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90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新的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我想,这一点是把语文课教活的根本。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则主要依赖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其中的“乐”便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而达到识记知识,扩展视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文课堂的“活学”与“乐学”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感,以情启趣 师生关系要和谐 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爱好,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对这门课教师的兴

2、趣、爱好。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在平时要注重情商的作用,把学生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成亲密的朋友和学伴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现和超常规的临场发挥,进入教学佳境.语文课的长久魅力,来自于师生的双向带动,共同创造 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有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腹。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尊重,理解,相信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的情感交融与心灵相通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使其“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达到“兴之所好,必能乐此不疲的境界。 ” 二、创设情境,以境激趣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

3、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教学中应抓住课堂的关键时刻,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直接的语言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其置于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情境中,2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课例】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第五节是作者罗曼.罗兰描绘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后的感受,文笔优美流畅,情感丰富,但学生很难感知,再加上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学生普遍感到很难理解。当我在课堂上反复播放第九交响曲乐曲时,学生完全置身在那美妙的旋律中,不但理解了作者的描绘,很多同学还谈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就是情境教学所带来的全新效果。 注入活水,以活引趣 1.把现实生活融入到语文课中 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

4、兴趣的原因是许多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唯本主义”“就书说书”,讲课枯燥无味,而语文教学的活水就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的信息往往以物质为载体,有限的文字材料与无限的生活载体联系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征,语文的优势。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缝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了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 【课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十一课是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春天的景物,让他们观察,收集图片或拍摄照片,将这些材料带进课堂交流。 课内课外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好体悟其中的情感,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2把多彩的语文活动纳入语文教学 多彩的语文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

5、学如果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这块阵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课也就“活”了起来。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 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比赛,语文朗读比赛,习作比赛等等。这些活动活了就有动力,动了就有活力,活力挖潜力、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3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全方位激活课堂,语文课自然也就活了。 四、巧设疑问,从疑诱趣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 “教学中教师应先结合教

6、学内容,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进而启发与其共同释疑,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课堂必然兴趣盎然,扣住学生的心理,顺利达到预期目的。 “争”是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反应,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得以提高和升华的有效手段,而成功后的欢乐是学生学习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教师依据重难点和学生智能水平精心设计的问题,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 五、学以致用,以用享趣 “用”是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

7、加以运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成就感。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注意积累课文中的生字成语,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并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让学生们在赏析课文的同时,自己也去尝试写作。 【课例 1】人教版七上语文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是典型的记叙文,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及完整的记叙文六要素的体现。教师在学完这一课后,要意识到这是一篇很好的让学生写好记叙文的素材,并要求学生写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事件,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4【课例 2】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 在学习了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们怀着对新闻题材文章的兴趣,学着把自己身边的事用消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消息各部分构成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同时明辨是非曲直,陶冶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培养和激发,只有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学”“乐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