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51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摘要“由于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给教师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教学时常常把不住重点,瞄不准难点。 ”那么,如何把 握好新教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2、谈几点自己想法。关键词新教材 新旧教材比较 课堂教学一、解读教材,形成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教材在不断地变革着,但有些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所 以秉承“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看事物的方法,来认识新事物。剖析解读新教材也是如此, 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1.细析教材编写如面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最简单图形的规律”一课,先做到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 但这样的分析教材是比较粗浅的,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此基础上,还应把该 课放到它所在的单元、学期,甚至学段中,才能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逐步清晰地知道编 写的意图。原来“找最简单图形的规律”是“找规律”这单元中的起始课,教材的编写体

3、现了 从图形的规律变化逐渐演变为数的变化规律。找图形的规律的目的是利用图形的直观来认 识数,为数的规律建立直观的模型,使数与形有机结合。只有这样细析教材编写,才能使 我们对所教的内容高瞻远瞩,从而做到胸有成竹。2.比较新老教材新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我们所熟悉的,过去有,现在也有,将来可能还存在。对这些 经典的内容,可以通过新老教材的比较分析,促进自己去理解新理念,掌握新教材的特点。 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新老教材是并存的。通过比较省编的义务教材与人教版新教材, 突显了新教材的特点:注重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在操 作活动中认识角和直角,体现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

4、课时划分看,新教材把角 和直角的认识从原来的一节课分成两节课,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去思考,有一 个充分体验的学习过程。给教师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思考的空间,达到教学相长。3.借鉴各家教材除了对新老教材作纵向比较外,还可以横向借鉴新教材,在比较中深化对所用教材 的认识,可以直起到取百家之长,更加全面、辩证地处理各个知识点。例如 20 以内的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是有所不同的。以上是各个版本新教材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编排体系,通过比较,可 以了解各种版本的编排特点,然后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酌情而灵活地适当重组教材,使得 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

5、身心和谐的发展。4.查阅文献资料解读教材,常碰到疑惑不解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用前人的智慧指导自己的 思考。如对于什么是“角”,无论是省编义务教材,还是北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没有具体的 说明,只是通过直观图说明“这些都是角”;通过查阅词典得到:“几何学上称两条直线相交 于一点所形成的形状或所夹的空间。 ”与小学数学教材里对角的描述:“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 所组成的平面图形叫做角。 ”比较分析,我觉得教材中“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的说法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 “角”真正指哪里?不应是顶点,也不应 是边,而是两边之间所构成的部分。只有用这样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角,才

6、不至于使学生 钻进“边越长角越大”的死胡同,也就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二、分析起点,了解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展开,所以用好教材,必须要了解学 生的学习起点。所谓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 可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知识结构)和现实起点(认知基础)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习惯于 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因为教材的编排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的,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动 态的,开放的,对它的把握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智慧,要求教师的视角不要仅仅局限于所使 用的教材,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水平。如经过了解,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前的起 点如下: 由此可知,本节

7、课着重要解决:(1)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产生过程,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因为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已经对有余数除法接触过,但对其中的意思是不 求甚解。 (2)学会正确书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学生从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除法竖式 的一般写法,但容易受前面学习的负迁移,因此要结合余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 的书写格式。 (3)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 “我觉得第 2 题(72)有些 奇怪,因为 72 不能除啊,而且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吗, ”“老师三题 为什么有余数?”“怎样巧算有余数的除法?”知道学生对此内容具有的兴趣点,质疑点,探 究点,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等

8、,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突破口,提供 给教师合理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三、谋篇布局,预设思路如果说解读教材是用教材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用好教材的前提,那么有了前 两者,教师就应考虑如何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灵活地处理教材,设计整个教 学思路,这是用好教材重要的一步。在设计中要注重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加强对 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如人教版二册“找最简单图形的规律”这一课,看上去很简单,甚至不用教学生也 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那些要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清晰地认 识到规律是以

9、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并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推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找 规律的方法。 (3)在找规律、用规律、创造规律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序 排列,感受到数学的美,培养初步探索规律的兴趣。四、关注生成,用好学材用好教材,不仅要关注静态的资源,更要关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学材,让课堂中有 价值的生成成为有效的学材。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创造角时,学生用圆形 的纸折出一个角(如图) ,就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师:你创造的角在哪里?生;指着弧线与一条线段交叉处。师:这位同学认为他创造的角在这儿,你们同意吗?学生观察后开始举手了。生 1:我认为这不是角,因为角的边要直直的,而这个图形

10、的一条边是弯的。生 2: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它的顶点是不尖的,所以不是角。师:现在你明白了它为什么不是数学中的角吗?找一找,哪儿有?有一个学生用吸管创造角,只见他把吸管折来折去,折出许多角,才现出满意的神 情。师:(在学生展示评讲后)有谁认为我创造的角是与众不同的?生:(站起来,举起了手中的吸管。 )师:你真是不简单!你们看,他创造了几个角?师:你们互相欣赏一下同桌或旁边同学创造的角吧!在以上的课堂生成中,当一个学生未能正确指出折出的角时,教师抓住了学生认识 中的错误,延迟了评价,促进了学生用角的概念来思考问题,从反例中加深认识。创造角 时,充分利用学生当场生成的资源,让学生互相欣赏,满足了学

11、生的创造情感,使情感融 入学材融进课堂。五、反思过程,丰富教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教师教学的舞台,不管课前的预设如何精彩,实际的 课堂有时竟是那么地变幻,退到幕后的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不断地反思,才能 逐步提升教育的水平,才能使静态的教材富有生机和活力。本人在上完“找规律”一课后, 自我感觉还不错,但经过对整节课学生学习情况的剖析中,我找到新的启发。1.先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剖析中深化 运用中反思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

12、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找出规律,圈一圈或划一划,再补充完整有 37 个学生用画圈的方式正确圈出规律。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左往右圈的,也有用划 线的方法正确划出规律。从第一题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可以, 正确率达到 94%。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尤其是一个学生每道题都用不同的符 号标记,很有独创性。从第 3 个图形的填空看,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同, 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启示:教师在课堂信息反馈时不仅要关注普遍的结果,更要关注独特的

13、思维结果, 引起学生的思考,起到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性。2.涂上颜色,寻找规律第一层次:搭配 AB、ABC、ABCD 为一组的有 31 个,约占全班总数的 66%。第二层次:搭配 AAB、ABCC、AASS 等共 12 人,约占全班总数的 26%。第三层次:有 2 个孩子涂成了:绿蓝绿蓝蓝绿蓝蓝蓝绿。涂色创造显示了学生对规律的运用,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已具有初步的 创造力,部分学生显示了显示了极强的学习潜力,有意识的用有规律的变化来组织规律。启示:教学时应积极鼓励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张扬创造力强的学生,让学生相互 欣赏中学会学习。3.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图案既有规律又美

14、设计无规律的有 4 个;涂 AB、ABC、ABCD 两有 23 人;涂 AAB、ABB、AABBCC 等有 18 个;还有两个的是 A:红绿红绿绿红绿绿绿;B:绿黄绿 黄黄绿黄黄黄绿黄黄黄黄。此题涂单一色的学生减少了,反映了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启示: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创造,是我们教学设计练习时必须考虑的。由于小学数学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数学 教师,必须深入掌握教材。但也不能否认,由于教材本身固有的“统一性”、 “权威性”、 “地方 性”等特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 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执行与传

15、递,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创造出一种新的课堂境 界,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太平小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16、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