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550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 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 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 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 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 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 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2、。(二)说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点,要与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潮汕地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 东北与福建省接壤, 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西北西南分别与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为邻。 谚语称其为“省尾国角”, 指其位 于国防门户, 又是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 关于潮汕地区的战略位置, 清代学者顾 炎武概括为:“(潮州)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 东南之雄郡也。” 岭南北为五岭阻隔,南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向北封闭而向外开放的地理格 局。在岭南的大区域内, 潮汕地区西北方横亘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又 切割成粤东这一处西北高东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莲花山脉不仅 阻

3、隔了潮汕与中原地区的直接交往,也构成了潮汕地区与岭南首府广州乃至珠江 三角洲的天壤屏障。 虽然对内陆腹地比较封闭, 潮汕地区却有着长达325.6 公里 的海岸线, 使潮汕地区呈现出面向大海的开放格局。海岸地形复杂多样, 有众多 的港湾、岛屿以及广阔的海滩。 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积超过500 平方米的 岛屿 126 座, 曲折的海岸线有多处内河出海口和港湾。海运方便,渔业资源丰富, 还有可供开发的海滩涂面积20.53 万亩。海上贸易对于人多地少、 西北有天壤屏 障阻隔的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 生产、贸易乃至历 史上发生在潮汕地区的许多军事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海洋色彩,

4、进而又影响到潮 汕人的文化生活、 思维方式、 民风民俗以及民系发展等, 使潮汕文化成为有海洋 特色的地域文化。 既封闭又开放的特定的地理条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 于开拓的矛盾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潮汕地区虽有漫长的海岸线, 但 与海上的联系及海岸线的利用,却受到极大的掣肘。 政治上的原因, 是封建统治 者出于“靖乱”和御侵的考虑,长期不准粤东商港对外开放, 使一些海上商贸活 动被迫采取了违禁的民间活动的形式。从自然经济条件上说, 潮汕地区的港口条 件也有一定的弱点, 长期无法改变地方性港口的地位。无论如何, 海滨生活环境 及以海谋生的生产方式, 给潮人的生活习俗和性格特点都打下

5、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鲜,以滩涂垦殖、漂洋过海、海运商贸、武装走私等为营生的重要手段, 铸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于开拓、四海为家、强悍不羁之一面。 在这个区域内,韩江是水上交通主动脉,既是粤东和闽西南的交通纽带, 也是潮汕和赣南的文化纽带, 对推动潮汕文化的演变作用很大。其源头一为发源 于福建省宁化县的汀江, 一为发源于本省紫金县白山岽的梅江。整个韩江流域覆 盖了闽粤两省的十几个县, 在潮汕地区的韩江中下游流域面积为1741 平方公里。 榕江是该地区第二大河, 其干流南河、北河分别发源于陆丰县百花园与丰顺县猴 子岽南麓,在该区流域面积约3512 平方公里。潮汕地区并非一个一马平川的大 平原,而是

6、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滩等多样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实是若干 个小平原的总称, 主要包括黄冈河下游平原、 韩江三角洲平原、 练江下游平原和 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积大约只占潮汕地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广东省内, 潮汕平原面积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然而,与面积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 平原相比,面积为 915 平方公里的韩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区的人口增 长速度从南宋以后剧增, 至清代中期, 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府。至 当代,人口猛增, 1991年,潮汕地区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9 人,为 全国人口密度的 8 倍,广东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 倍,大大超过长江三角洲、 珠江

7、 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 县份。潮阳县总人口达到207 万人,为全国人口第一县。 韩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 平方公里为 2427 人,居全国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对这一系列的全国之最的人口 数字,却无法使土地面积相应增加,无法摆脱人多地少的局面。 潮汕地区土地仅 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却生活着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 揭阳市人均耕地为1.8 分,汕头市为 1.75 分,连安排宅基地都困难。而广东省 1997年人均耕地为 0.5 亩,是潮汕的近 3 倍。人多地少的严酷现实,迫使潮汕 人不得不垦山围海, 精耕细作, 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8、 韩江三角洲成为我国著名的 粮食大面积产区, 但始终不能解决土地有限与人满为患的矛盾。因此,读书、经 商、出洋、务工,自然就成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劳刻苦、精明灵巧之外, 潮汕人又有铤而走险, 甚而投机取巧之一面。 人口稠密到极限, 生产与生存空间 十分有限的环境, 对潮汕的农业、 商业、手工业经营方式以及潮人心理,无不产 生着深远的影响。 潮汕地区具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过本地区中部,气 候温暖湿润,夏热无酷暑冬暖有阵寒,四季常青,草木清华,生物早熟,一般比 江淮地区早 12 个节候。但也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民生的灾害:春季前期 低温阴雨,后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风暴和台风

9、袭击;秋季时有低温霜冻灾害; 台风、干旱、水灾、地震、虫害时有发生。这说明潮汕地区并非得天独厚的富饶 之境,还有自然条件恶劣之一面。 风和日丽,精耕细作,与养成潮人性格中精巧、 温和的一面大有关系; 在与自然不断搏斗中将蛮瘴之地开辟为鱼米之乡,对潮人 养成敢于拼搏的强悍坚韧之民风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同样有很大 的关系;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不测, 则影响到潮人滋长了稍安知足,有远忧而不 愿作远虑的消极的潜意识,以及凡事博一博运气的宿命观。(三)善于在主动吸纳中嬗变升华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经过长久的传承,便会形成代表其总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广州的文化, 从其历史发展演变来看,属

10、于一种外向型的海洋文化。面向海洋的地理环境,在悠长的历史传承发展中,锻造了广州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与嬗变性的文化特质。其鲜明的表征是:对待外来文化, 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兼容并蓄的气度,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能超越社会制度不同的屏障,主动吸纳各种文化的先进成果,在兼容吸纳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嬗变与升华。关于广州文化的特质,学界有许多论述,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意思相近或趋同。只是这些文化特质的总和所构成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学人少有论及。 笔者认为, 代表广州文化总体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是“与时俱进性”。这种文化精神, 与封闭自矜、 因循守旧、 凝滞不前相对立。 在广州文化传统中, 有许多“遗传密码

11、”, 应成为广州人最崇尚的信念“密码”是:不甘落伍于时代,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不甘封闭与禁锢,力争随世界历史潮流前进。对广州文化精神作如是理解与概括,可有两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为佐证。中西第一次文化大碰撞, 发生于鸦片战争前后西学东渐时期,以广州地区为主要平台。其结果, 广州文化吸纳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向内地辐射、潜移,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运动和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其间洪秀全、 康有为、 孙中山等广府人的伟大抱负与英勇行为,正是与时俱进文化精神的体现。第二次中西文化大碰撞,发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平台依然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地区。这次中西文化大

12、碰撞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涉及经济、 政治、 文化各个领域。广东广州文化吸收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再向内地辐射、潜移,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至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加快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步伐,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这一次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仍然发轫于广东广州地区呢?粤地得海外风气之先,深知世界发展之潮流, 加之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影响,粤人无时不在寻找机会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与禁锢。一旦国门打开, 学习、 追赶世界先进的经济、 文化、 科技便成为海潮初发之势。这种趋赴世界发展潮流之开放风气,正是与时俱进文化精神的体现。

13、那么,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对于广州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有何影响?通过对文化背景透析, 人们不难发现, 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成因,是有广州人的文化精神在起着主导作用。笔者认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促进广州地区率先完成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使广州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范式得到更新换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宽松、协调、稳定发展的人文环境。 广州地区的改革开放顺利发展,是因为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而和谐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又离不开广州地区的文化转型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在不甘停滞落后、 力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文化精神驱动下,蓄势待发的广州经济社会

14、,在改革开放中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起来。其二, 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 促使广州人首先在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从而对全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广州人最早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进行探索。20 世纪 60 年代初,广东著名经济学家卓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也有商品交换”。在改革开放中, 广东学界又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积极探索,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理论探索勇气,正是与时俱进文化精神使然。其三, 与时俱进文化精神,推动着广州人敢于带头在经济、文化诸领域进

15、行体制改革试验,向内地提供范式;并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综合改革和全方位开放试验的先行地区。长期以来, 人们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把多年形成的经济体制, 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视为不可触犯的“法规”。广州从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开始,到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尤其是率先改革所有制形式,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 确实显示出广州人敢于冒险带头“吃螃蟹”的作风。而这种行为,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在驱动。“请进来”“走出去”都走在全国前面其四,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推动着广州人率先大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贯

16、彻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当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后,广州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方面,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走在全国前面。广州人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吸取过去由于封闭与禁锢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的教训,改革开放之始,便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和华侨之乡的优势,大胆利用外资, 解决自身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突破自身科技能力薄弱的制约;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例如,从1979 年开始,广州便在全国率先施行利用外资,举办“三资”企业的政策。到1984 年末,实际利用外资额已居全国沿海城市的首位。对外开放的“快马加鞭”,充分反映了广州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性,(四)历史以来,湖南地理环境就处于全封闭状态,她凭借着自身肥沃的土地, 温湿的气候, 纵横交错的三湘四水河流水系和星罗棋布的6000多座水库和洞庭湖泊,发展了一个即使在今天都称得上具有相当水平的农耕文明地区,仅水稻产量,每年都在600亿公斤左右,占全国1/10强。湖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生活条件足以敷用。它无求于西部的高原,无求于朔方的沙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