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06091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九 二一学年第 二 学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班 级: 电信 0801 班 学 号: 姓 名: wang 指导教师: 李 娟 二一 年 六 月 题目一、FFT 对连续信号进行谱分析若信号由 20Hz,220 Hz 和 750Hz 三个正弦频率成分构成,试用 FFT 计算其频谱并画出其幅 度谱(要求横坐标以 Hz 为单位) ,验证信号包含的频率成分。 分析:设)7502sin()2202sin(5 . 0)202sin(25. 0)(ttttx由于是周期信号,首先要确定该信号的周期,如果截取信号时没有至少一个完整)(tx周期的信号,则会发生泄漏现象。7

2、5:22:27502:2202:202信号的周期为)(txs1 . 020222因此,截取信号的持续时间最好为 0.1s 的整数倍。信号的最高频率为,因此,采样频率或采样间隔需满足)(txHzFh750,HzFfhs15002msFTh667. 021取采样频率和采样间隔分别为:,Hzfs2000msT5 . 0DFT 的点长 N 从持续时间中算得2005 . 0 1 . 0mss TtNp令 t=nT, n=0,1,2,199,代入原信号,得)75. 0sin()22. 0sin(5 . 0)02. 0sin(25. 0)001. 05 . 07502sin()001. 05 . 02202

3、sin(5 . 0)001. 05 . 0202sin(25. 0)(nnnnnnnx利用 FFT 计算 200 点的 DFT。fs=2000;T=0.0005;tp=0.1;N=tp/T;n=0:N-1;k=n;w=2*pi/N*k;x=0.25*sin(2*pi*20*n*T)+0.5*sin(2*pi*220*n*T)+sin(2*pi*750*n*T);y=fft(x);stem(w/(2*pi),abs(y),b)hold on;xlabel(hz)title(200dft) 图:00.10.20.30.40.50.60.70.80.91020406080100120hz200与 d

4、ft题目二、FFT 对离散信号进行谱分析1. 计算序列的 DTFT 和 DFT,观察栅栏效应设,要求用 MATLAB 实现:)()(4nRnx(1)计算的傅里叶变换,并绘出其幅度谱;)(nx)(jeX(2)分别计算的 4 点 DFT 和 8 点 DFT,并绘出其幅度谱。并说明它们和)(nx的关系。)(jeX(提示:DFT 变换可用 MATLAB 提供的函数 fft 实现,也可以自己用 C 语言或 matlab 编 写)题一 function f=u(t)f=(t=0);T=1;dw=0.1;n=-5:5;w=-3*pi:dw:3*pi;f=u(n)-u(n-4);F=f*exp(-j*n*w)

5、*T;ff=abs(F);plot(w,ff)title(R(N)的傅里叶变换);图:-10-8-6-4-2024681000.511.522.533.54R(N)与 与 与 与 与 与题二 clear;close allN=4;N1=8;n=0:N-1;k=0:N1-1;xn=u(n)-u(n-4);xk1=fft(xn,N);xk2=fft(xn,N1);subplot(121);stem(n,abs(xk1),.);xlabel(n);ylabel(abs(xk1);title(4DFTx1(n);subplot(122);stem(k,abs(xk2),.);xlabel(k);yla

6、bel(abs(xk2);title(8DFTx2(n);012300.511.522.533.54nabs(xk1)4?DFTx1(n)0246800.511.522.533.54kabs(xk2)8?DFTx2(n)2. 计算序列的 FFT,观察频谱泄漏已知周期为 16 的信号。)1612cos()1610cos()(nnnx (1)截取一个周期长度 M=16 点,计算其 16 点 FFT 其频谱,并绘出其幅度谱; (2)截取序列长度 M=10 点,计算其 16 点 FFT 其频谱,绘出其幅度谱,并与(1)的结 果进行比较,观察频谱泄漏现象,说明产生频谱泄漏的原因。clear;close

7、allN=16;N1=10;n=0:N-1;k=0:N1-1;xn=cos(10*pi*n/16)+sin(12*pi*n/16);xk1=fft(xn,N);xk2=fft(xn,N1);subplot(121);stem(n,abs(xk1),.);xlabel(n);ylabel(abs(xk1);title(16DFTx1(n);subplot(122);stem(k,abs(xk2),.);xlabel(k);ylabel(abs(xk2);title(10DFTx2(n);图像0510150123456789nabs(xk1)16与 DFTx1(n)0123456789012345

8、67kabs(xk2)10与 DFTx2(n)若 X(f)为有限带宽频谱,则 x(t)为时间无限的。为利用FFT 分析 x(t)的频谱,必须截取 x(t) 有限范围,即加窗.频域卷积后,使原频带受限的频谱扩展开来(有限带宽拖了尾巴),这种现象称为泄漏解决方法:时域截断是必然的,从而使频谱泄漏也不可避免,为了尽量减小泄漏,需增加时域宽度,但这会导致运算量的增加,第二种方法是加各种缓变的窗,例如三角形窗,升余弦窗,使窗谱的旁瓣能量更小以减小泄漏。 题目三、线性卷积和循环卷积的比较设和是两个 4 点序列,)(1nx)(2nx1 , 2 , 2 , 1)(1nx1, 1 , 1, 1)(2nx要求用

9、MATLAB 实现:(1)计算与的线性卷积;)(1nx)(2nx(2)分别计算与的 6、7、8 点循环卷积。)(1nx)(2nx思考:(1)线性卷积与循环卷积的关系; (2)什么条件下,线性卷积与循环卷积相等?实验原理我们知道,一个信号序列 x(n)通过 FIR 滤波器时,其输出应该是 x(n)与 h(n)的卷积:mmnhmxnhnxny)()()(*)()(当 h(n)是一个有限长序列,即 h(n)是 FIR 滤波器,且10Nn时10)()()(Nmmnxmhny在这里我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l 来实现卷积计算。这种方法就是先将输入信号 x(n)通过 FFT 变换为它的频谱采样值 X(k

10、),然后再和 FIR滤波器的频响采样值 H(k)相乘,H(k)可事先存放在存储器中,最后再将乘积 H(k)X(k)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简称 IFFT)还原为时域序列,即得到输出 y(n)。X(k)x(n) FFTIFFTH(k)H(k)X(k)y(n)线性卷积 x1=1,2,2,1; x2=1,-1,1,-1;y1=conv(x1,x2);subplot(2,2,1);n=0:length(y1)-1;stem(n,y1,.);title(X1(n)X2(n);xlabel(n);ylabel(y1(n);%当 L=7 时候的循环卷积xc11=fft(x1,7);xc12=fft(x2,7);

11、yc11=xc11.*xc12;yc1=ifft(yc11,7);subplot(2,2,2);n1=0:length(yc1)-1;stem(n1,yc1,.);title(L=7-);xlabel(n);ylabel(yc1(n);%当 L=6 时候的循环卷积xc21=fft(x1,6);xc22=fft(x2,6);yc22=xc21.*xc22;yc2=ifft(yc22,6);subplot(2,2,3);n2=0:length(yc2)-1;stem(n2,yc2,.);title(L=6-);xlabel(n);ylabel(yc2(n);%当 L=8 时候的循环卷积 xc31=

12、fft(x1,8);xc32=fft(x2,8);yc33=xc31.*xc32;yc3=ifft(yc33,8);subplot(2,2,4);n3=0:length(yc3)-1;stem(n3,yc3,.);title(L=8-);xlabel(n);ylabel(yc3(n);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当循环卷积的长度 L 大于 N1+N2-1 时,线性卷积才和循环卷积相等。0246-1-0.500.51X1(n)与 X2(n)与 与 与 与 与ny1(n)0246-2-1012与 L=7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nyc1(n)0246-1-0.500.51与 L=6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nyc2(n)02468-2-1012与 L=8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nyc3(n)总结总结 通过实际完成基本序列离散傅立叶变换实现的课程设计,首先初步掌握了使用 MATLAB 语言进行编程的方法。其次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方法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本课程设计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是机械的,抽象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课程设计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