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392714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设计修改的体会(吴碧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2008 年温州市初中教师评选教学案例年温州市初中教师评选教学案例主题:根据自己的案例在下面空格内打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轻负担高质量”经验县(市、区): 温 州 市 学 科: 数 学 学校(全称): 温州市实验中学 姓 名: 吴 碧 奕 案 例 题 目: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三次修改的体会 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在有效的课后反思中成长矩形矩形三次修改的体会三次修改的体会一、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各种教研活动的开展,我渐渐认识到,课后反思也是教师进行个体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重新审视课堂,对采用的教法与学法,对课堂的组织形式,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效

2、果等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后反思需要倾听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借助集体的智慧和专业的指导进行改进,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和书本提高理论修养。从而让课堂教学在反思中优化,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下面以案例的形式讲讲我的一次教研经历。二、案例描述与评析二、案例描述与评析1 1、和学生一起反思,让我明白了创设引入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熟悉感和生活化,、和学生一起反思,让我明白了创设引入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熟悉感和生活化,还必须考虑所选的情境是否能支撑起相应的数学问题,能否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还必须考虑所选的情境是否能支撑起相应的数学问题,能否激发学生思

3、考的兴趣。我投影出右边这幅图并问学生“其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不假思索的说“有” 。我请了一位学,她回答“图中有长方形”。我见她答对了就顺势引出课题, “长方形也就是矩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1 矩形 ”第一次课后反思:第一次课后反思:这节课,从整体设计上比较顺畅,能突出重点,学生也能独立解决相应的习题。但是感觉总是提不起劲,有些问题很简单,学生好像也懒得回答,课堂显得很平淡没气氛。为什么会这样呢?下课后我来到教室,找了几个平时比较有见解的学生,问他们:“今天的课听懂了吗?”“老师,这些很简单哪”“那你们怎么都不回答呢?”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渐渐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1)引入情境枯燥乏

4、味。生活中的图片能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迅速融入新课,但图片过于熟悉而失去了新鲜感,而且“从图片中找矩形”这个问题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和思考的价值,学生普遍觉得“没兴趣回答” 。数学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兴趣,又怎能投入到后来的学习中呢?(2)忽略学生的发现。比如,这几幅图片中,奥运五环中的圆,纪念章侧面的梯形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后排有几个学生都已经说出来了,可是我却没有听见,还有在证明矩形的性质时,有个学生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可惜也被我忽略了。学生的回答一而再地被忽略,得不到老师的回应和肯定,自然就没有回答的愿望了。失去了学生配合的课堂又怎能有好的效果呢?第一次修改:第一次修改:针对学生反

5、馈的问题,我对引入部分做了修改,采用了 flash 动画引入课题(以下是截取的不同时刻的 3 幅图) ,并设计了 3 个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得出当A 等于 90 度时,ABCD 的面积最大(如图 4) ,而这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就称作矩形,从而顺利地引出课题。图 1 图 2 图 3图 4在播放矩形转动的动画时,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回答问题也积极多了,学生融入课堂并有了挑战数学问题的激情。第一次反思的收获:第一次反思的收获:在原来的引入情境设计上我过于追求情境的熟悉感和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自己的设计,都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学生对这节课的评论,让我知

6、道了哪些材料图片是他们司空见惯的,哪些问题他们感觉很简单的,哪些讲解还模糊的学生的评课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这节课。2 2、在集体的讨论中,我认识到问题探究不是、在集体的讨论中,我认识到问题探究不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 ,它是学生在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它是学生在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基础上,有独立思考空间的学习活动。储备基础上,有独立思考空间的学习活动。认识了矩形的定义后,我和学生一起进入到学习矩形性质的环节,但就在探索性质的时候出现了意外: (投影)探索 1:如图 5,矩形 ABCD 中,B=90,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我刚读完题目,学生就喊出来了“其他三个内角都是 90 度”

7、。见气氛不错,我马上趁热打铁,问“你能证明吗?”没想到学生一个个都不说话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我又用鼓励的语气说“有哪位同学能证明,勇敢试一试” 。还是没人回答。突然我听到一个很轻的声音,说:“老师, 对边平行能不能用呀?”我愣了一下,但想到后面还有听课老师,就硬着头皮说了句“能” ,很快就有一位男生站起来回答:因为 ADBC,所以A+B=180,因为B=90,所以A=90,DCBA图 5同理可得C=D=90。 第二次课后反思:第二次课后反思:下课了,我仍然沉浸在学生的问题中,矩形的对边平行不是很明显的吗?怎么还会问“对边平行能不能用”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进行探究思考时必然产生的疑惑还是别

8、的原因引起的呢?在评课的时候,备课组里老师的讨论让我对探究教学有了新的认识。(1)问题探究缺乏充分的知识准备。虽然在引入的 FLASH 动画中,学生感受到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也能知道矩形的对边平行,但是教师并没有明确指出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所以学生不敢用对边平行来证明。这不是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产生的新问题,而是老师没有充分的引导,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产生的问题。(2)没有问题探究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虽然在问题前面写上“探索”两个字,但是早已限制了思考方向和思考内容,学生没有独立探究的空间, “你挖一个坑他种一棵萝卜,再挖一个坑他再种一棵萝卜,如果你不挖坑了,他永远不

9、会自己种萝卜” 。的确,学生没有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就没有真正掌握数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第二次修改第二次修改: :我结合集体讨论的意见,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发现并证明矩形的性质。我问:“同学们,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吗?”“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学生说的差不多了,我又继续问道:那么你知道矩形的边、角、对角线有哪些性质吗?大家不妨来猜一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对边平行且相等” , “对角线相等” ,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我一边听,一边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写完后我问道:“这么多性质中哪些是矩形特有的呢?”“四个角都是直角,

10、对角线相等” 。“你能证明这两个猜想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都说“能” 。还有几个同学拿笔准备写了,我见状,一边摇手一边说:“别急别急,先说说通常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画出图形,已知,求证,再证明”我微笑着点点头, “好,现在就请你按这样的四部曲,和你的小组一起证明矩形的这些特殊性质”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些同学在讨论,有的在画图,有的已经开始在写了。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我请了两个小组投影他们的证明过程并分别解说了这两个猜想的证明。然后我总结得出这是矩形的性质定理。看着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证明的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我不禁感叹,必要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是正确的做法,而这要感谢同

11、组的老师们给我的启发。第二次反思的收获:第二次反思的收获: 学生学习了前面第四章证明和第五章平行四边形 ,已经初步掌握了命题证明的方法,了解了图形性质研究的方向。在原来的设计中,我仅仅为了流畅的教学环节,牢牢限制了学生前进的脚步,在提出探究问题前也没有引导学生认识矩形的一般性质,使得探索矩形的特殊性质成了“空中楼阁” ,无法顺利进行。经过大家的讨论,让我剥开课堂形式热闹、环节流畅的外衣,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是保姆,而是是一个引导者,有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老师牵着他的手往前走,而只需要指一个方向就可以了。3 3、 “专家专家”的指导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不是提高课堂档次的的

12、指导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不是提高课堂档次的“噱头噱头” ,而,而是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数学知识内容。是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数学知识内容。学习矩形的性质后要进行必要的应用练习。(投影)1、如图 6,在矩形 ABCD 中,两条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O,AB=3cm,AC=5cm,则 AD= 。 生:AD=4师:为什么?生:ABC 是直角,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算出 BC=4,矩形的对边相等,所以 AD= BC=4。师:好的,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三次课后反思:第三次课后反思:就这样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很快,练习就做完了。这过程中学生很快知道答案,而且解题思路分析也很正确,丝毫不用老师点拨。

13、他们都懂了吗?但感觉他们学的一点都不踏实。于是去请教了学校里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她听完我的复述后,告诉我:数学的解题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体现了数学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如将矩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就是体现了数学的化归思想,从平行四边形的变化中引出矩形,体现了数学研究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对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猜想矩形的性质正是体现了类比研究的方法,与其解一道道数学题,还不如教给一种思想方法,如此才能举一反三,点石成金。经过这次讨论后,我对矩形做了第三次修改第三次修改,这次调整的重点是在每一个解题后都对学生的方法做了相应的点评,或是化归思想的体现,或是方程思想的应用,学生听得很投

14、入。课堂小结的时候,有一位学生说:今天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将矩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加以解决。图 6三、关于案例的反思三、关于案例的反思1 1、我觉得、我觉得矩形矩形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的设计揭示了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的设计揭示了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设置了探究性质的活动,并对学生的解题做了点评归纳。设置了探究性质的活动,并对学生的解题做了点评归纳。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很自然地将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迁移到矩形的学习中来。在探究活动和解题训练时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15、定理的证明和解题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数学的思考也有了深度,从而平凡的课堂上有了一些热闹的生机。2 2、课后反思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有思考才能有收获。、课后反思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有思考才能有收获。矩形这节课反复修改反复上课的过程,让我意识到成功得归功于学生的评价,集体的讨论和专家的指导。以往老师都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但是这种信息的传达有时候未必准确和完整,要想对课堂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妨和学生聊一聊,问一问,让学生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审视一节课,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每次写反思的时候,都是东搬西凑,一个人闭门造车,聊聊几笔就放下了。实际上,这是根本

16、没有效果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自己对备课或者授课过程中比较满意或者不满意的部分拿出来和同事说一说,在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支持,或者得到一些解决的办法,这样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时候还要借助书本和网络寻找一些理论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通过反思提高自己。总之,有效的课后反思应该是教师秉着总之,有效的课后反思应该是教师秉着“公开自我、倾听回应公开自我、倾听回应”的平和心态,进行交的平和心态,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迸发新的教学灵感。流学习,从而迸发新的教学灵感。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张绪培,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郭志明,申心刚,教师教育,200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