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352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 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 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的论文版权 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 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多数学生都很怕写作文,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一点,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材料。关键词作文指导 教材知识 生活体验 社会信息我们很多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无从下笔,绞尽脑汁,

2、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 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大量的词语,那么,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 挥洒自如,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一、引导学生吸收教材中的知识,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初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材料库。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 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 提醒学

3、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 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实践证明,多读多背的好处是多样化的,不仅丰富了知识,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也是事半功倍的。二、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挖掘独特的体验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 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 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 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 重要;

4、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 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 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吗?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三、引导学生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写出来的。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及时获得 社会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获得优先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 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因题创新,别出心裁。学生可

5、以从报刊、杂志、周围人们的生活中,去捕捉最新的信息。教师应鼓励学生 在校多看报刊、杂志,在家多听父母与亲友的谈话,走在路上多关注街头的广告标语。以往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但在作文的教学上,教师即 使有“十桶水”,也是“杯水车薪”,难解众多学生之渴,很难创新。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对 生活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取水”,而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被动的“盛水”的 器皿。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作文资料库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文才能更 胜一筹。(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官庄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

6、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7、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

8、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