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81090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与地球仪课后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青年传媒中心三下乡教案2018-04-02【例 1】 (2003宜昌)本初子午线是指( ) 。 A.90经线 B.180经线 C.120经线 D.0经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答案:D 本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形式考查教材基础知识。【例 2】 判断 A 点的经纬度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容为经纬度的判断,而经纬度判断的依据是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自西向东,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来越小。 图中的经度愈向东度数愈小,故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度规律是:北纬度愈向南愈小;南纬度愈向南度数愈大。 图中的纬度愈向南度数愈小,故为南纬度。 答案:西经 30,南

2、纬 20。 由本题,应理解并记住经度纬度的递变规律: 自西向东:经度数变小的为西经度,经度数变大的为东经度。 自北向南:纬度数变小的为北纬度,纬度数变大的为南纬度。 典型例题剖析典型例题剖析 【例 1】地球上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 ) 。 A.0向东至 100E B.0向东至 180 C.180向西至 160E D.0向西至 20W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东西半球的划分范围。东半球的范围是从 20W 向东 至 160E,西半球的范围是从 20W 向西至 160E。故小于 20的西经度数在东半球。 答案:D 金钥匙:大多数的西经度数在西半球,但是小于 20的西经度数却在东半球

3、:大多数 的东经度数在东半球,但是大于 160的东经度数却在西半球。 【例 2】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东经 40和西经 40向北前进, 发生的情况有:( ) 。 A.他们在北极相遇 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 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D.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 剖析:本题所需的知识为北极和南极分别为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纬线圈的长 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所有经线都连接了南北两极,长度都相等。 题中甲、乙两人从南极出发后,他们之间的距离开始逐渐增大,到赤道时达到最大。因为 纬度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这样就排除了 B 和 C 的可能。 在

4、 A 和 D 这两个答案中,学生往往误认为 A 和 D 项都对,其实两人向北前进只能走到 地球的最北端北极,要想在南极再相遇必须改变方向向南。 答案:A 金钥匙:遇到棘手的题目先用排除法再用对比法确定。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青年传媒中心三下乡教案2018-04-02【例 1】 某地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地的 地理位置是( ) 。 A.西经 20和赤道的交点 B.东经 160和赤道的交点 C.经度 0和赤道的交点 D.经度 180和赤道的交点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 西经 20和东经 160为东西半球的分界。此题

5、的第一个条件很好满足,只要此点位于南 北北球的分界赤道上即可;而另一个条件不仅要求此点必须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 西经 20和东经 160,而且要求“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西经 20以西是西 半球,以东是东半球,故不符合条件。 答案:B 金钥匙:西经 20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东经 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 东半球。 【例 2】 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 。 A.O纬线上 B.O经线上 C.北纬 90 D.南极点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经线的基本概念和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经线都连接了南 北两极点,而极点是长度最短的纬线,即北纬 90和南纬 9

6、0。 答案:CD 金钥匙:所有的经线都汇集于南、北极点;北纬 90即北极点,南纬 90即南极 点。 【例 3】 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全球可划出 360 条经线 C.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D.所有经线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经纬度的特点。经纬线都有无数条,所以 B 不对;所有 纬线都平行,所以 D 不对。 答案:AC 金钥匙:经纬线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纬线都 平行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学习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 A.哥伦布到美洲

7、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 。 A.6375 千米 B.6371 千米 C.6378 千米 D.6336 千米 4.地球仪上的纬线( ) 。 A.指示南北方向 B.长度相等 C.都是半圆 D.有无数条 5.地球仪上的经线( )。 A.都是圆 B.长度相等 C.指示东西方向 D.与纬线斜交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青年传媒中心三下乡教案2018-04-026 在地球仪上,0经线与 0纬线

8、相比( ) 。 A.正好相等 B.O纬线是 0经线长度的两倍 C.0纬线稍长 D.0经线稍长 7.经度和纬度都是零的地点,位于( )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8.下列地点中,既位北于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 ) 。 A.40N、16EB.30N、161E C.20S、120ED80N、159W 9.在地球仪上纬度为 40,经度为 180的点有几个( )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经度都在东半球 B.180 度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C.东经 170 度在西经 170 度以东 D.本初子午线

9、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位于东半球 11.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 0经线 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12.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 100 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 100 千米,此时该 人位于( ) 。 A.原出发点 B.原出发点正北 C.原出发点正东 D.原出发点正西 二、填空题 1.零度经线叫 ,零度纬线叫 。 2.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 ,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 。 3.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 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 纬度。 4.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千米,最大周长约 千米,表面积

10、平方 千米。 5.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6.经度分东经和西经,习惯上用英文字母“ ” 、 “ ”分别作为东经和西经 的代号。 7.人们把 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用西经 度和东经 度的经线 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三、连线题 1.把下列线与其称号连接起来: 0经线A.北极 0纬线 B.赤道 90N C.南极 90S D.本初子午线 2将下列地点与所在半球用线连起来: 东半球 A.20N、116E 西半球 B.70N、21W 南半球 C.10S、10E 北半球 D.30S、10W 四、读图题 1.读图 1.1-12,回答: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青年传媒中心三下乡教案2018-04-

11、02(1)图中的大圆圈是 。 (2)左图是 半球,右图是 半球;南北两半球中陆地面积相对较大的是 半球。 (3)A 点是 ,纬度: 纬 度;B 点是 ,纬度: 纬度。 2 读图 1.113,回答:(1)写出图中 A、B、C 三点的经纬度:A ;B C 。 (2)从东西半球看:B 半球;C 半球。 3.读图 1.114,回答:(l)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A ,B ,C ,D ,E ,F 。 (2)写出 C、D、E 三点所在的半球:C 、 、D 、 E 、 。 4.读南半球部分区域经纬网图(如图 1.115 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经纬度 A 是 ,D 是 。 (2)B 点属于东、西

12、半球的 半球。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青年传媒中心三下乡教案2018-04-02(3)C 点的经纬度是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1B 2B 3B 4D 5B 6A 7A 8A 9B 1OD 11C 12C 二、1本初 W 子午线 赤道 2纬线 经线 3东 南 46371 4 万 5.1 亿 5南北 东西 6E 7赤道 20 160 三、1D B A C 2A、C B、D C、D A、B 四、1 (1)赤道 (2)北 南 北 (3)北极点 北 90 南极点 南 90 2 (1)东经 120,北纬 40 西经 30,南纬 4O 东经 170,南纬 40 (2)西 西 3 (1)20N,20E 30S,20W 10S,30E 60N,140E 40 N,170E 50N,160W (2)东半评,南半球 东半球,北半球 西半球,北半球 4 (1)80S,150S 60W,60S (2)西 (3)70S,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