反常度; 综合以上三式,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事件本身重要性和模糊性的认可。在 笔者看来,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环境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看,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不会离开三个要素:传者、受者和中介,其中中介在很大程度来讲就可以理解 成为一种环境。谣言的传播也不应该例外。至于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试想两种极端的情 形:其一,环境的极端专制化,在这一环境中的每个个体过着“道路以目”的生活,或者 传谣和造谣的成本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谣言就不会或者很少产生,要不即使产生也不会 形成一定的舆论态势,充其量也仅是谎言;其二,环境的极度开放化,即每个个体之间都 有充分的交流,当谣言产生时,个体都可以直接向信息的源头做求证,这样的情况就会把 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而目前的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