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之光闪耀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1193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心灵之光闪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心灵之光闪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心灵之光闪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心灵之光闪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心灵之光闪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心灵之光闪耀摘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懂得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创作,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心灵之光闪耀。 关键词:学生;心灵;闪耀 今年五月的一天早晨,我刚到学校就有学生跑来告诉我说:班里的一个学生喝醉了。我来到教室,果然发现了班上的学生潘月浑身发热,满嘴酒气。我从他的书包里搜出了一瓶喝得只剩下半瓶的白酒,教室里的同学都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潘月同学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含糊地向我解释着。我想:当着全班同学不好处理,先把他叫到办公室再说。于是,我连拉带扶地把他劝到办公室,交给相关老师照看,然后联系了潘月同学的家长。从家长口中我了解到:昨天晚上潘月的父亲叫他帮

2、助做些家务活,潘月不愿意,父亲说了他几句,他就发脾气踢坏了家里的雨水管道,母亲很生气就骂了他。结果潘月第二天早上偷了家里的酒,于是就出现了开始的一幕。 和家长沟通后,我沉思着:六年级的孩子,连父母亲骂几句话都不能承受,那以后当他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挫折、打击时又如何去面对呢?我心情沉重,觉得有必要就这件事情在班上作一次讨论,对全班孩子做一次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 来到教室,全班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都盯着我。我知道,他们很想知道潘月同学喝酒事件的情况,更想听听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语气沉重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上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潘月同学作为一个小学生,违反小学生守则,违反了学校纪律。同

3、时,他自己也耽误了学习,给家里也增添了麻烦。大家说,这件事该发生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应该!”我接着给大家具体地讲述了潘月喝酒的前因后果。班上的同学开始都静悄悄地,后来有的同学就在窃窃私语了,听我2讲完后,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说着。见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说的欲望,我便让大家自由分组讨论对这件事的看法。于是,班上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争论着。我巡视着、倾听着讨论的高潮一过,我便对大家说:“我刚才听见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好,评价的很深刻。哪些同学想说说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黄军同学第一个站了起来,他情绪激动地说:“我对这件事情是这样看待的,首先,潘月已是六年级的学生,帮助家里做些力所

4、能及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而在这点上,潘月同学不但没有做到,还向家里发脾气,踢坏家里的水管,这是非常不对的。而且,父母指出他的错误他不但不改正,还和父母赌气喝酒,这就更不对了。所以我认为潘月同学这样做是错误的。 ”他滔滔不绝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发言给予了鼓励。我也觉得这孩子今天的表达还不错,比平时好得多。我也鼓掌评价:“黄军同学说得很好,而且语句流畅、清楚,真不错。 ”其他的同学更是纷纷举手、慷慨陈词,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体发言的质量、效果都比平时要好些,我心里暗想:想不到这些孩子还真能说出点东西来,看来学生们心里是很有感触的。 这时,我发现邓佳同学的手举得很高,她经常

5、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我很想听听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便让她发言。想不到她果然语出惊人:“同学们,我对潘月这件事的看法和大家有点不一样。 ”大家都把目光放到她的身上。邓佳严肃地讲道:“我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的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打击时的态度。潘月同学受到了父母的责骂,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他在这个打击面前采取的是一种很消极的方式,自己借酒浇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潘月同学以后遇到更大地打击,他会采取什么方式?我们真的不敢去想。电视里、报纸上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因为考不上大学就跳楼、喝毒药,还有的人遇到困难想不开,去做傻事、寻短见,这

6、些都是他们在困难、打击面3前太脆弱的表现。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潘月同学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要学会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打击。 ”我当时真不敢相信,邓佳的认识能如此深刻,如此富有人生哲理。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真正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全班同学都听得聚精会神。我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说:“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要敢于面对困难与打击。邓佳同学说得好不好?”“好!”又一个异口同声。 我为学生精彩的发言而激动。学生说得真好!想不到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事情的分析能达到这种程度。按理说思想教育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忽然,我心中一亮:学生们现在内心的感受如此深刻,但如果仅仅是说说就罢了,岂不是有点“浪费资源”。如果再让学

7、生乘兴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写下来,那岂不是“一石二鸟”。我内心一阵激动,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同学们,大家想得好,分析得更好,大家能不能把今天这件事情以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写下来呢?”“能!”第三个异口同声。 “好,大家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话写出来,怎么想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 全班学生迅速拿出作文本写了起来。那一行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像涓涓细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到了作文本上,那是他们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酣畅淋漓,从未有过的一气呵成!我惊叹,绝大多数同学提起笔来就没停过,埋着的头也没有抬起来过;我惊叹,十五分钟的时间,大多数的学生都写了三四百字的作文;我更惊叹,有几个作文

8、较好的同学,竟然写了六七百字。通顺连贯的语言表达,完整的内容叙述,清晰的条理思维,严密的说理论证,都让我耳目一新。平时怎么就没有发现学生有这样的书面表达能力呢!我兴奋地翻看着一篇篇作文,一次次激动着,一次次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平时精心设计的作文课,学生写的作文是那么凌乱无章,毫无生气?而今天随手拈来却如此流畅、一气呵成?这种具有讽刺意义的对比让我内心感到隐隐被刺痛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问题在4内心中一次次的敲击着我:没有要求作文字数,却人人达标;没有情感目标,却充满真情实感唉声叹气、咬笔头、抓脑袋的现象没有出现,频繁举手、徘徊下不了笔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我头脑中一次次浮现出学生们争论不休

9、的情形,一次次想到他们慷慨陈词的激动神情,一次次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叹回想起我们平时的作文:一套套方法的讲解注意开头,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结尾点题一件件老掉牙的写作素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热爱集体一次次要求的提醒要写出真情实感,要明确中心,要注意结构层次,要写够四百字我心中不禁猛然一怔,我们平时要求学生作文近乎苛刻、完美,而并不关注作文内容是否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我们这些程序、方法指引、要求下,早已屏蔽掉了他们自己内心深处最具灵光的东西,写作文成了他们迎合老师要求的一件差事,成了现代版的“八股文”,而并不一定是他们所想表达的东西。当学生无话可说、毫无兴趣时,却要被迫去

10、完成老师的要求,无病呻吟是何等的痛苦与尴尬!学生如何能有兴趣?如何能不反感?而今天,一堂看似“无心插柳”的作文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胜过平时自己很多的作文教学课。想到过去自己一些“训练扎实、目标明确”的作文课堂,那是多么的失败,我心中不由得阵阵刺痛。 心中的刺痛让我觉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的写、愿意写始终是第一位的!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写作要求中重要的一条。今天的写作课不就是这样一种写作状态吗?这次写作的内容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内心有话说,他们想说,有表达的欲望和基础,他们写作

11、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激发,他们心中的灵光在闪耀,哪怕没有老师精心的指点,也依然能够一气呵成、感人肺腑!我们平时过多地考虑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我们所有工作的对象学生的5兴趣和要求。 到此,回忆起新语文标准课程中关于教学中学生地位的内容,回忆起北师大教材编写组专家的要求,回忆起课程改革的种种要求,我的心中渐渐由模糊到清晰:我们的课堂教学现在到底把学生放在了什么位置?我们在平时教学时最关注的是什么?诸多问题一一在我心中浮现,这一堂课带给我什么启示?答案渐渐趋于明朗。 1.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真正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感受,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不应以教材、教师的喜

12、好而转移。 2.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了解学生的喜好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3.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使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懂得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精心构思的教学中,真正抛弃掉一些传统守旧、纯粹应试的方法,而采用一些新的、敢于打破常规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此时此刻,我既为自己过去的种种做法而汗颜,更为自己认识的提高而庆幸。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尊重学生是主体,真正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创作,才能真正让学生心灵之光闪耀。 附学生作文片段: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的一代。起初我还不服气,凭什么这样说我们!但今天潘月同学的表现的确让我们感到惭愧。是啊,六年级的同学,自己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想不开,还要借酒浇愁,喝得是烂醉如泥。如果再遇到大一点的挫折怎么办?我们的心态为什么那么不好!我记得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朝廷为官时曾经被别人陷害,一贬再贬,甚至被人贬到了当时偏远的岭南。而苏东坡不6仅没有想不开,反而乐在其中,甚至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可见其是何等的乐观!古人都能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乐观的人呢?(六二班邓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