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968924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地理地理必修二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6. 社会生产力发展、政策影响着人口增长。 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 长率水 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 家举例发达 国家保持较 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 全,生育观念的 转变等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

2、逐渐 减少俄罗斯、 德国、 日本发展 中国 家水平较 高人口增长很快, 世界新增人口 中,发展中国 家占到 80%以 上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人口死亡 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10.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13. 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 1% 14.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

3、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5. 人口老龄化:60 岁占人口的 10% ;65 岁占 7%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 人口增长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过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2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 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 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

4、已知开发国家到 未开发地区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 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 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 动工人增加(外籍 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 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有计划、有组 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 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 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 2

5、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 入 地 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 和城市的管理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 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 力迁 出 地 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 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 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变化; (

6、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为 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 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3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 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7、制约因素:资源【最重要因素】(成正比) 、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 3. 合理人口容量 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 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 社会发展战略。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 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

8、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 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 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 宜昌重庆4.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 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 功能区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 用方式(占 40%60%)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中高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 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BD)占用土地较少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 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 密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 或多个工业

9、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聚集性强,市 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 成片的工业区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之间的组合 (等级体系)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城市个体)(城市 群体)城市化46.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8.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 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9.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10.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

10、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5)行政因素、通过制度政策和城市规划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 变化。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 、大城市(5

11、0100 万) 、中等城市(2050 万) 、小城市(20 万以下) 、 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这个范围通常不 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3.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6.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8. 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2.3 城市化城市化 1、城市化

12、的含义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5(1)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 (2)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 (3)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城市化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4、城市化

13、的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低水平30、中等水平 3070% 、高水平70)体现了社会济济发展水平 6、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 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 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住房紧张等后期阶

14、段70%以上, 高缓慢,甚至 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等8、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此为英国特有) 9、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特点原因起步起步早工业革命开始早水平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量的乡 村人口转 为城市人口速度发展趋缓,甚至停滞人口增长趋缓,城市中心区衰落发 达 国 家问题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起步起步晚二战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才得

15、到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人口比重低速度发展快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经 济差异变大,纷纷涌入城市发 展 中 国 家问题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 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力过剩10、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的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 和地下水运动发生运动;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合理:改善环境:

16、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过快: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11、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缓解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中心区发展高新产业,大三产业。第三章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