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57057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_陈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陈 磊*曲文俏* *【 内容提要】 日本造村运动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其主要做法包括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 ,开展多元化的农民教育 ,创设合理的融资制度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造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 ,主要表现在基本消灭了城乡差别 ,增加了农民收入 ,刺激 了农村多元化的消费 ,运动的内容由农业扩展到整个生活层面 ,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延伸到城市。【 关 键 词】 日本 造村运动 一村一品日本的造村运动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在日本也被称作造町运动。 造村运动的出发点 ,是以振兴产业为手段 ,促进地

2、方经济的发 展 ,振兴逐渐衰败的农村。 随着造村运动的发展 ,其内容扩展到整个生活层面 ,包括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基础设施的建 设、健康与福利事业的发展等;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扩大到城市 ,成为全民运动。造村运动开展的背景日本在二战之后 ,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故致力于重建城市 ,把主要的资本集中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都市上 ,农村青壮人口大量外 流到城市。在 1955 1971年的 16年间 ,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了 1830多万人 ,总数达到 4340多万人 ,占就业总人数 的比重从 61 % 提高到 85 % ;同期农业劳动力则从 1600万人减少到 760多万人。

3、 这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大城市及其周围人口过密 ,而在农村人口过疏的现象 ,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 ,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 ,也给日本造成了沉痛的打击 ,大量消耗石油的巨型技术、企业、项目难以启动 ,甚至连 交通运费也越来越昂贵 ,国家和个人都不堪重负 ,兴建城市的模式逐渐受到质疑。 在能源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不用消耗大量石油的中小产业项目格外受欢迎。 另外 ,在当时的日本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 ,财政的作用越来越弱 ,单纯29当代亚太 2006年第 6期新农村建设专题金

4、善明: 现代日本经济论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549页。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助教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助教依靠财政投资和信贷改变地区差异也越来越难 ,而“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却可以在不依靠大量能源和财政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 ,以重新振兴农村为目标的 造村运动 ,便在乡村自发性地展开。造村运动的倡导者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认为 ,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 增多 ,导致不同的人需要交流不同的信息而聚集;另一方面 ,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量虽然很大 ,但仍然存在难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 ,所以

5、信息化时代下的人们就要向信息流通的城市集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化越发达 ,城市化的进程也就越快。 为防止农村人口外流 ,平松守彦提出了 “磁场理论”: 如果强磁场与弱磁场之间放一块铁板 ,铁板自然会被强磁场吸引而去 ,为了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就要把农村建成不亚 于城市的强磁场 ,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 ,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 ,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这也就是造村运动的开端。造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一 )造村运动的原则1. 立足乡土 ,放眼世界。 行动虽是区域性的 ,但眼光却是国际性的。 平松守彦认为 ,产品愈具有民族特色 ,其国际价值就愈高 ,也 越能受到国际上

6、的肯定。 当然 ,地域性并不等于国际性 ,毫无疑问还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和提炼 ,需要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 ,打造名牌 ,提高知名度。 2. 自立自主 ,体现民意。 居民是行动的主体 ,政府不下行政命令 ,不拿钱包办 ,不指定生产品种 ,不统一发放资金 ,而是在政策与 技术方面给予支持 ,一切行动由各社区、村镇自己掌握 ,这就使各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放弃了依赖思想 ,主要依靠自我奋斗。3. 培养人才 ,面向未来。 “造村”运动并不只是物质性的“造物”运动 ,更重要的是精神性的“造人”运动。 人才培育是运动的最终目标。 地方活力是否能带动起来 ,不仅需要有前瞻性的领导人 ,也需要集合民众的力量。(二 )

7、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且影响力扩及全日本乃至亚洲各国的形式 ,就是由平松守彦于 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 所谓“ 一村一品”运动 ,实质上是一种 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 ,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一个地方 (县、乡、村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且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 ,以振兴“ 1. 5次产业”。 当然 ,“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 ,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 ,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 其主要做法有:1. 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 ,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大分县地处日本九州

8、岛东部 ,全县地形复杂 ,其中林地占全县面积 70 % ,除了几处盆 地外 ,几乎没有大的平原 ,这样的自然条件 ,使大分县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 ,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因此 ,“一村一品”的基本目标就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 他们在培育农特产品上抓住产地建设、培育名牌两大重点环节。 如在产地建设上 ,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 ,以朝地町、九重町、玖珠町、钱津江村、之光村等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大田村、国见町、野津原町、潼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以佐伯市、庄内町、挟30当代亚太 2006年第 6期新农村建设专题日本平松守彦著: 一村一品运动 ,中译本 ,上 海翻译出版社 1

9、985年版,第 11页。间町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基地;以姬岛村、鹤见町、蒲江町等为代表的水产品产业基地。培育产业基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在日本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 ,尽管农业所占比重 逐渐下降 ,但日本政府并未放松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 ,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农业。 日本 实行了各种各样的价格支持制度。 如对大米实行成本与收入补偿制度;对土豆、甘薯、甜菜等实行最低价格保证制度;对牛肉、猪肉等 实行稳定价格制度 ;对大豆、油菜籽、牛奶则制定目标价格差额补贴制度;对蔬菜、水果、蛋类等实行价格平准基金制度。 尽管价格方法各异 ,其核心都是保证农民的产品能够销 得出去

10、,生产成本能够得到充分补偿,农业生产有利可图。 根据经合组织 ( OECD)的估计,日本农业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政府的支持。 二是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 日本政府除直接进行农产品价格补贴外 ,还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 ,农民和政府各出资 30 %和 70 % ,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管理 ,当农产品供 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下降时 ,基金会大量收购以消化过剩部分 ,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 ,保护农民利益;当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 升时 ,基金会则卖出储备的农产品 ,促使价格回落。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农业资本的收益率。 基础设施投资是社会先行资 本 ,先行资本水平越高 ,直接生产的单位成本就越

11、低。 因此日本投入巨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从而为农业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其资金来源主要 是通过财政支付。近几年来 ,日本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在 11000亿日元左右。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 了巨大支持。2. 以突破 1. 5次产业为重点 ,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所谓 1. 5次产业 ,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 , 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地方产业振兴的重点在 1. 5级产业 ,这是因为 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 ,但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 ,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

12、值则是可行的。与第一产业相比 , 1. 5次产业具有如下优 势: ( 1)生产专业化。 传统日本农业具有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等特点 ,而 1. 5次产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 ,对农产品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 化加工、集中储运和销售。 ( 2)高效增值性。1. 5次产业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 ,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提高农产 品价值 ,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各种需求。( 3)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从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角度看 , 1. 5次产业生产直接提供 人们消费的产品。 另外 ,由于可以把剩余产品和次品如弯曲的黄瓜、有伤点的西红柿就地加工 ,保证了农产品价格稳定 ,也就消除了农 民生产

13、过剩的顾虑 ,有利于提高一次产品的质量。产业的升级离不开科技的智力支持 ,大 分县设立许多相关的研究指导中心 ,如农水产加工综合指导中心、菇类研究指导中心、海洋水产研究中心等 ,在栽种、采收和捕捞等方 面给予技术指导和协助。 目前日本在全国建有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改良推广体系以及农协负责的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科研体系由公 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三大系统组成。 200031当代亚太 2006年第 6期新农村建设专题周镇宏: 1. 5次产业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21 22页。刘明慧: 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 示 ,载市场周刊 研究版 2005年第 9期 ,第 70

14、页。李乾文: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启示,载世 界农业 2005年第 1期,第 34页。年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内农业总产值的 2. 2 %左右。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 ,日本的农业改良助长法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应向各都、道、府、县支付协作农业推 广事业交付金。 即国家将通过有关国税税种征收的财政收入以“交付金” 形式支付给地方 ,地方以一定比例配套 ,共同作为地方推广事业经费 ,维持农业推广体系运行。 多年来 , 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经费预算稳定在 360亿日元左 右 ,约占日 本农业相 关预算总 额的1. 4 % ,其中中央与地方支付比例为 7 3 。 在 科技人员的培养方面 ,截至

15、2004年年底 ,全日本共有区域农业改良推广中心 447个 ,专门技术员约 600人 ,改良普及员 8765人。3. 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 ,促进农产 品的流通农产品的市场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原动力。 日本农协在推动农产品市场化的进程 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农协通过兴办各种服务事业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全国统一的市场紧密联结起来 ,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 ,从农协中央 会到基层农协 ,都制定农村事业发展计划 ,针对农业经营中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指导农民实施。 农业经营指导工作由农协的近两万 名营农指导员担任。 营农指导员必须由农业专门学校毕业 ,取得国家认证资

16、格 ,然后由农协作为专门人员雇用。 营农指导员的指导范围包括农业生产指导 ,农田基本建设 ,因地制 宜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品种、栽培、饲养标准 ,引进生产资金和优良品种 ,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等等。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 ,农协系统的经济业务主要是购买业务和销售业 务 ,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 80 %以上是由农协为其销售的 , 90 % 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的。在采购原材料时 ,先由 基层农协接受社员订货 ,再向县级农协订货 ,最后由全国农协把各地社员的零散需求集中为大批量的订货 ,直接与生产企业签订优惠的交易合同 ,以阻止中间商谋利。 在农产品销售时 ,根据农民与农协签订的协议 ,收获季节 农产品由农协上门收取 ,销售渠道为生产者农协批发市场零售店消费者。 农产 品销售收入由农协存入农户在农协开设的专用账户。 农协经销农户产品实行有偿服务 ,收取低于批发商的手续费。在大分县 ,为了促进种植、生产、销售的 一体化 ,农协创办了“吉四六酱菜厂” ,使农户农业生产更具有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