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231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_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0654一位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这样表述 : 大学,是承担人类发展责任的所在。那种所谓的毕业率、入学率、考试成绩、研究经费数量、发表论文多少、出版论著几何等等,虽然也重要,但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明大学的成就,更不是大学所渴望达到的目标。大学的目标比之宏伟得多。大学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大学是关乎学问的所在,包括影响终身、传承千年、创造未来的学问。大学是培育变化了的文化的所在 :当人们获得知识时,它改变了个人 ; 当人们产生疑问进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时,它改变了世界 ;当人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时,它改变了社会。总之, 大学是要对永恒作出客观而科学的承诺。大学的抱负该如何来承

2、负?那就是学术。学术是承负大学责任和宏伟目标的重要载体 ; 而大学学报则是构筑学术高地、引领学术方向和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但是,这一切,在现实中的我国,并非如人们期望的那么理想。据统计,到 2007 年末,我国已有普通高等院校 1908 所。其中, 普通本科院校 740 所, 高职(专科)院校 1168 所。而目前由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报有 2200 多种,约占全国 9662 种期刊的 22%,占全部 6000 多种学术期刊的三分之一强。这还不包括大量存在的使用内部刊号,以赠阅为主的学报。如果把这些全算上的话, 数字至少还要翻一番。然而,这些本该承负大学抱负的庞大的学术载体,其相当一部分并没有

3、承负起社会和历史的重托,而仅仅充当了学校自留地、论文发布栏、信息罗列者的角色,有的甚至沦落为肮脏的学术垃圾桶、权钱交易场、造假便利店。一、高校学报转型迫在眉睫学者王德峰指出,今日中国的大学,一方面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形成种种张力,又呈现各种机遇和可能,这就使中国的大学在今天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新的时代境遇。这一时代境遇可以用两个特征来标示。其一,产业化要求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资本运作为核心,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大学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主导性的社会发展原则。其二,当代知识产业的兴起、大学资源的全球性流动,迫使

4、中国大学进入世界范围的竞争。同样,对于高校学报来说,也面临上述双重压力,也提出转型的迫切需要。不妨先看看国际上学术期刊的状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少有以某某大学名字命名的学报,也很少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所谓综合性学报,所办的大多是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有深度、具权威、引领学术之先而又具有相当实证借鉴意义的专科类学报,其主办者一般为某大学的研究所、专业学院或系部,以及社会专业机构、专业学会或协会等。即使高校规模再小,其所办专业期刊同样可能成为某领域的顶尖载体。国际学术期刊不仅专业化,而且开放化。它不仅展示本院校专业领域领先的学术成果,更展示社会同领域的强势学术创意,稿源来自全社会,并且成果让全社会乃至

5、全世界共享。比如享有声誉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就出版 180 余种学术期由学校之报到学界之报高校学报转型的思考王震国采编谈艺2009.0655刊,涵盖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心理学、数学、信息、工程、大众传播、政治、经济、法律、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些期刊大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在发表文章方面并不照顾牛津的研究人员,也不冠以学校或院系的名称。有多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相关领域内排名第一,被世界公认的权威核心期刊数据库 SCI / SSCI 收录的期刊有 94 种之多。我国高校学报的出版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其意义如姚远所言 : 出版高校学报, “一可促进教学,既可求同学之自励

6、,亦可图教师之知识更新和研究兴趣 ;二具联谊、纪念的功用,或可反映一种特别的群体精神 ;三可促进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指导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 ; 四可光大校誉,记载历史,成为反映学校学术水平的一个窗口。 ”也就是说,高校学报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传承大学精神的一个载体,是展示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学报与上述要求相去甚远,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无论属性、宗旨、专业性、开放度、共享面等,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校学报,大多以校名冠之,看似权威,实际上大多只是学校论文或学术信息的发布平台,既不能反映学校强势学科的综合学术实力,也无法展示全社会某个学术领域

7、领先的学术成果,更无从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学术高地。学术是对人类社会永恒的承诺,因此,学术成果应该而且必须为全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所共享。而我国高校学报,大多只刊登校内教师为评职称而写的论文或校内学术会议的综述,学报的发行也只是限于校际交流、内部赠阅,而很少实行社会化发行,其成果的享用面相当有限。有鉴于此,在我国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指出,相当部分中国大学的学报成为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则认为,一些大学的学报成了学校的自留地,只发表本校教师的论文。他说,每年开会,总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叶继元则指出

8、,自己完成的国家社科项目子课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合理布局研究结果显示,1998 年 2005 年的 8 年中,全国发表论文近 54 万篇,从未被引用过的文章占79.41%。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确实不高。二、高校学报转型的难点与可能性必须指出的是,导致部分高校学报贬值乃至垃圾化的重要原因在于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扭曲。诸如成绩等于才华、论文等于水平、职称等于能力等等,对于这种学术异化现象,新近上任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全校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他说 :在现今,学术和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不恰当的政策将使学术研究沦为一种完全的商业行为,其一方面有利于学术的普

9、及和成果转化(向社会和经济领域) ,并反过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新的推动力,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学术研究出现完全商业化的倾向。因为这种倾向会下意识地使得我们在“考评”一个学者的时候容易采用“计件取酬”的方法。有一位院士跟我说,现在我们似乎都是采用“大寨式”的评工分。你发一篇文章多少分,最后加起来就得到一种“定量”评价。事实上,这是一种学术研究和评价手段的本末倒置。我并不是完全否认这些定量的数据,关键在于对定量数据怎么看,赋予了多少它不应该有的内容。比如说跟学者的地位、收入等过分紧密地联系起来等,那就有问题了,其必定会产生大量的“” 、“伪学术” ,甚至“恶学术” 。如果这种倒置成为一种制度,即一套非

10、常严密的等级式的量化标准和繁琐而不切实际的“操作程序” ,虽然现阶段还很难避免,但从长远来看,将是十分糟糕的。它是一种“学术科举制度” ,其促使少数人在这种体制下成为没有学问的“学霸” 。采编谈艺2009.0656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尚待时日,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毫无作为,安于现状。相反, 促进高校学报转型, 还我国高校学报学术高地、创新平台地位,也可能成为推动我国高校学术研究返璞归真、转型提升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在办刊环境上也有不少优势,比如 :品牌优势。我国高校在国民中的受尊重程度远高于其他机构,因此,由高校中的某个院、所、系创办专业性学报,社会的认可度将是相当高的。尤

11、其是著名大学、著名学科乃至著名的专家教授,其品牌效应绝非一般社会机构、领域和学者所能媲美的。人才优势。相比国外人才的社会广布格局,我国高层次学术人才大多集中在高校。而且我国文化中又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高校教授与遍布各界的学子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其学术引领的号召力非一般人才所能比。科研优势。比之国外科研的社会化、企业化、职业化的多元性分布,我国理论研究的前沿大多集中于高校。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高校,国际交流也主要通过高校实现。因此,引领社会的科研高地完全可能也应该主要由高校来构筑。以上三大优势,可以说是我国高校学报打造学术高地的支柱。而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一个内部调查

12、统计,全国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每年需要发表论文约 400 万篇,而全国学术期刊每年仅能刊登约 100 万篇论文,学术期刊的版面需求量是供给量的四倍。如此丰富的稿件资源,则是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品位的不可多得的潜在能量。 三、高校学报转型的路径选择1. 办刊主体多元化与企业合作。学术研究首先是提出问题,而问题更多来源于实践,企业是科研问题的主要来源。所以,高校与企业联办学术刊物,在学术上可解决研究的由头问题,在成果应用上可解决转化的渠道问题,在科研、办刊的经费上可解决依托的平台问题。与学界合作。我国高校人才云集,但弱点是缺乏对实践的融通,真正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科研人才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国家科学院系统和大型企

13、事业单位的研究院所。高校学术要想引领社会学术之先, 应该, 也必须联合国家团队和企业精英人才,形成三足合力、联动的学术高地。而高校学报应成为这一高地的窗口,成为国家乃至世界某一学术领域的展示和比拼平台。为此,高校学报应该与社会某一领域的学界(或院所、 或学会与协会等)联办,实现学术互补、品牌共享。与政府合作。高校的学术研究要善于从政府关注的事物中提炼研究的主题、攻坚的难题,从理论上突破,为实证提供举措。高校学报应该为这样的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当好桥梁,在发布问题的同时展示现实的举措。为此,高校学报不妨与政府相关部门合办,实现信息联动、成果共享。2. 办刊目标多样化由学校窗口到学界窗口。高校学报要从

14、介绍学校的综合学术信息,转变为展示某一学术强势领域以及整个社会该领域、乃至世界该领域的学术信息、前沿成果、待解难题。高校学报的稿件来源应以学校教师为主,转向社会学界专家学者统筹 ;由纯理论型转向理论与实证结合 ; 由长篇论文为主, 转向论文、 综述、 摘要、 索引并举; 在保持深度、高度、前卫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学术信息量、拓展学术覆盖面。由发布平台到学术高地。高校学报不仅要发布学术信息、刊登相关的优秀来稿,更要以此为高地,引领学术研究、策划学术选题、组织学术探索、激发学术创新,使学报成为学者的学术俱乐部、选题资源库、创新大平台、互动学术链。为此,高校学报应由传统的等稿上门,转向编辑主动关注

15、学术前沿、组织学术研讨、收集学术信息,进而策划、提出创新的学术选题,寻找合适、一流的学界专家进行约稿,并把约稿、沟通的过程作为提升选题质量、完善专家撰稿思路的过程。采编谈艺2009.0657学报的这种转型,要求从业的编辑应该,而且必须是某一领域的半个专家,是一个学术信息收集和研判的热心者。他们应该由文字处理为主,转向研判策划为主 ; 稿件来源由固定的作者群为主,转向通过各种媒介(报纸、杂志、网络、论坛等)寻找当下一流专家为主。由服务学校到服务社会。高校学报应该从学校的宣传窗口,转变为服务学界、服务社会的学术高地 ; 由服务于学校老师评职称,转为学、教、研、干的学术理论与实证破题的转换平台。高校

16、学报的编审应该由内部编辑为主转向社会专家为主 ; 以实名审稿为主转向匿名审稿为主 ; 编辑由编文为主转向组稿为主。专家匿名审稿,也是国际学术期刊的一个惯例,比如著名的科学杂志有一个专门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的 100 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学者们投寄的论文只有约四分之一能通过编委会审查,然后由外部专家进行匿名评议。3. 办刊经费自筹化联办单位资助。国外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资金来源,大多由所属专业协会收取会员费来承担,也有一些是由商业出版机构、研究基金资助出版的,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高校学报通过专业化转型,与相关领域的大企业、研究单位合作办刊,以学校自身的品牌效应、学界专业的权威效应和撰稿专家的名人效应,提升合作方的知名度,从而获取合作方相应的办刊经费的支持。发行抵冲成本。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学报应尽可能扩大订阅和赠送、交换的覆盖面,通过数量的增加和目标对象的相对固定,赢得广告商的青睐,从而逐步实现广告养杂志的目标。产业延伸创收。高校学报可以利用学校的品牌效应组建咨询公司,利用作者队伍的人才优势,开展学术研究的组织和实证难题的破解 ; 利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