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3230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英文标题】OntheOpeningupofPa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DuringtheEndofQingDynasty 【 【内容提要】19 世纪中叶以来,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试验着开发出了一片片水田,从而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 【英文摘要】Fromthemiddleperiodsofthe19thcentury,theQinggovern- mentforsookthe

2、policyofblockadingontheNortheastofChi- nagradually.SothatlotsofimmigrantsfromKoreagotovertheboundaryriveroftheTumenjia ngandtheYalujiang,andmi- gratedintotheborderlandofChina.TheearlyimmigrantsfromKoreaovercameeverydifficult ysuchasthefrigid,theshortfrost- freeperiodandthelackofwaterconservancyfacil

3、ities,etc.andtriedtoopenuplotsoftractsofpa 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Thustheyraisedthecurtaininthehistoryoftheopeningupof pa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 【关键词】清末/东北地区/朝鲜移民/水田开发 theendofQingdynasty/theNortheastofChina/theimmigrantsfromKorea/theopeningupofp addyfield 【正文】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无霜期短,是我国水田开发较

4、晚的地区。直到 19 世纪中叶以后的清朝末期,随着清政府弛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并由此而引发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拟从清政府弛禁放荒政策和朝鲜移民迁入的角度,对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历史进行初步的考察。 2一、清政府的弛禁放荒政策 1860 年,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东北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由于清政府的封禁政策,造成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和国防都十分空虚,当清政府面临沙俄和日本两个强大的侵略者时,东部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就成为燃眉之急。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之后,清政府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战乱之下的关内流民纷纷出关,使

5、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受到严重冲击。清朝中央政府因财力枯竭,无力供应东北,使东北地方当局陷入财政危机。于是,清政府遂以“安置流民”、 “开荒济用”、 “以利饷源”、 “移民实边”为目的,逐渐放松了对东北的封禁。 奉天东边封禁山场位于柳条边以东,包括今辽宁省丹东市和吉林省通化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是清朝长白山永陵龙脉及内廷供奉贡品的采捕地,历年封禁甚严。1848 年,清政府在凤凰城封禁边界内查出大量私垦地亩, “饬令地方各官分别招佃征租”(奉天通志卷 39)。1869 年,自凤凰边门以南至旺清门北,查出已垦熟地9.6 万余垧(1 垧约合 0.92 公顷,下文同),准许流民就地安插试垦。同治年间盛

6、京东边封禁地已丈放升科地 50.5 万余亩。光绪元年(1875 年)“大东沟一带旷土,自被流民私垦,多年已成熟地”,因而派员在鞍子山各处设局, “开办升科纳税等事”(奉天通志卷 44)。次年春设立了安东县,当年安东县就丈放升科熟地 53 万余亩。1877 年,清政府在放垦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奉天东边道及宽甸、怀仁(今桓仁)、通化三县。1907 至 1909 年,又丈放凤、岫山荒 123.275 万亩。至此,东边封禁地基本上被全部丈放。 吉林地区的封禁也由西向东逐渐松弛。1861 年,吉林省下令丈放“省西围场”边荒和蜚克图东围场边荒,伊通河及阿什河流域开始逐渐弛禁。此后,吉林弛禁区3逐渐向东扩展。1

7、879 年,阿克敦一带的私垦者呈请政府承认,经吉林将军奏准,当年正式开放该处官荒。1880 年清廷派吴大徵到吉林东部边疆地区督办防务和屯垦事宜,从此本区禁荒开始全面开放。1881 年珲春设招垦总局,并设分局于南岗(今延吉市)和五道沟(今珲春东沟)。清政府制定了招垦章程,在当地遍贴招垦告示,并派人到山东、辽南等地招徕垦民。上述措施颇著成效。1881 年,南岗垦局奏报已垦成熟地 18939 垧 9 亩 3 分,设立了志仁、尚义、崇礼、勇知、守信、明新等六社;珲春垦局奏报已垦成熟地 5620 垧 1 亩 6 分,设立了春和、春云、春华、春明、春融、春阳等六社;五道沟垦局奏报已垦成熟地 2073 垧

8、9 亩 6 分,设立了春仁、春义、春礼、春知、春信等五社(延吉边务报告第 2 章)。 鸭绿江流域和图们江流域的先后开放,为江对岸朝鲜流民的迁入和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 二、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 在清政府弛禁的同时,朝鲜方面因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促使大批灾民流入中国东北,加入流民私垦行列。1860 年 8 月,北关地区发生水灾,富宁等十个邑均受其害,1225 户房屋被淹没。茂山、镜城等邑受灾尤重,作物几乎完全绝收。1861、1863、1866、1869、1870 年朝鲜北部地区连续发生水旱灾害,致使当地居民大量外逃。外逃灾民的主要流向,便是鸭绿江和图们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 在

9、鸭绿江对岸,早在 1845 年,就有十几名朝鲜人潜入临江县。进入 19 世纪60-70 年代,由于朝鲜北部连年灾歉,大量灾民涌入奉天东边封禁区。1870 年前后,朝鲜饥民流入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一带已达千余户,临江、辑安和浑江两岸山间朝鲜贫民星罗棋布,遍布其间。1891 年,朝鲜国王向平安监司闵丙奭问及边情时,闵丙奭回答说:“本道江边九邑,接壤彼界。我民之越去者,不下十余万”。1(P5)平安道的朝鲜流民,大多定居于邻近鸭绿江北岸地区。1897 年,该区仅二十八4个“面”中所聚居的朝鲜流民即已达 8700 余户、37000 余口。1903 年,奉天当局将鸭绿江北岸东边道的朝鲜流民村落改编为乡、

10、甲,实行乡约制,对于他们的入居给予承认,并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越过鸭绿江的朝鲜流民,除了定居于上述六县外,还继续向西迁移。清朝末年,奉天省的通化、桓仁、兴京(新宾)、抚顺、本溪、海龙、柳河、沈阳、新民等地也陆续出现朝鲜流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较大的朝鲜流民聚居点。 图们江北岸也是朝鲜流民较集中的地区。早在清政府弛禁之前,就已有朝鲜灾民越江私垦。19 世纪 60 年代,咸镜北道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大批灾民越江谋生。1869、1870 年朝鲜会宁府使垦请清朝救济灾民,允许饥民迁入图们江北岸。1870年 10 月,朝鲜庆兴郡阿吾地的一个村 19 户农民一夜之间集体迁入今珲春市敬信乡境内。1873 年,

11、部分朝鲜流民从珲春凉水泉子转迁到汪清县小百草沟落户。2(P325) 1880 年延边地区全面开放后,朝鲜人的迁入因公开化、合法化而数量大增。光绪初年敦化县开禁之时,即有一批朝鲜流民冒禁进入茂山对岸的外六道沟等处私垦官荒。1881 年珲春开办招垦后,更多的朝鲜移民越江垦种,1885 年,清政府遂设越垦局, “划图们江北沿岸为韩民专垦之区”,被称为“越垦区”(珲春乡土志卷3)。从 1890 年 3 月到 1891 年 7 月,清政府全面清查了越垦区的户口和土地,查有朝鲜垦民 4300 余户,丈出熟地 1.5 万余垧。1894 年又改越垦局为抚垦局,越垦区内垦熟地亩一律给照升科,并将垦民“立社编甲”

12、,在图们江沿岸分别设立了宁远、绥远、安远、镇远等四个堡,下属 39 社 124 甲。光绪末年,以上四堡朝鲜移民已达 5990 户,已垦耕地 25501 垧 5 亩。 1900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乘机派军队侵入东北,延边被俄兵袭取,当地中国居民大部分向西逃入吉林地区避难。战乱后,中国人多数没有回迁,遗下大片5空旷之地。于是,朝鲜移民乘机大批迁入该地,中国当地官府也允许他们入籍定居。3(P62)因此,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数量迅速增加。1894 年,图们江北岸地区的朝鲜垦民有 4300 余户、20800 人。而到 1906 年,仅延吉、和龙一带的朝鲜垦民就已猛增到 14650 户、72470 人

13、。到 1910 年,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总数已达 109500 人。4(P121)朝鲜移民在当地居民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了汉族和满族,成为当地占有绝对优势的民族。 越过图们江的朝鲜移民,不断向西、向北移动,其波及地区日趋扩大。 在与延边毗邻的吉林地区,朝鲜移民大致从两条路线迁入:一条是从南向北,即越过鸭绿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凤城、宽甸、桓仁、浑江、通化、桦甸、磐石、永吉诸县;另一条是从东向西,即越过图们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延吉、铜佛寺、明月沟、敦化,迁入吉林地区的额穆、蛟河、永吉等县。 东北北部地区(又称“北满”,即今黑龙江省地方)的朝鲜移民,主要经由三条路线迁入:一条路线是越过图们江进入延珲地区,再向

14、北沿瑚布图河、大绥芬河、大肚川河迁入东宁、宁安、海林等县;第二条路线是越过鸭绿江进入东边道地区,然后经由通化、吉林地区,进入今黑龙江省的五常、阿城、哈尔滨等地;第三条路线是移居俄国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因受中国放荒招垦和建路开矿等项政策的影响,越过中俄边界,进入东北北部及东部的边疆地区。1900 年,来自朝鲜北部和其他各地的朝鲜移民参加了中东铁路修建工程。1903 年铁路竣工后,这批朝鲜移民便广泛散布于哈尔滨、一面坡、横道河子、穆棱、绥芬河等铁路沿线各地,安家落户,从事农耕及其他行业。1910 年 8 月“韩日合并”后,又有大批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而遭受迫害的朝鲜反日人士和农民经过延边等地迁入宁安、

15、海林、宝清、饶河等地。5(P32)据 1912 年 8 月份吉林垦植分会对中俄东部边境地区的调查,在人烟稀少6的虎林县乌苏里江沿岸地方,竟也有已经生息几年甚至三十几年的朝鲜移民。由此可见,到清朝末年,朝鲜移民已流布东北各地,为东北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朝鲜移民在东北试验种稻的历史非常悠久,几乎是和朝鲜移民进入东北的时间同步的。东北最早出现朝鲜移民种稻的地方,是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

16、1845 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 80 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伐木的朝鲜农民,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表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6(P96)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1875 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 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1890 年,柳河、海龙、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1903 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稻的“韩人”,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 1905年,从通化、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 300 余垧。到 1910 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蜂、太平乡、新安屯、杨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