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7072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为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9 4 旅游 非优 区开发模 式研 究 以甘肃省 为例 口杨 晓峰鲍迪 ( 西京学院管理科学系 , 陕西西安7 1 0 1 2 3 ) 一 、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 现状 在 旅 游 非 优 区 的 开 发 研 究 方 面 , O p p e r ma n M ( 1 9 9 4 1 用 客源 地“ 生活发 展 阶段 ”来科学规范旅游业冷区 的研究 , 这 种冷 区实质上有 不少是“ 旅游 非优 区” 。 在 中国 , 许 春晓 ( 1 9 9 3 ) 资源 非优 区的概 念: 旅游 资源非优 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 , 开发有困难的区域。 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 的基础上, 杨晓峰( 2

2、 0 0 7 ) 将“ 旅游非优区” 定义为“ 旅游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 域在特 定的时期 内, 由于受到旅游 资源 禀 赋 、 区位条件 、 区域文化与旅游认识 、 客源 市场 、 区域经济 背景等 因素的制约 , 旅游 业发展比较落后, 而导致旅游业对国民经 济 的贡献较低 , 对社会 的发展不 能起 到很 大促进作用 的地 区。” 二 、非优 区的量化研 究及对 甘肃省 旅游优 劣的界定 影 响一个 区域 成为旅游 优越 区还是 非优区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也是一个 复杂 的巨系统。 区域经济背景 、 区位条件 、 旅游 资源禀赋、 旅游认知度以及客源市场是影 响某个 区域成 为旅

3、游优越 区和旅游 非优 区的主要指标, 它们各 自又包含若干下一 层的量化指标 。 如旅游 资源禀赋的影 响因 子选取 了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 、世 界遗产 地 、 旅游胜地 四十佳 、 国家级重 点风景名 胜区、 国家 4 A级旅游 景区, 以及 区域文化 特色等。 其他几个影响因子的也选取了若 干的具体量化指标。在 旅游优劣区类型 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 杨晓峰, 2 0 0 7 ) 一文 中有详细 的论证 , 通过数 据标 准化、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及判断分析等 定量分析方法, 得出甘肃省旅游业的特点 管 理观察- 2 0 1 0 年8 月中旬刊 是旅游资源禀赋较好,但是区位条件

4、差、 旅游 开发 的经济基础薄弱、 游客 的认 知度 低 , 客源 市场 占有率非常低 。 三、 甘肃省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肖星等 ( 2 0 0 3 ) 根据甘 肃省 的旅游 资 源分布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较早提 出了点轴开发模式和亮点开发模式。 鉴于 甘肃省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但区内经济 基础 比较薄弱, 区位条件不太理想, 游客 的旅游认知度比较低, 客源市场占有率较 低 的旅游非优区特点, 甘肃 省可 以采 取以 下开发模式。 1 区域联动开发模式 区域旅游的竞争和合作是以一种伴 生模 式而存在 的 , 在 竞争 中合作 , 在合 作 中竞争。区域旅游合作有助于旅游地形成 资源 互补

5、 , 客源 共享 , 管 理互 助 , 人 才 交 流 , 其 目的是提 高区域旅游 的整体持 久的 竞争 力。甘肃 省可 以通 过和邻近 省 区协 作 , 共同开发、 共 同分享利益的合作机制 ,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 交通 系统 的优化对接以及旅游协作的组织保障等 方面的合作。 甘肃省旅游要充分利用西部 区位中枢的战略地位 , 通过省区之 间旅游 协作 , 借助新疆、 内蒙古、 宁夏、 陕西、 青 海、 西藏、 四川等相邻省的旅游资源, 不断 壮大甘肃旅游, 通过西部旅游协作组织的 建立, 发挥西部群体优势, 扩大在国内国 际市场的知名度。 2 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6、 P P T ) 是结合国家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 要 ( 2 0 0 1 2 0 1 0 ) 所探索出的适用甘肃贫困 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模式。 在这种 模式下,资源开发主体发生了明显分异, 景区景点从建设上主要 由大企业 、外商、 集体、 个人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承担, 而政 府 的责任则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改 善社 区环境 , 坚 持可持续 发展, 为旅游 开 发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旅游扶贫开发模 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开发建设中广泛吸 收 当地社区居 民参与, 可为 当地剩余 劳动 力提供就业机会 , 增加旅游开发 的资金来 源 , 同时有助 于促进广大干部群众 思

7、想观 念 的转变 , 充 分发挥 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以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从 而使 旅游扶贫 开发对 区域 经济社 会 的发 展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 3 旅游 圈层开发模式 旅游圈层开发可 以显著地整合 区域旅 游资源空间布局 、 优化区域旅游基础设施、 强化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旅游行业内部 的联合, 促进区域之间的协作, 形成规模经 济与系统经济, 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 甘肃 应建立 以兰州和 敦煌 为中心 点 的旅游圈层。 敦煌以其在 国际 国内的旅游 知名度 ,可 以申请开通直达 的国际航班, 成为甘肃省西部旅游圈层; 兰州 以其在甘 肃省 的行政 、 经济 、 文 化等

8、 中心 地位及其 交通枢纽地位形成甘肃省中东部旅游圈 层。两个旅游圈层可以相互渗透, 同时可 以辐射周边省份 。同时, 借鉴深圳人造景 观的成功经验, 在兰州可以虑建成甘肃省 的旅游资源微缩景观, 与黄河风情园相协 调 , 增强宣传效 果、 刺激旅游欲 望, 缓解旅 游交通半径的制约。 4 生态与旅游互促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 E c o t o u r i s m) 是以生态学 原则为指针, 以生态环境和 自然 资源 为取 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 益 , 又能促进 生态环境保护 的边缘性生态 工程和旅行活动 。 甘肃省 目前的 自然环境 仍十 分脆弱 , 水土流 失仍很严 重 ,

9、荒漠化 仍在发展, 草原超载放牧, 生态安全受到 威胁。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是紧密相关 的, 对 于甘肃省来说 , 以旅游 促生态, 以生 态保旅游 是最佳的结合。 发展生态旅游可 为甘肃省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一部分居民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了对 自然 的索 取 ; 另一方 面 , 在发展 生态旅游 建设过程 中, 加强了旅游者、 旅游地居民、 旅游经营 者的环境意识, 使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 为 人们的自觉行动。发展生态旅游, 客观上 起到对 参与生 态旅游 的人 增强 生态意识 和生态教育 的作用 。 总之 ,甘肃 省属于旅 游资源 比较 丰 富 , 但 区位 条件 不太理想 、 人们 的

10、旅游 认 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使用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 口 兰 晓丽 ( 内蒙古通辽市人事培训中心, 内蒙古通辽0 2 8 0 0 0 ) 人才资源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 点, 在社会经济 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 。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知识的创造者, 是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所需的各项资 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目前, 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 系列 问题, 然 而, 面临 的更为严 峻的困难就 是人才匮乏。因此, 少数 民族地 区谋求发展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和 吸引优秀 的 人才投身地 区的建设和发展 。 一 、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现状及 存在问题 第一,

11、总量 不足 , 且整 体素质不高 。 以通辽市为例 , 通辽市人才资源 占人 力资 源总量 的 比例 和高层 次人 才 占人 才 资源 总量的 比例都仅为全 国平均水平 的 5 0 , 高层次人才严 重匮乏 。 而在这支总量不足 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中高学历人才严重偏 少。 可见 , 在总量不足 的同时, 还存在整体 素质不高、 拔尖人才少的问题。 第二 , 结构不 合理。一是专业 结构 不 合理, 表现在: 社会科学类人才多, 自然科 学类人才 少 ; 传 统专业 的人才 多 , 高新 技 术人才 少 。大 部分 高层次 人才集 中在 教 学 、 医学 两个领域 , 约 占 8 0 , 而农 业

12、 、 工 程 、 科研 、 企业 管理领域 的高层 次人 才严 重短缺 。从人才 分类 来看 , 教育 、 卫生 、 经 济和会计等类型的人才占总数的 8 0 , 而 高新技术人才则严重短缺。 高新技术人才 的严重短缺,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 展 。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 中青年人 才严 重短缺 , 人才断层情况严重 。 第三 , 分布 不合理。大部分高层 次人 才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 , 占 9 0 以上; 企业 中的高层 次人才极少, 还不到 1 0 0。 企业是 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在发达国家, 企业 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占人才总量的 7 0 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 已成 为

13、制约通 辽市经济发展盼 瓶颈 ” 。 第四, 流失严重。 一种是通过调动、 辞 职 等方 式流 向其它城市 。 尤其是学术和技 术拔尖人员难以留住, 有些自身培养的高 层次人才也纷纷流走。 另一种是本地的大 学生尤其是高材生毕业之后流向外地工 作 , 除了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外 , 一些紧俏 专 业的大学生回通辽工作 的比例也极低 , 本土大 学毕业 生严 重流 失致 使我 市 高层 次人才后继 乏人 。 知度 低 、 经 济基础 薄弱 、 客 源市场 占有 率 低的非优区类型。 甘肃省适宜采取区域联 动开发模式、 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 旅游圈 层开发模式、 生态和旅游相互促进的开发 模式 , 在

14、旅游开发 中选 择 以旅游资源 为主 要 驱动力 ,充 分发挥旅 游 资源 的比较优 势 , 通过集 中有 限的资金和 争取国家扶持 资金加强区内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设、 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旅游形象整合设 计 , 加大 旅游宣 传促 销力度 , 增强人 们 的 旅游认知度、 逐步拓展客源市场 。 参考文献: 1 】许春晓 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 研 究 【 J 经济地理 , 1 9 9 3 , 2 5 6 6 0 2 杨晓峰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及 对 策 研 究 J 】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 20 0 7 , 1 2 5 8 2 6 7 【 3 中国科 学院地

15、理科 学与 资源研 究所 , 甘肃 省旅游局 甘肃省旅游发展规划 z 2 0 0 6 4 】 肖星, 王生鹏甘肃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探 讨 【 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2 O 0 3 , 2 3 6 - 4 0 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使用的 原 因 1 人才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影响了人 才 的使用效率 。 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实现人 才资源合 理配置的基本途径 , 而人才资源 的合 理配 置又是 充分 发挥人才 作用 从而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少数民族地 区 , 由于 人才 的引进 、 使 用 、 培养 、 激励 等 机制 没有 健全 ,人才 市场 的发 展 比较

16、落 后 ,许多 与人才 供求密 切相关 的配套 制 度 , 如户籍管理制度 、 商品住房制度 、 社会 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等由于改革力度 不大, 束缚着人才的 自由流动。人才管理 中法治因素少, 人为因素多, 人才的单位、 部门、 区域所有制尚未完全打破, 人才流 动不畅与无序流动 并存 , 影响 了人才 的优 化配置和使用 效率。 2 科技创新条件落后 。一是缺乏创新 信息 , 很难 把握最新的技术、 市场 动态 , 在 技术 开发和新 产 品开发方 面更 多地表现 为跟进 。二是缺乏创新资金 。少数 民族地 区的经济基础薄弱 , 政府无力拿 出大量 资 金支持创新活动 ; 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的 企业 , 由于 自我 积累 能力差 , 一般 资金较 少, 致使创 新 的支撑条 件欠缺 , 必然影 响 创新 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 。 三是缺乏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