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5374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网络社区是伴随网络新媒体及网络行为的扩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新型空间,它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和生存模式,也是人们购物、休闲、咨询、发表言论的物质与精神双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网络社区在作为舆论传播的新平台、人际互动的新承载方面,凸显出了越来越大的价值和影响力。一、网络社区的史前史虚拟的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并非毫无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不仅互补互动,而且密不可分。例如,现实社区中人们的生活形态、交往模式为网络社区提供了模板和示范,而网络社区将现实社区中的不可能转变为可能。可以说,网络社区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镜像”。因此,要追溯网络社区的

2、发展史,首先要了解传统社区。“社区”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社会学家通常把它作为研究社会的起点。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把“社区”引入社会学的视野。在滕尼斯的定义中,社区被视为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意志被共同意志所抑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识以及亲密无间的关系是社区的精髓。社会学家怀特则从社区成员内在联系上指出:“社区”一词一方面有一种情感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和熟悉的社会环境的归宿感。随后,在社会学界,社区的构成要素被界定为: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相应的社区组织以及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互动

3、关系等。虽然社会学者的这一界定是针对传统的现实社区而言,但对于网络社区来2说,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人们在社区中生活、交往、休闲,从出生到成长直至终老,始终生活在社区的范围内。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每个社区都有一定的制度、机构和设施,用以规范社区成员的行为并为整个社区服务。同时,通过互动,人们在社区中形成了各种关系,并逐渐产生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于其中的成员均须遵循这些制度与规范。上述现实社区的基本特征在网络这一虚拟社会中均有所映照,其中最典型的形态莫过于网络社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不仅可以在现实社区中休

4、闲、交往,还能在网上虚拟空间中发表言论、娱乐休闲甚至结交天涯海角的朋友,体验数字化的生存。当然,这个虚拟空间并非是完全的“自由乐土”,在其中亦有着无形但不容忽视的制度与规范。在这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传统社区的形式在网络中得到了对应,网络社区随之产生了。二、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从全球范围看,伴随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社区经历了不同形态的演变与拓展-从最初的 BBS 电子公告板、新闻组、电子邮件,延伸至公共论坛、在线游戏和电子商务,再拓展至各种贴吧、博客、SNS、微博等新媒体形态,网络社区的表现形态越来越多样。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网络社区尤其是其中的互动代表着网

5、络应用的发展方向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在我国,网络社区起源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 BBS 公告板,并在 21 世纪初3飞速成长,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已经走向相对成熟的阶段。纵观其从雏形至成熟的演进,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雏形阶段(19911996 年)网络社区的雏形是 BBS 电子公告板,即通过网络来传播和获取信息的公告板或论坛。BBS 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1978 年在芝加哥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认识了意气相投的罗斯,之后他们经常进行项目合作。但由于两个人不住在一起,而电话又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加之当时芝加哥的暴风雪肆虐,因此,他们

6、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调制解调器将彼此的苹果电脑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世界上第一个 BBS 就此问世。随后,BBS 从两个人的联络平台发展为令人瞩目的全球公共话语空间。在我国国内,网络社区也是从 BBS 起步的。通过 BBS,网民可以实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在线交流,体验从未有过的新鲜交往方式。1983 年,BBS 传入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内地最早的 BBS 站点是 1991 年在北京创建的长城站,由于互联网尚未开始普及,当时用户访问量每天只有十几人,且大部分用户为海外的中国留学生。1994 年 5 月,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 BBS 站,这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 BBS 站点,尽

7、管服务内容单一,界面稍显单调,但它聚集了国内最早的一批网民,并使国人逐渐认识了 BBS,因而成为中国网络社区文化的开端。在这一阶段,BBS 尚未大规模普及,用户规模很小,多为国内的科技人员、计算机爱好者以及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其功能应用以发布新闻和交易信息、发表个人感想、互动式问答为主,且主要用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网络通讯。对于4BBS 的早期用户来说,尽管他们面对的只是单调粗糙的界面和曲折的交流方式,但毕竟突破了单向传播的界限,使得他们开始了真正的社会化互动交流,这种新鲜的交流方式在当时风靡一时。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BBS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力量日益强大,其许多特性亦被后续出现的网

8、络应用所借鉴。当然,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闻组、电子邮件等网络形态也具备了网络社区的基本特征。以新闻组为例,它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将不同的用户连接到一个基于网络的新闻服务器上,使得用户可以自由阅读他人的消息并参与讨论,可以说新闻组实现了网络社区的传播理想-网民的完全交互式传播。但由于种种原因,新闻组后来在国内并未大规模推广开来,用户仅局限于一些 IT 界人士或高校师生。电子邮件也是当时备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它通过电子通讯系统进行信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是当时乃至今天使用最广泛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也是网民进行离线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二)第一代网络社区阶段(1997 年至今)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网络社

9、区的出现,要追溯到 1984 年创建全球电子讨论链,它首次实现了“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 年引进 Cyberspace 的名称,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网络社区之一。在中国内地,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网络社区的出现,是以 1998 年 3 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 1999 年 6 月“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 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 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之后,讨论版组群和聊天室成为各大社区网站的核心应5用。以聊天室为例,它

10、将天南海北的网民在线聚集,通过公共聊天室这一平台,为网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方便快捷的沟通途径,从而成为最早出现的网上聊天方式。这一时期,我国国内较早出现的聊天室是“163 网易聊天室”,在网易聊天室的黄金时代,同时在线的网民数最高曾达 8 万人,对于早期的聊天室网民来说,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聊天,而聊天的平台便是聊天室。然而随着网络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聊天室逐渐失去其优势,再加上聊天室内容的变质,不健康、不文明、不安全的内容充斥其中,原来较为纯净的聊天室格调变得乌烟瘴气,这都使得聊天室逐步走向没落。在这一阶段,另一个知名度较高的网络社区是 1999 年 3 月成立的天涯社区

11、,其自我定位为全球华人网上家园。自创立以来,其以开放、包容、富有道义与人文气息的特色受到了全球华人网民的追捧。有数据显示,2000 年 3 月 1 日天涯社区注册用户仅为 104 人,而到 2010 年 3 月,用户数已达 3500 多万,天涯社区逐渐发展成为以论坛、博客、部落为基础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音乐盒子、分类信息、站内消息、虚拟商店、来吧、问答、企业品牌家园等一系列功能服务,并以人文情感为核心的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从天涯社区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乃至网络社区用户群的变迁-由社会精英人士向普通大众的过渡,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掌握了话语权,开始参与

12、到网络社区的话题讨论、情感交流、解疑答惑等活动中去。当然,网络社区用户主体的变化也带来了社区相应的变迁-从社区的结构到社区功能、从社区文化到社区价值等的变迁。从 2000 年开始,我国网络社区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 2005 年随着 WEB2.0时代的到来,国内网络社区的数量开始出现成倍地密集式增长。一些针对专门人6群、专门领域的专业网络社区开始出现,如以书籍、电影和音乐评论为主体内容的豆瓣网、顶级摄影发烧友的聚集地-色影无忌、汇聚军事爱好者的铁血军事社区等。这一阶段,以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社区以及以豆瓣网、铁血军事社区等为代表的专业社区成为众多网民的必经之地。根据互

13、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的网络社区可以被称作第一代网络社区。第一代网络社区是当前网络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它聚集了数量巨大、特征迥异的网民,这些网民成为整个互联网网民群体中极为重要的一支。第一代网络社区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分享与交流互动,例如,相对自由公开的 BBS 讨论和信息发布、在线即时聊天、在线游戏、电子邮件以及电子商务等,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相关行业、领域的网民聚集其中,进行数字化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共享和汇集。第一代网络社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亦真亦幻的虚拟性。首先,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即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繁杂的规章制度,只有作用十

14、分有限的社区管理员,网民可以跨越地域、身份、阶层、行业等的限制,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人交流交往,同时,网民也不会受到现实社会的各种约束,可以自由地发起话题,还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参与或者退出社区。总之,网络社区将社会特征迥异的群体纳入其中,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消解了传统中心化传播的控制,为网民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平等、自由的空间。其次,它使得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代网络社区中,网民的相貌、年龄、身份、职业、阶层乃至性别等特征均被隐藏,惟一存在的是数字、图标和符号,鲜活的人在网络上被转换成各种代码,这种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相貌、身份、利益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交往局限。可以

15、说,7在第一代网络社区中,网民在享受快速信息传播与互动服务时,感受到更多的是自我隐匿、自我满足的快乐。(三)第二代网络社区阶段(2003 年至今)在第一代网络社区中,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无远弗届上,还表现在社区成员“见面不相识”的网上虚拟交际中,所以第一代网络社区通常被称作“虚拟社区”。然而,第一代网络社区虚拟性的交际方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新鲜感和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因其过分注重商业化而略显冷漠,同时,成员的虚拟身份使得虚拟社区存在言论规制难、不真实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强调实现“真正的人与人对话”、以人和社区为中心的第二代网络社区在 21 世

16、纪初逐渐兴起,新型的社交网站(SNS)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SNS 是英文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的缩写,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交型网络社区,即现实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现实中的社交圈子搬到网络上,再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以某个网民为例,以他为一个网络结点,在其相识的人之间形成了网状连接,就此组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小团体。SNS 被视为WEB2.0 时代的六大主要形式之一。1SNS 网站的第一次浪潮2003 年,SNS 网站从美国兴起,短短 5 个月就风靡整个北美地区。成立于2003 年 3 月的美国 SNS 网站 Friendster 被视为全球社交网站的鼻祖。通过借鉴 Friendster 模式,我国 SNS 网站随后不久开始出现。2003 年 8 月,海归精英刘健和饶磊创立了中文 SNS 网站“友友觅”UUme,其核心服务为“通过朋友8认识朋友”的第二代在线约会交友。2004 年 1 月,马云和其搭档刘勇推出了面向全球华人的社交娱乐网站“亿友”YeeYoo,并将自身定位为基于社会化网络的交友服务提供商。随后不到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