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863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接 6 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 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 企业扩大开放。着力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滚动实施百 户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滚动推动百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职工技术创新工程,全面提升 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到 2015 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1.5%以上。第四节 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坚

2、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以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现代服务业紧缺人 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 2015 年,各 类人才总量达到 50 万人,年均增长 5%;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 30 人。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培 养项目,到 2015 年,引进和培养 500 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科技人才,重 点扶持 100 名科技型人才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扶助计划,到 2015 年,培养 选拔具有国家前沿水平的青年工程技术专家 20 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青年科技带头人 5

3、0 名,具有发展 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 300 名。实施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培养引进项目,围绕发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 新产业,每年培养引进管理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少于 1000 人。实施重点产业领军人招募项目,面向海 内外公开招募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引导驻吉高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增加设置一些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加 快培养一线实用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鼓励企业 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积极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家,建立职业经理人资质社会化 评价

4、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作绩效评价 考核办法,加快建设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和实践模 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和农技推广人才,到 2015 年,农村实用 人才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4.5%。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 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培养、选用、激励、交流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 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发展环境。专栏 24: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工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吉林化纤、中钢吉炭、中钢吉铁

5、、华微电子、吉恩镍业、吉林龙鼎等 6 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中钢机电、吉林永大等省级技术中心升格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中钢机电、吉林永大、九新化工、大仝数码、康乃尔药业、东北虎药业、 长白山制药、吉尔吉药业、星云工贸、光大电力、昊宇石化、吉福新材料、航盛宏宇、恒达金型、公路机 械等 15 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明阳大通、吉林航空维修等市级技术中心升格为省级。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建设东北电力大学电力变流技术与电气节能、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 电能新技术、流体机械安全与节能技术、吉林化工学院分离技术与节能 4 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建设金属羟基化加工技术、电力

6、电子与电力传动、油页岩综合利用 3 个省 级工程研究中心。第十章 扎实推进富民工程第一节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充分就业。深 入推进全民创业,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实行初创企业 2 年筹备期制度,加大对中 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的财税、信贷支持。加强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园区、 创业市场规范运行。积极促进非全日制就业、非固定单位就业、临时就业、劳务派遣等灵活就业,鼓励自 谋职业、自主创业,扩大自由职业者群体。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扩大公益性岗位规 模。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

7、的援助制度和再就业长效帮扶机制,“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统筹推进大 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创业和就业,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援助 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城 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 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 关系。到 2015 年,新增城镇就业 45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70 万人次。第二节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合理调整

8、劳动者、企业、政府的分配关系,加快缩小城镇居民收入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继续保持农民收入领先优势。稳定提高全社会工资水平,逐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坚持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企业薪酬统计 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增 加粮食收入,促进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鼓励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救 助式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扩

9、大财产性收入比重, 引导鼓励城乡居民增加土地、房产等权益性收益。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 伙制经济,引导农民出资入股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投资性收益比重。放开知识产权收益,促进技 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 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加强对垄断性行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监管。第三节 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 2013 年 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五项社会保险全覆盖,到 2015 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 保险

10、全覆盖,逐步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过渡。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稳步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加快在全市实现基本医疗“一卡通” 。着力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五七”家属工、无劳动能力的城乡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养老保险和 医疗保障问题。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加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力度,提高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医疗救助水平,建立城乡低保边缘人群临时救助制度,保证农村“五保”户、 “三无”人员、城乡孤儿全面得到救助。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着力解决 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

11、题。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市、县(市)级社会福利 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养老社会化。加强慈善文 化建设,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网络,开发新型慈善品牌救助项目。第四节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在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 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提高农

12、 村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快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 极创办 1-2 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中力量办好 5 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推进建设职业教育园区。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继续完善 5 所县级职教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 结构,突出打造 30 个品牌专业。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实施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促进 工程,努力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第五节 提高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以人人享

13、有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为核心,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看 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实现城乡妇幼保健全覆盖,建立健全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综合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卫生资源整合,打造区 域性医疗中心,促进专科医院发展。组建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改造扩建中心医院、中西医结 合医院、精神病医院,移地新建市卫生学校。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推动每个县(市)建成一所二级甲等标准以上医院,确保农村“乡乡有 医院、村村有诊所”,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大

14、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推 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到 2015 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 4.5 张,千人拥有医师 2.6 人。第六节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加 强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人民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科技文化馆、美术馆、少儿图书 馆、儿童文化娱乐城和舒兰文体中心,创造条件建设万人体育场。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实现一个乡(镇) 一个综合文化站、一个村一个文化大院、一个社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全面完成

15、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西团山、帽儿山遗址博物馆,实施吉林文庙、乌拉街“三府”、阿什哈达摩 崖石刻保护工程。推进图书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快 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着力打造松花江体育健身长廊,广泛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发展以冬季项目为重点的竞技体育,全力办好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雪上项目, 积极申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第七节 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把改善居住条件作为富民的重要任务,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 与,建立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重点推

16、进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中低价位、 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适当发展高档商品房和现代化住宅小区,有序拓展小城镇房地产 市场。加快实施“六路安居”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加快 改造煤矿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林区棚户区,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 提高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创造条件将廉租房制度保障对象从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推 进“暖房子工程”向县城和城镇延伸,全面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和保暖能力,以困难群众供热保障为重点, 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供热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依法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培育 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规范物业管理和装饰装修服务业。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30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9 平方米。第八节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加强人口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有效缓解人口对资 源环境的压力。稳定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高政策生育率,稳定低生育水平。 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