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作文教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543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作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作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作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作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作文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作文教学浅谈作文教学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 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作文教学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 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作文教学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 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 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视野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其掌 握语言工具,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服务。一、增强兴趣,树立自信心现在不少小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由于写不好而失

2、去兴趣。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写作文的兴趣。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的内 容之后,往往由于老师的方法不当或其它原因,使他们认为作文就是搞创作,要和作家、 名家一样,写出好的作品来。尤其是小学生对作文素材、题材、体裁、主题、形象等理论 概念等时无法弄清,搞得一头雾水,很可能就把许多孩子写作文的兴趣扑灭了,甚至 长期惧怕作文,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而不是作家,不可要求过高。二、拓宽视野,积累素材往往学生在写作文时,感到头脑空空,没有什么可写,这主要是学生缺乏素材,老 师应拓宽学生的视野,采取多种方式积累素材。首先应给学生定时间,扩大阅读量,指导 其按时记笔记,分类摘抄词语、格言、景物描

3、写等,定期在班级进行评比检查,表扬抄写 好、多的同学。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名篇、 名著。其次是组织活动,参加名胜古迹、博物馆、图书馆等,拓宽学生视野;其次,结合 作文课内容,组织针对性活动。另外,看电视,上网等都可以增加知识面,虽然要耽误一 定的时间,但只要引导得法,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三、解放思想,自由表达在作文中我们也应该给其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大胆创新,一是让学生多作自主拟 提作文的练习,这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材、给其更多的自由;其次让生进行多向思维,即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选材、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只 有这样,才能使学生

4、对写作对象有充分感受,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胸有成竹,产生一 吐为快的写作欲望,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又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或叙述、或议论、 或描写,无拘无束地写,畅所欲言。四、评改阶段每次作文之后,应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评改。首先,由老师根据本次训练重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好、差两篇、例文,和学生共同进行讲评,即由老师朗读例文, 学生边听边想,作好记录,读后进行评议。对学生容易忽略的局部性的问题或代表性的问 题,也可读到该处时当即进行评议。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况,分段进行评议,评议过程中, 老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也可以提出 思考方向,鼓励学生

5、大胆发言,特别是对创建的思维,更应鼓励,万不可由老师一人说了 算,要善于保护每个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对学习较差和不善于发言的学生, 更应让他们畅所欲,通过讲评,让学生明确好作文的标准,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有榜样可学,讲评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使其将在评议中得到的启示、学 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中来,这也是他们自我完善、再次提高的机会。就这样, 把我们的学生引出课堂,引向校园,引向社会。(作者单位:山东郓城双桥乡中心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

6、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8、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