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82208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论文: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特殊教育论文 让迟开的花儿绽放让迟开的花儿绽放谈谈构建有效构建有效课课堂堂 提高提高课课堂效率堂效率【摘摘 要要】 聋校数学教学既是一门教育科学,又是一门教学艺术。要让我们聋校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必须用科学的“以人(聋生)为本”的教育观、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在聋校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聋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聋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使聋生喜欢学数学,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让聋生在课堂上充分“活”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关键词关键词】 优化教学 有效课堂 课堂效率 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其

2、思维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由于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等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因此,聋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费时多、效率低、课堂气氛沉闷、聋生不会提问题而只会一味地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现象。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聋哑学生也是个性鲜明、活生生的人。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教师同样应努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聋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学

3、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使聋生喜欢学数学,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同样可以使数学教学达到有效课堂的效果,这样才能有力地提高课堂效益。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创境激趣,激发聋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聋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聋生的参与意识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古代心理学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因此,在教学中,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聋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而课堂的兴趣激发,往往与教师提供给聋生思考的材料有关,教师若提供给聋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那么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就愈高。1、微笑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聋生由于听力的丧失导致语言的障碍,他们在认知事物和与人交往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只有眼睛这一器官了,他们这种特殊的生理特征逐渐形成了其自卑、孤僻、任性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因此,聋生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需要就更加敏感和迫切了。在人文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的微笑就显得格外重要。平时,我们大多数注意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快、学得更好。然而却忽视是否给学生带来快乐。培根说:当你对学生微笑时,能增强你的亲和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特别是在聋生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时,老师的微笑能带给他们克服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教师2的心态和情绪可能不

5、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教师情绪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课堂效率,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简单的微笑也会改变课堂。作为特教老师不妨从“微笑”开始。老师走进课堂微微一笑的师生问好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启发学生时老师用信任的眼神加期待的一笑就能启迪聋生思考 。一个笑意盎然的课堂一定是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地位平等了,这样聋生的思维在笑意里活跃了,想象丰富了,这种和谐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会迸发出有利于聋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思维火花。2、激趣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聋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通

6、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聋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聋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去探索、去实践。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创编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 4 份,给了大猴子 1 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 份太少了,我要 2 份。 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 8 份,给了二猴子 2 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联系生活:我最小,我要 3 份。 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 12 份,给了三猴子 3份”聋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师趁机提问:“小

7、朋友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如果四猴子要 4 块,猴妈妈给怎样分呢?”由此引导聋生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等活动,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聋生强烈的求知欲,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二、更新观念,培养聋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变聋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聋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聋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聋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聋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

8、聋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聋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1、主导塑造新型的教师角色。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新课程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成为聋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还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要站在聋生角度,从聋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学习活动中与聋生共同参与互动,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聋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

9、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我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聋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2、平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3师生双方可以进行直接性的对话,以取得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倾听聋生的意见,接纳聋生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尊重和欣赏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期盼着能同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老师提出了这么个问题:“如果让

10、你写一个分数,你怎么写?”只见爱捣蛋的一个学生努力地像要“脱口”而出:“先写分数(线) ,(从下)往上写。 ” “为什么?”老师紧接着问。只见这个学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真的当时老师有点觉得他在捣乱,但还是亲切地对这个男孩说:“你刚才回答得很好,说给大家听好吗?”只见他打着手势:“没妈哪来的儿子?”大家都愣住了,太出乎意料了,但是老师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你的比方打得可真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分子表示所取的份,先有平均分的份才能有所取的份,所以把先平均分的份叫分母,把取的份叫分子,不就像先有妈后有儿子吗?”看他这么一“说” ,大家恍然大悟,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在开

11、心的笑声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分母、分子的意义,记住了分数的写法;在这开心的笑声中,这个学生有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在这开心的笑声中,大家对回答问题有了安全感,师生的思维和情感都相互碰撞着。在学生的眼里,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假如我们总是按照成人设定的思路去上课,你能听见这么精彩的数学语言吗?在学生的想象中,在与学生的深度会谈中,把一个抽象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主动地改善了学生的心智模式。3、欣赏树立聋生自信心理。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潜能你想有多大,就有多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帮助聋生进

12、一步认识自我,树立“我能行,我最棒”的意识。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阳光和自信。因此,只有帮助聋生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大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方程,什么叫解方程,什么时候叫方程的解后。老师让学生写一个方程,学生纷纷举手,黑板上出现的方程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有一个方程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是小陈写的:X+5=7+X+6,老师就问:“你们认为上面的方程怎样?有什么意见?”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小陈写的方程有点不对。 ” “这个式子既是等式,又有未知数,有什么不对劲?”这位同学无“话”可说,很不情愿地坐了下去。老师观察着每个同学脸上神情的变化,有的困惑,有的低头苦思。片刻

13、,一位同学有意见了:“我认为这个式子不是方程,表面上看上去像方程,其实不是的。如果把方程看成一个天平,把 x 看成一个苹果,那么天平左边看成一个苹果的重量+6 千克,右边看成相同的一个苹果重量+13 千克,天平怎么会平衡呢?” “讲”得多好,分析得多精辟!当时老师暗暗为学生的发现与辨析能力感到高兴。这是,另一个学生也不甘示弱地说:“我有补充,我认为这个式子不是方程,如果把它解方程,x 经过移项就抵消了,x 都没有了,哪来的方程呢?”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小陈是班里的学困生,能上台写出方程就很不容易了,尽管有问题,但不能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老师提出,谁能帮助他把这个式子修改一下,使它成为一道正确

14、的方程。此时,学生的思路之阀门一下子被打开。有的改成:2X+5=7+X+6,有的改成:X+5=7-X+6。小陈也举手了说:“我也行!X-5=7-X+6。 ”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你能把自己的一道错题,只修改了一个符号就能使它变为正确,真了不起!”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给发表了错误观点的4学生一次自我否定的机会,鼓励他自行更正,促使其自我克服、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增强聋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聋生都获得了一种持续成功的体验。三、自主选择,培养聋生的主体意识数学活动也使我认识到:由于同一班级的聋生存在着知识、智力、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如果教师在同一时间

15、,按统一内容、统一起点、统一教法、统一目标要求去教这些学生,势必不能充分适应聋生的特点,照顾不到方方面面,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提倡个别化教学。针对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把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几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这样,就能使全体聋生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从而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简便运算一课复习中,我根据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超市型”的作业:让聋生像逛超市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内容和形式。于是, “货架”上标上如下“待购商品

16、” ,让学生自主选择。第一层次(低目标层次)(1)15.85+24.8+4.15+25.2 (2)761398(3)30.8999+30.8 (4)1242.5第二层次(中等目标层次)(1)60(1/2-1/3+1/5) (2)99216(3)10.64.810.64.8 (4)6-(7/8-1/2)-1/8第三层次(高目标层次)(1)9.9+99.9+999.9+9999.9 (2)4.752+5.250.5(3)977/98 (4)6.252599.9+0.25实践表明:根据分层目标设计教学问题,让聋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胃口”的问题进行学习活动,能增强聋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热情,从而使不同水平的聋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促使能力发展。四、联系生活,活化聋生数学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