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537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是小柯论文网通 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是篇 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 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 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五十音图在日语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是人所共知的,但它在日语教学中的功能 延续却绝不止于此。本文从日语语音的学习、日语单词的记忆、日语语法学习、日语的男 女用

2、词特点分析等方面论述了五十音图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日语学习者的再认 识。关键词五十音图 日语教学 作用日语学习一般是从五十音图开始的,这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五十音图是日语 最基础的部分。正因如此,且较容易掌握,它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以至 于在以后的日语教学和习得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本文试图从五十音图与日语语音的 学习、日语单词的记忆、日语的语法学习等的关系分析中,重新认识五十音图在日语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对广大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所助益。日语发音表的规定由来已久,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现代日语中的五十 音图和历史假名使用法中的所谓“歌”。五十音图,是指现

3、代日语中,用假名表示音节,把五十个标音假名排成五横行十纵 列(横行称为“段”,纵列称为“行”)的音节表,构成的发音图表。在现代假名使用法,其中在 行、行、行中有五处重复(音和音分别有两处重复,音有一处重复) ,实际上 共有四十五个音节。其形成期大约与“歌”的形成期相同,也是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 (公元 749-1192)中期,是受古印度语音学及汉语音韵学“反切”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现代日语中,有时依然作为序号标示使用的“歌”是日本平安时代(公元 749- 1192)中期根据佛教“涅磐经”中的四句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 意义,用 47 个假名以“七五调”(即 7+5

4、 个音拍的形式为一句)编成的短诗,曾作为假名字 母的识字歌及字母表使用,现在主要用来表示事物顺序。与“歌”的排列方式不同, 现代日语中的五十音图是把日语的假名按照语音的性质进行了分类,排成了 5“段”和 10 行。 这样,五十音图就不仅只是发音表格,而且在语法应用、发音辨析、词义区分、词性分析 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五十音图在日语发音教学中的运用以常规而言,语言的学习通常是从语音学习开始的,而日语的发音学习,通常是从 五十音图开始的。在日语语音学习过程中, “段”和“行”的校音功能非常巨大,如果能够充分 地发挥这种作用,对正确的日语语音学习帮助很大。其校音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段”

5、的形式进行校音,另一个是以“行”的方式进行校音。日语五十音图的“段”的基本特征是构成其发音音节的元音基本相同,以“段”音为 例,其元音因素均为/a/,区别只是在于每个起始音节的辅音不同,自第二个音节开始,每个 音节的起始音分别为/k/,/s/,/t/,/n/,/h/,/m/,/j/,/r/,/w/通过按照“段”来学习日语发音,可以正确地寻找、感觉元音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发音比较容易发生错误的音节,主要有以下几个音:“”、 “”、 “”、 “”、 “”、 “”、 “”等。本来正确发音应该是:“/ki/”、 “-/hi/”、 “-/ku/”、 “-/su/”、 “-/

6、tsu/”、 “-/hu/”、 “-/se/”。但是很多学生都发音成为如下的发音。“-/kei/”、 “-/hei/”、 “-/ku/(苦)”、 “/su/(苏) ”、 “/cu/(粗/刺) ”、 “- /hu/(呼) ”、 “-/si/(斯) ”。产生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行元音的掌握不好,或是单纯的去模仿教 师或是录音的发音而造成的。没有相应的参照标准就很难把握。但是如果按照“段”进行比 较,就很容易能够发现错误,会发现把“”读作/kei/时,比正确的发音多添加了一个元音 因素/e/,把单元音因素/i/发音成双元音因素/ei/。这样以来,就很容易地能够加以改正。同 样地,把“”发音成/

7、hei/,也是犯了同样地错误。 段音中的 、 、 、 等音节,在学习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和元音/u/的发音特点进行对照练习,也 能够及时地发现、改正出现的错误。可以说,日语发音通过五十音图的“段”来进行训练, 能够形成对日语元音因素的定位,明确日语元音的发音特点和发音方法。五十音图的校音功能还可以通过“行”得到体现。如上所述,通过五十音图的“段”能 够形成对日语元音因素的定位,那么,通过五十音图的“行”的练习,就可以来辨析、明确 各个音节中的辅音的发音特点。如通过行音的练习,就可以确定清辅音/k/的发音部 位和发音特点。同样地,通过行音也可以确定清辅音/s/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 音特点

8、。在所有的十行发音中,比较具有特点的是行音和行音等两行音的发 音。这三行音的发音,用罗马字来标音的话,可表示如下:行:/ta/,/ci/,/cu/,/te/,/to/行:/ha/,/hi/,/hu/,/he/,/ho/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行音中, 和的发音应该明显地有 别于同在行音的其他的三个音,这样我们在学习时就会引起高度地重视,避免把这 两个音发音成/ti/和/tu/。其次,在行音中,通过罗马字的标音,虽然看不出各个音节 之间有什么不同点,但是,在实际发音过程中,有许多人会将/hi/和/hu/两个 音错误地发音成类似于汉语的黑和胡的发音。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的人是因为受到 方言的

9、影响,有的人是因为没有正确地掌握清辅音/h/的发音方式,将其发音成汉语的 /hei(黑)/、/fu(福)/或是/hu(呼)/造成的。如果能将这两个发音参照日语中的拗音/ /、/、/等 3 个音进行训练,不难找到正确的发音方式。二、五十音图在日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众所周知,五十音图是日语学习的开始和基础。也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它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从古代日语的“歌”到现代日语的五十音图,至今仍然被用来 表示事物的顺序、事物的开始等意义。下面,对五十音图在日语语法学习中的实际运用进 行分析。首先,在日语的词性分类中,词尾的音节可以作为几种词类的标志。在现代日语中, 所有的形容词都是以结尾的,这

10、是日语形容词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的日本学者还把 现代日语学校语法教学中的“形容动词”归类为“形容詞”,相应的把学校语法中的“形容词” 称之为“形容詞”。作为日语中的另一重要词类动词,其词尾的音节都在段上,因 此这也构成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日语的词类划分,还是根据单词在句子中的作 用、意义等因素来进行的,但是,上述特征在辨析大部分动词和形容词时仍然不失为一种 有效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在日语词类划分中,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词类连体词, 其特别之处在于构成日语连体词的单词大多来源于其他词类或事由其他词类的活用形式转 化而成,其中来源于动词的连体词常见的有 、 、 、 、 、 等等。尽管从词性角

11、度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动词了,但是在使用 时其表达的涵义中,仍然存在其原始意义的影响。比如, 、 、 等三个词,在作为连体词使用时,其意义分别为“某(人、事、时) ”、 “所有的”、 “所谓的”, 而作为动词使用的 、 的含义是“有、存在”、 “说、讲”。对照比较上面的意义, 就可以看出一个连体词和作为其词源的动词之间在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

12、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

13、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

14、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