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1058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I I考试性质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2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 分。3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例:试卷包括三部分: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其分值比例为 1:1:1。思想政治

2、:单项选择题共 12 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综合题共 2 题,共 52 分。其中经济生活和经济学常识约占 30%, 政治生活约占 24%, 文化生活约占 16%, 生活与哲学约占 30%。历史:单项选择题共 12 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综合题共 2 题,共 52 分。其中高中历史必修内容约占80%,选修内容约占 20%。地理:单项选择题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综合题共 2 题,共 56 分。其中高中地理选修 5、选修 6共约占 15%。4试题难度试题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5组卷试题按学科分为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三部分,同一学科试题

3、集中排列,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为依据进行学科排序;同一学科中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历历 史史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结合重庆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考试说明的历史学科部分。历史学科的命题坚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对“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

4、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 1 (2010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 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答案】C【说明】本题提供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局部疆域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实际要考查的是明朝前期的都城京师(南京) ,而非靖难之役后迁都的京师(北京

5、) ,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图文材料的能力。2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 2 (2011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 50 余起文字狱。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答案】一方

6、面罗致大批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说明】本题的材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清朝知识分子工作及命运的相关信息。仅从字面上理解材料是不够的,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程度地提取信息,这样才能将材料反映的史实完整准确地归纳出来。3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例 3 (2011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 宋史记载:“会元吴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 ”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重开边境贸易割让幽云十六州约为兄弟之国封元昊为夏国王A B C D【答案】B【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

7、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准确、深入把握所学重点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合理的解读。题干中的信息提示,元昊请臣,宋朝对夏屈意抚纳,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宋夏和议具体内容,考生可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宋夏和议的背景及具体内容,区分其他迷惑项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二)调动和运用知识(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例 4 (2010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8、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答案】A【说明】 “八七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性会议,其重要内容就是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即题干中所说的“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的“错误” 。这一“错误”在教科书上明确表述为“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本题以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来设置情境,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2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例 5 (2012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

9、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 ,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答案】B【说明】在题中,材料描述的是原告只是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即由赢定的官司变成输了官司,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并不注重实际而过于注重形式。本题通过考生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旨在考查其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3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例 6 (2012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有学

10、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说明】本题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和“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具备象形的特征,所以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便说明此时有可能出现了牛耕。(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例 7(2012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

11、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 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发展生产力;从新中国成立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

12、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说明】本题通过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客观地叙述出邓小平在文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考生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可以正确作答。2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例 8(2009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 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 100 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 400 万至 600 万吨。1941 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须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 800 万

13、吨。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答案要点】掠夺为侵略战争服务;掠夺的资源以煤、铁为主;主要运往日本和东北;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资源的掠夺是其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材料呈现了抗战期间日本对我国华北资源掠夺的史实。考生从材料中可归纳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特征的准确描述和概括。3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例 9 (2012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14、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基础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说明】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比较薄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国家的分裂,国家分裂就需要进行征讨,每征讨一次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那么君主专制就会再加强一次,越积越深。自秦朝开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也不断强化,这是一个历史规

15、律。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四)论证和探讨问题(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例 10 (2012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具体表现是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答案】D【说明】这是一道与前三次科技革命紧密相关并极具现实意义的试题,立意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规模、深度和影响都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本题将教科书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总结内容,即“不同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作为选项列出,学生在通过判断、分析、比较后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例 11 (2011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在民主与哲学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欧洲中世纪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