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3533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评的形式美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个不敢正视形式本身的形式美观 评的形式美研究内容提要:如果说自然美难题是从宏观方面给的实践美学造成一个难以关严的天窗,那么,形式美难题就是从微观方面给他造成的难以堵死的漏洞。的形式美观,其实是企图用“符号”取代“形式”,从而在偏见误导的演绎中,置换了、遮蔽了、或者说丢失了形式美问题。关键词:形式、形式美、符号、遮蔽纵观先生对形式美问题的研究,似乎体现出着力大、变化多、执意坚这样几个特点。对他的这一研究的结论、及其发展过程作一些考察,可以有助于我们对于他的实践美学的周延性,进行一下检测。一、 研究结论中的问题 先生多年来用力颇多的形式美研究,现在究竟获得了怎样成果,应该怎样对之作出评价?我们

2、就到他的几近封笔之作的美学专著美学四讲中做一些考察。在美学四讲中,他阐述了他的新观点,并且以几个环节的逻辑推论来支持了他的结论。为了使他的论述和观点不走样,我们将他论述的关键性段落,加以摘录,并按逻辑顺序编号排列于下。(第一段) 总之,各种形式结构,各样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并非精神、观念的产物。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所建立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1(p90)2(第二段) 人也正是通过这种形式结构、规律的发现和把握,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于是人不再是自然生物界的简单成员,而成

3、了它的主宰。1(p90)(第三段)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正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上述农业社会原始陶器的抽象纹饰美,充分表达了这一点。它们实际上也正是现代艺术的形式主义者所特别看重却又无法正确解释的普遍性的审美感受的真正根源。1(p90)(黑体字是原有的)(第四段) 在我看来,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正是当时人们在精神上对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稳定秩序的反应,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这个所谓“封闭”、 “永恒”、 “宁静”、 “超越具体时空和现实世界”等等,恰恰意味着一个豕突狼奔的狩猎时代的彻底结束,一个稳定生存、

4、安居乐业的农业社会的成熟、巩固和提高。因此,这种“抽离”恰好表现了农业社会生产劳动与自然相协同的秩序性、规范性、节奏性和韵律性。1(p89)可以说,上述几段引文,基本上向我们演绎了先生关于形式美的“来由及根源”的主要逻辑环节。概括一下上述几段文字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个演绎环节:其一,在使用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从自然中“抽取”出了表现为种种“形式”的规律。其二,人类凭借着这种种呈现为形式结构的规律,获得了超越一般生物的力量,成为自然的主人。其三,由于是凭借着这种形式结构的力量,人类获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这种形式就给人带来了安全感和家园感。这种安全感和家园感,就是形式美的“真正根

5、源”。其四,原始陶纹之所以呈现出向抽象几何纹饰发展的趋向,就是冲着几何纹饰的3形式所具有的这种安全感、家园感(“稳定性”、 “程序性”、 “规范性”、 “稳定生存”、 “安居乐业”等等)美感而去的。甚至现代艺术中的形式美感的内涵、及其“真正根源”,也与上同。上述这些,看来是一系列很不错的演绎,但仔细考察一下,却不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来推敲一下这一演绎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看其一。人类要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有效地变革自然,以实现自己的生存、温饱和发展,当然必须了解自然的有关规律,然后循规律而行动。但规律并非都是现象化地呈现在事物的表面、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掌握的。规律的呈现,基本上都是以半遮半掩的

6、方式进行的。而且规律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比较而言,浅层次的规律,又以深层次的规律,为自己的本质和依据。提炼规律,仅仅靠无条件反射能力和条件反射能力,都是不够的。需要的是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越强大、深刻,能够发现的规律也越深刻。动物和人的能力的巨大差别,在这里明显地显示出来。人虽然都有思维能力,但这能力发达的程度,人和人之间却可以呈现巨大的差别。一如一个山村老妪,和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和学者间的差别。当然,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思维的抽象程度是很有限的,多半都离不开在具像的形象想象过程中达成。虽说如此,但其复杂性也是不可小觑的。例如,对各种动物行为特点和

7、踪迹的了解、辨认,对其捕获、或畜养规律的把握;对某些植物属性和生长过程的了解、培植规律、技能的把握;对自然气候变化征候和周期的了解;对石器打造或磨制的经验和规律的探索、积累、掌握;对陶器的烧制加工技术和规律的研究、改进,等等。所以,以为用那些相当表浅外在的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之类,便可以把规律表现出来,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化了。当然,从早期数及概念思维的4角度也可能进行一些比较局部的、某一侧面的形式化的提炼的,但这些也未必都能够平面化和几何图形化。那些规律的主要的外化、积累、交流形态,恐怕更多地应该是语言当然,首先的和主要的,应该是口语。书面语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所以,我们对先生的第一个环节的描

8、述,就是很难加以认可的了然后看其二。既然我们已经否认了那些形式,即主要表现为平面几何图形的那些形式,能够有那样大的表现“规律”的内含量,那么,把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联系、归功于这些形式、图形、纹样,就不可能太合乎实际了。再看其三。人类掌握规律、改造自然、从而“获得了生存和延续”的巨大功绩,既然并非都以这种形式、图形、纹样为凝聚或中介,那么,我们也就很难确认、甚至可以基本否定它们和人类的“安全感”、 “家园感”有多大的关系了。不过,现在我们不妨退一步,先承认先生所说的“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正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这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

9、在这里, “真”(更精确地说,是与人的“生存和延续”这一“功利”和“善”的目的有关的一部分“真”)直接变成了美的对象物。它已经不需要和“善”含义不明地“统一”成美,而只需要干干脆脆地把“善”、 “功利”带来,自己就能够变身为美成为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了。因为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先生的这一系列概念中, “形式结构和规律”是被相提并论、等而视之的,而“形式结构和规律”又和“真”是同义词。难怪后面先生还会说“形式美在这里呈现为技术美”。1(p91)我们罗列一下先生的“美”的一系列置换:形式美=规律美=技术美=“真”美。 “美是真和善的统一”这一先生的命题,在落实到形式美的定义时,我们看到实际上

10、变成了:美是带来善的真。这真是一首美的定义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随想曲。但缺少内在统一性的概念群,不可能是科学的。我们5是否歪曲了先生的原意了呢?笔者尚未觉察。最后看其四。在这一点里,我们看到,先生已经把几何纹饰具有“稳定性”、“程序性”、 “规范性”,作为一个没有疑义的事实来加以运用了。以至于当历史要进入农业社会的“稳定生存”、 “安居乐业”状态时,必然地由人们不约而同地选用几何纹饰作了自己的外化表达形态。我们不得不指出,这种判断带有极大的想当然成分。我们的这种判断,当然首先是我们上面的论述的逻辑延伸。既然几何纹饰等等这类的形式,本身与所谓的“安全感”、 “家园感”不存在什么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那

11、么,断言陶器纹饰向几何纹样形式的发展,是农业社会走向“稳定性”、 “程序性”、“规范性”的内在要求的表现,就显然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说了。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先生的一个有趣的“言外之意”:走向达成了“稳定生存”、 “安居乐业”的农业社会,所选取的表达自己的“稳定性”、 “程序性”、 “规范性”的“形式”,是先于自己的存在,而在这个“三性”完全不具备的“一个豕突狼奔的狩猎时代”中已经被预先创造出来了的。这是否能够说的通呢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逻辑上?另外,就是从几何纹饰的形式,它的线和形本身的感觉性质看,说它们都具有“稳定性”、 “安全感”、 “家园感”,等等,便是一种雾里看花、想当然耳的看法,犯了以

12、偏概全和简单化的毛病。几何线、形,由于是来自对于现实事物的边沿线、形的概括性抽象、提炼,往往会使它们的感性效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两种成分的存在:一种是它们的纯形式样态所具有的感觉效应;一种是它们和现实事物的经验性联系所带来的感觉效应。这两种效应既可能和谐共振,也可能出现冲突。例如,一条直线,一般来说,对于我们的视觉器官,不构成观察时属性判断、把握的困难。确实可以有一种纯形式感的稳定、放松,甚至单调感。但是如果我们以为,这种稳定、放松、甚至单调的感觉,仅仅来自它的纯形式,就丢掉了另一个6极重要的成分:它连带着的具体事物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必然带有的感性性质。例如,直线可以来自

13、地平线,可以来自侧面的床板,可以来自一根平放的棍子。而这些东西,也都是可以给人带来稳定感的。这后一个成分的感觉效应,还是作用极大的和重要的。但当它提供给我们的也是稳定感,那么,我们往往就会觉察不到它的独立存在,而误认为它和前述纯形式感是同一个东西。可是,当我们略作“设计”,它的独立存在性就会显现出来。例如,当我们对直线的空间定位方式略作变化,不再作水平方向的横置,而是将它相对于水平方向斜置,我们对它的稳定、放松、单调的感觉就会立刻改变,出现了一种不稳定、紧张、甚至有一点危险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直线还是一条直线,它给我们眼睛视网膜的纯视觉刺激,并没有丝毫的增加。这里,变化显然来自第二种成分:它

14、使我们联想到了不同的实际事物,或它们的不同状态,以及由这种事物或状态所必然带来的感性性质。例如,一根斜置的直线,会使我们联想起一根欲倒的旗杆、一个失去平衡的人,等等,自然会引起观察者一定的紧张、甚至不快的感觉。即使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地平线、床板,如果它们被改变成了倾斜状态,你的稳定、放松、单调感,不也立刻就会变成不安、甚至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吗?这就说明,在对几何形式的感觉中,是可能有两种成分存在的。而对纯形式的感觉的性质,和对联想到的事物的感觉性质之间,如果发生冲突,那么,后一种感觉的性质的强度,甚至可能会更大一些的。再举一些线形的例子。看看折线,虽然只是直线的略加变化,感觉就会更不稳定得多。如

15、果它以 90 度角,象城墙头那样延伸变化,还可以有两重含义上的稳定感;但如果它以多变的任意角度转折延伸,那还会有什么稳定性、安全感、家园感可言呢?显然没有了。但你能否定它是几何线条吗?而它如果以很小的锐角角度转折延伸,即使是有规律的反复,恐怕也很难给人安全感、家园感的。它既会给视觉带7来一定纯视觉的紧张感,也会使人联想到锋利的锯齿、防范敌害的栅栏尖、猛兽的利齿之类的东西。再看看曲线,如果是弧线,或波形线,虽谈不上稳定感,但还不至于有不安全感,然而如果是自由的螺旋曲线,或蛇行曲线,恐怕什么稳定性、安全感、家园感,就会跑到爪哇国去了。但你能够说它们不是几何线吗?我们还可以举上许多几何形,如圆形、半

16、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等方面的例子,不过为了节省篇幅,只能请读者作类推理解了。1我们如果考察一下那些早期农业社会、古代文明中心的艺术品,确实可以看到几何线、形的突显、增加。不仅有抽象的线形,而且也可以在具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中体现出强烈的几何特点。在古埃及墓葬壁画上、在两河流域的记录战争和军功的石板和石碑上、在古希腊的瓶画艺术的精品上、在我国殷商的青铜器皿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几何线形特征明显的构图。不过,在相当数量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安全感”、 “家园感”、 “稳定性”、 “稳定生存”、 “安居乐业”等等之类东西,而看到不少压迫、战争、杀戮、威吓、狰狞的画面和造型。看来,先生不仅对几何纹饰、形式等的美学属性的界定是雾里看花、以偏概全的,而且对农业社会的人类生存基本状况的估计,也是过于乐观了。虽然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个体家庭的空间位置和谋生活动稳定性增加,但在本质上是争夺剩余产品的斗争中,整个社会的动荡、变乱,恐怕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