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6177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相关论文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 【作者简介】关晓红,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 广州 ) 【内容提要】1904 年开始实行的考核州县事实,是清代考绩制度的重大变化。它是清廷 试图通过体制内变革,解决吏治腐败的积弊,并为推行新政考察和选拔能员干吏,巩固权 力基盘的措施。但督抚势力坐大,革故鼎新难以兼顾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分歧,而避重就 轻的结果,只能使改革徒具形式,背离变政的初衷,同样危及甚至瓦解清朝的统治。州县 考绩制的变革及实行,恰好显现了清廷进退两难的困境。 【摘 要 题】政治法律 【关 键 词】清末/州县考绩/制度变革/考核州县事实 【正 文】 清末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仿效外国政治制

2、度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新政 的主要内容之 1。不过,清朝官绅虽然可以从国外搬来各式各样的制度文本,并且仿照其 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制度,但改制后仍然只能利用旧官僚体系中既有的官员来推行和操作, 而清廷被迫变政的原因之 1,正是吏治腐败,完全由旧人来操控新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改造利用原有官吏,使之适应新体制的需要,成为清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其对策之 1,是将实行已久的考绩制度进行变通调整,使之成为择优汰劣、选拔新政人才 的重要形式,为新政宪政准备 1 批可靠与高效的官吏,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但官场腐败 积重难返,改革官制以适应变政需求,有可能导致官僚群体的涣散,同样危及甚至瓦解清 朝

3、的统治。州县考绩制的变革及其实行,恰好显现了清政府进退两难的困境。 清代官吏的考绩制度,主要是 3 年 1 届的大计与京察,前 者以外官为对象,后者以京官为对象,成为考核各级内外官吏的主要形式与奖罚依据,以 保证统治机器的有效运作,被清廷视为激扬大典。 (注:刘锦藻:清朝续 文献通考卷 91,选举 8,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总 8513-8514 页。 )有关清代外官 考绩考课制的论述,多依据大清会典 、 清朝续文献通考 、 清史稿等官方典籍,主 要涉及大计的历史沿革、内容和操作规程。 (注:郭松义等:清代典章制 度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 年;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 ,商务印书馆

4、2003 年。 )近年来 日本学者运用计量方法对康熙、乾隆时期的考绩制进行个案分析(注:大野晃嗣:清代 加级考中国官僚制度 1 侧面 , 史林第 84 卷第 6 号,京都大学史学研究会 2001 年;小野达哉:清初地方官考课制度变化考成大计中心 , 史林第 85 卷第 6 号,京都大学史学研究会,2002 年。 ) ,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然而,与考绩制在整个清代官僚制度中的作用及地位相比,学术界重视的程度以及研究 进展仍不尽人意。尤其是光宣之际州县考绩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迄今却鲜有论及(注:魏 光奇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1 文,对此略有述及,认为具有近代性质 的改革色彩,并对民国时期的县

5、行政制度也有影响(载清史研究 , 2003 年 3 期)。 ) 。清朝官方典籍于清季变政情形来不及整理,后人代为编辑,多少有些隔 膜,不能权衡轻重,判别正误,确考源流,难免取舍不同,或互相歧异,增加了认识的难 度。查阅中国第 1 历史档案馆的吏部、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军机处录副、宫中档朱 批奏折等相关文件,并与清人的文集、日记、报刊等文献资料比勘互证,可以探究这 1 时 期州县考绩制的变化、原因及其效果。 1 清入关前,沿袭明代的考满与考察两种方式对官员进行考 核。入关后,在继承明制基础上逐渐形成新制,但仍有反复。 (注:顺治 2 年至 4 年,确定外官考绩制为大计,以 4 格为标准注考,

6、并以 3 年 1 届为考核周期。康熙 元年,曾 1 度罢大计,止行考满,并定考满办法。康熙 4 年停止考满,复行大计(钦定大 清会典事例卷 78,光绪己亥刊本)。 )雍正元年复行内官京察,以京察与大计为京官外官 考核定制,每 3 年 1 次的考绩制度正式确立。 (注:近年来,艾永明对这 1 问题有所考异, 详见所著清朝文官制度 ,第 214217 页。 )乾隆 510 年,依据各省省分大 小、缺分多寡,对大计卓异人数进行定额定制。 (注: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卷 1242,第 9 页,乾隆 510 年 101 月辛亥。 )至此,大计作为清代外官考绩的制度臻于完备。 各省官员的大计,考核程序由下

7、而上逐级进行,即由州县至府而道,道移司,逐级考察 后出注考语而汇综于督抚。 (注:钦定大清会典卷 101,第 10,光绪己亥刊本。 )考核 以守、才、政、年(即操守、才学、政绩、年龄)4 格评等议叙,用 6 法参劾不法官员。 (注: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 101,第 9 至 104 页,光绪 2105 年刊本。乾隆 3104 年前为 8 法。6 法即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8 法加贪、 酷。 )考核评级分为卓异、供职两等,卓异有定额限制,仅占被考核的道以下官员的 105 分 之 1。因为被评为卓异者具有擢升迅速、可任要职等优势,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但 督抚对卓异的荐举须承

8、担相应的责任。 大计以 4 格 6 法为定制,而各个时期的侧重明显有别,反映出历代清帝执政期间社会发 展与社会矛盾的不同特点。康熙时,其考课也,以民生之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 守令之贪廉,为督抚之优劣,则廉者以劝,贪者以惩,有利必兴,有害必除,而民之不得 所者寡矣(注: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卷 2102,第 102103 页,康熙 6 年 6 月甲戌朔。 ) 。雍正时,则强调文官仓库之盈亏,办事之能否,武官骑射之优劣, 训练之勤惰(注: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 8,第 105 页,雍正元年 6 月乙亥。 ) 。 同治初年,由于战争的破坏,亟待恢复生产以稳定社会,故不仅以招集流亡、垦辟地亩为 大计考

9、核的主要依据,而且谕令凡州县官吏在开垦地亩、尽心民事方面业绩突出者, 即著该省督抚藩司,随时登之荐牍,以备擢用(注:大清穆宗毅皇帝实 录卷 4102,第 2104 页,同治元年 9 月癸丑。 ) 。清朝历代皇帝都反复强调州县官吏的重 要性,而考绩制度具有任人选能,奖勤罚懒,倡廉惩贪,澄清吏治,促进生产与稳定社会 等多重功能,作为确保官僚体系正常运转与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起着 10 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历代清帝均意识到察吏即以安民,大计可以保荐循良,汰除 庸劣(注: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卷 2 百 6,第 2106 页,咸丰 6 年 8 月庚戌。 ) , 并将官吏考绩制视为经世之要图,保邦之大计,高

10、度重视并 3 令 5 申,但 自咸丰朝开始,以军务未竣、甫经履任等等借口而请求展缓大计的奏章不 绝于途。这 1 方面与持续增长的内忧外患及战事不断相关,另 1 方面则与清中后期督抚频 繁更换的情形对应。 (注:清制凡督抚履任时间不足 1 年,大计可展缓。另见魏秀梅从量 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 4 期,1973 年。 )道、咸、同 3 朝以来,为筹集巨额赔款和越来越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饮鸩止渴,大 开捐纳,滥行保举,造成仕途拥挤,官员的正常晋级秩序被打乱。由于积重难返,1 些省 份 3 年 1 届的举人大挑也被迫暂停, (注: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1

11、898 年 1 月 7 日,山 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77 页。 )对仕途造成恶劣影响。光绪以后,进士分发知县本应 列班于即用,因宦途壅滞,只能积用等候空缺。 (注:何刚 德:客座偶谈卷 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有统计表明,109 世纪中后期,以捐 纳方式进入官僚队伍的人数激增,此类新进者竟占了各省官吏总数的近 50。 (注:张仲 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0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第 235 页。 )大量捐纳人员涌进官僚队伍,尤其是涌向 州县基层,滥竽充数,虚应故事,严重干扰了清政府的正常运作。各地督抚平日于属员

12、贤否,漫不经心。临时亦只奉行故事,甚至开奔竞之门(注:大清文宗显皇 帝实录卷 2 百 6,第 2106 页,咸丰 6 年 8 月庚戌。 ) 。即使像端方这样政声不俗的重臣, 其视为要函之中为数不少的信件,也是亲朋故旧请托安置私人。 (注:中国 第 1 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全宗,函字 31 卷,要函类。 )在官僚队伍鱼龙混杂,急需强 化考核监督的情况下,大计反而不能按期举行,使朝廷对外官的约束力大为减弱,吏治腐 败不仅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还直接威胁着皇权统治的稳固。 官吏人浮于事,敷衍因循,导致办事效率日益低下,与推行新政所要求的高效实用形成 尖锐矛盾,不少新政措施成为 1 纸空文,朝廷为此大

13、伤脑筋。鉴于 3 年 1 度的大计不能防 微杜渐,激浊扬清,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官吏素质与办事效率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无法保 证清廷强化监控的需要,如何增强统治效能的问题迫在眉睫。在不可能全由新人行新制的 情况下,改造利用旧人旧制便成为唯 1 可行的选择。通过缩短考核周期,变更考核方式和 标准,充实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等方式整顿官僚队伍,势在必行。正是在上述矛盾纠 葛和现实需求的背景下,清末州县考绩制的改革拉开了帷幕,成为新政不可缺少的重要内 容。 清廷整顿外官吏治的第 1 项措施,就是下令各省建立课吏馆,首先要求各地督抚破除情 面,对道府州县官分发到省之初,必须躬亲面试,对鄙俚轻浮者, 即行咨

14、回原籍。其尚堪造就者,均令入课吏馆讲习政治法律 1 切居官之要,随时酌予差委。 其次,对试用期内的道府州县官实行期满甄别,优者留补,劣者斥罢,平 等者再勒限学习,均各出具切实考语,不得仍前含混。即选授实缺之捐纳保举各员,亦应 1 律考试查看,分别办理(注: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 1958 年, 总 48634864 页。 ) 。不久,清廷又扩大了通过课吏馆培训官吏的范围,要求 即用知县签分到省,亦必入各省课吏馆学习,由该督抚按时考核,择其优者立予叙补,其 平常者仍留肄习,再行酌量补用。当局希望通过面试、试用期满甄别、学习居官之 要等方式,在官僚队伍循环流动的人口加强控制。3 令 5

15、 申之下,各地纷纷建立了课吏馆。 1 些对新事物接受较快的督抚,还定期奏报课吏馆的情况。 (注:陈夔龙:光绪 2108 年 8 月清淮遵设课吏馆折 , 庸盦尚书奏议卷 2,1911 年石印本。 )这使得原来几乎失控的 局面有所改观。 在此基础上,清廷将改革的重心转向对在职在任州县官的考核、甄别与奖惩。为了保障 考核能够切实进行,上谕强调相对固定官员的任期,杜绝个人请托造成的频繁调动,要求 各地督抚详加考查,随时激扬,除贪酷昏颓各员应即立予严参外,其安坐衙斋,公 事隔膜,及专务铺张,并不知民间疾苦者,均著分别撤任开缺,慎选贤员补署,不准徇私 滥委(注: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总 5112511

16、3 页。 ) 。由于捐纳保 举滥行,清后期州县官吏频繁调动,已经成为贻害地方、殃及民生的痼疾,以此作为 固本培元、整顿吏治的第 2 项措施,应当说抓住了关键。从上谕的语气来 看,清廷对整顿各地吏治的决心坚定。 2 官员的任用与任期,相辅相成。清中叶之后,州县官吏的擢升任用标准及其依据问题, 长期困扰当局。咸同军兴,各省督抚每每以保举之名推荐下属,所举荐者处理政务的实际 能力,多凭督抚的只言片语。光绪 2105 年的 1 道上谕,将清廷用人的苦衷与无奈和盘托出: 自来致治之道,首重得人,彰瘅兼施,人材始奋。近以时势多艰,朝廷求贤若渴, 于各督抚专折保举,无不立予召见,以备随时擢用。乃近来封疆大吏但多保举,绝少参劾 之奏。有举无惩,良莠杂出嗣后各该督抚于实心任事之员,当核实具保; 其有声名平常,或贪虐有据者,应从严甄别,以儆其余。倘意存姑息,徒博宽大之名,置 民瘼于不问,该督抚责有所归,公是公非,难逃洞鉴也。(注: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