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840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部分]复习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第一学期历史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复习整理复习整理-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大萧条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 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 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 19 世纪以来的自由 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 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阔咋好难过之路。人

2、类社会面临战争的威胁。【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水品大幅 降低。大规模的社会混乱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对于西方文明 的悲观情绪也随之蔓延。 危机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久。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 机,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 【罗斯福新政】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1933 年,罗斯 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危机措施。 罗斯福政府承担起规范金融秩序的

3、责任。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 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蓄被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 ,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放 弃金本位制,宣布美元贬值。 为解决大规模事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 ,扩大消费需求。 政府还着手调整工农业生产。在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 兴局负责实施该法。在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 ,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 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场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除经济调控外,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社会政策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为了 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罗斯福政府首先积极实施

4、失业救济,完 善社会保障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 。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 产转移税。 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 ,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合的全国劳 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 ,规定最低公子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罗斯福新政从 1933 年开始推行,直到 1941 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 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5、成为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 的政策取向。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墨索里尼 1922 年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6 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世界经济萧条 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 情绪,于 1933 年初上台执政。 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高二第一学期历史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复习整理复习整理-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17 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

6、,也催生了 1917 年俄国的十月革命。革命回 应了俄国民众反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面对国 内外敌人的围攻,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受住国内战争的考验。战 争结束后,列宁及时采取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22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以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涅瓦河 工人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宣布 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7、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决定俄 国即推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大 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 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 20 世 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俄国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道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 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1921 年 3 月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采取租让 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 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与评价: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 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 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式。1922 年

9、,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高二第一学期历史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复习整理复习整理-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 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1914 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 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出 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 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20 世纪初的国际冲突】20 世纪初,以欧美

10、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欧洲事务 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20 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 值已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898 年美西战争与 1904 年 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已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1882 年,意大利为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加入德奥军事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 又称“同盟国”。巴尔干地区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而让该地区成为欧洲的“火 药桶”。【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

11、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 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习。塞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当日,民族主义者普林希普刺杀 了大公夫妇。欧洲战场有三条战线。马恩河战役,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坦能堡大捷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打败德军。联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凡尔登战役结束。世有“凡 尔登绞肉机”之称。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展开日德兰海战。1917 年 4 月,美国向德国宣战,协约国实力大增。1918 年 11 月 3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间的实力对比; 战后

12、建立了凡-华体系; 战争催生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战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 年 1 月到 6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于 1918 年初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他尤为重视国际组织。英国首相劳 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 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1919 年 6 月 28 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 (全称为协约 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 。和约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 德和约。 凡尔

13、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 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 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1920 年 1 月,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 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巴黎和会后,在亚太地区,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为缓和矛盾, 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在美国的提议下,1921 年 11 月到 1922 年 2 月,美、英、日、 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美、英、法、日首先签订四国条约。五国

14、海军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 展受到限制。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以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 公约 ,保证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 称“华盛顿体系”。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经过一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 债务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31 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 ,英联邦正式形 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 20 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 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

15、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 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 20 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强 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并且缺 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高二第一学期历史高二第一学期历史 复习整理复习整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美国通过工业革命 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

16、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 迅速崛起;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 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 潮。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19 世纪上半叶,美国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拓展、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 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 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1861 年,擅自宣布 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 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 、 解放运动 。1863 年 7 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 斯堡战役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1865 年 4 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 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