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31968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中的应用作者:谢植远,潘润德,梁天北 【摘要】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需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 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 组),每组 40 例。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以阿托品 0.5mg 静脉注射,A 组给予丙泊酚 2mg/kg,B 组给予丙泊酚 2mg/kg 及芬太尼 1g/kg,药物经肘正中静脉 30s 匀速注毕。两组患者均在眼睑反应消失后注入琥珀胆碱 1mg/kg,1.5min 后行电休克电刺激治疗。面罩给氧,待其自然清醒。采用 ohmeda/AS3 监测仪监测ECG、

2、HR、BP、氧饱和度(SpO2)和 RR 等指标,分别记录诱导前、电刺激前、电刺激后、术后的 MAP、HR、SpO2。观察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癫痫发作期、能量抑制指数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电休克治疗。B 组的 HR 麻醉后电刺激前、电刺激后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B 组的 MAP 麻醉后电刺激前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头痛、肌肉痛 B 组明显低于 A 组。结论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在镇静的基础上又能加强镇痛,提高麻醉效果,是一种较好的麻醉用药方法。 【关键词】 精神病;二异丙酚;芬太尼;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现代无抽搐电休

3、克治疗(MECT)是在传统的电休克(ECT)基础上,经过技术改良,利用现代麻醉技术,使病人在安睡和肌肉完全松弛的状态下,应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测技术进行电休克治疗,是目前精神病学中较为安全,合并症较少的唯一2物理治疗手段1,2。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需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 80 例,其中男 43 例,女 37 例,年龄 2045 岁,体重 4168kg。按照 CCMD-3 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48例,抑郁症

4、22 例,躁狂症 6 例,强迫症 4 例。其中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22 例,有幻觉妄想症状 35 例,兴奋行为紊乱 13 例,抑郁症 20 例,强迫症状 8 例,亚木僵状态 4 例,均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和容易导致麻醉意外的疾病及严重的躯体疾病,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 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每组 40 例。A 组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30.36.39 岁,体重 55.356.08kg;B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29.754.33 岁,体重 55.857.76kg。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开放静

5、脉通路,以阿托品 0.5mg 静脉注射,A 组给予丙泊酚 2mg/kg;B 组给予丙泊酚 2mg/kg 及芬太尼 1g/kg,药物经肘正中静脉 30s 匀速注毕。两组患者均在眼睑反应消失后注入琥珀胆碱 1mg/kg,1.5min 后行电休克电刺激治疗。面罩给氧,待其自然清醒。1.3 观察指标 入室后采用 ohmeda/AS3 监测仪监测 ECG、HR、BP、氧饱和度(SpO2)和 RR 等指标,分别记录诱导前、电刺激前、电刺激后、术后的MAP、HR、SpO2。观察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癫痫发作期(seizure duration)、能3量抑制指数(the postictal suppress

6、ion index)及术后不良反应。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0.0 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 2 结果2.1 两组患者诱导前后 MAP、HR、SpO2 变化 两组患者均完成电休克治疗。B 组的 HR 麻醉后电刺激前、电刺激后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B 组的MAP 麻醉后电刺激前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B 组电刺激后HR、MAP 增加无 A 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 MAP、HR、SpO2 变化情况比较(略)注:t1、P1 为诱导前与电刺激前比较,t2、P2 为诱导前与

7、电刺激后比较,t3、P3为诱导前与术后比较2.2 两组患者苏醒、辅助通气、癫痫发作时间及能量抑制指数变化情况 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癫痫发作期、能量抑制指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2。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术后头痛、肌肉痛 B 组明显低于 A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或 0.05),其它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3。表 2 两组患者苏醒、辅助通气、癫痫发作时间及能量抑制指数变化(略)表 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略)3 讨论4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目前是精神科的一项先进、有效的物理疗法。它利用镇静及肌松作用克服了以往抽搐性电休克可能发

8、生如缺氧、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也克服了病人对治疗的恐惧感,使病人乐于接受治疗,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避免了因抽搐而引起的耗氧量增加,对老年及门诊病人也可适用3,对药物治疗不理想的病人改善症状有明显效果。丙泊酚是目前倍受推崇的可控性强、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的新型静脉麻醉药,无呃逆、咳嗽、呕吐等副作用,相反有抗呕吐作用。琥珀胆碱为去极化肌松剂,作用时间短,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快。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强效的镇痛效果,用于麻醉诱导可抑制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是由于芬太尼作用于阿片受体,特异性抑制大脑孤束核传入神经的冲动传递,而孤束核传入性神经

9、纤维起源于咽喉部,同时也抑制第 9、10 对颅神经的兴奋,阻断插管等伤害性中枢性传入。由于芬太尼的心血管作用,有报道5芬太尼可增加癫痫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术中应做好心律失常抢救的准备,术前可用阿托品预防6。另有报道7芬太尼能延长癫痫发作期,有利于电休克治疗。笔者观察到两组之间癫痫发作期、能量抑制指数差异无显著性,不支持此观点,但芬太尼对电休克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应该提出的是芬太尼组癫痫发作时间与对照组接近,表明芬太尼不会影响电休克治疗效果,芬太尼对呼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剂量增大,呼吸抑制的危险也相应地增加。本组观察 1g/kg 芬太尼虽可延长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但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差

10、异无显著性。本实验还观察到单用丙泊酚的病人在电刺激后血压升高,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复合芬太尼后血压和心率不升高反而下降到一定水平,治疗过程是平稳的,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在镇静的基础上又能加强镇痛,提高麻醉5效果,是一种较好的麻醉用药方法。【参考文献】1 吴强,李艳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疗效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2):105.2 Abrams 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ublisher,1997:11-12.3

11、 李冠军,李华芳.老年期抑郁症病人认知功能特点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认知功能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9):679-681.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2-487.5 Dinwiddie SH, Isenberg KE. Combined alfentanil-methohexital anesthesiain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J. ConvulsTher,1995,11(3):170-176.6 孙洁,王宁,陈建平,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麻醉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6):326-327.7 Nguyen TT, Chhibber AK, Lustik SJ, et al. Effect of methohexitone and propofol with or without alfentanil on seizure duration and recovery in electro- convulsive therapy J. Br J Anaesth,1997,79(6):801-8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