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92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基于gitest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基于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是小柯论文 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的多项选择题项目 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 业目的,基于的多项选择题项目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 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 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本文作者采用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主研发的项目分析软件 GITEST,对大学 英语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定数量期末试卷中的多项选择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其信度、效度、 难度及区分度等,得出定量分析

2、数据,对同类考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多项选择题 GITEST 信度 效度一、引言本文所采用的期末试卷属于成就考试的一种。用于分析的试卷来自于 2008 年 1 月的 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参加本次考试的学生有 1021 人,笔者在自己所教 班中(共 132 人)通过系统随机抽样选出 40 名学生的试卷作为本项目分析的对象。试题包 括写作(二选一) 、听力理解(30 题) 、阅读理解(20 题)和词汇(10 题)四个部分。笔 者将采用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主研发的试题分析软件 GITEST 对本份试卷中多项选择题 做项目分析(其中听力 20 题,阅读理解 15 题) ,包

3、括平均分、难度、区分度、信度等各项 数据和效度分析,并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对同类考试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二、项目分析1.名词解释(1)信度:测试的信度,指它的结果分数对受试者的表现而言的可靠程度具体 说来,就是代表分数与试题,及试题与受试者(test population)的关系。 (李筱菊,2001)(2)效度:亦称有效性,指测试所考的,是否就是所要考的。效度总体上来说可分 为四大类,包括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使用效度和超考试效度。其中,内在效度是指测试 本身的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前者是指测试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后 者指考试的原则理论的效度。外在效度指利用测试之外的标

4、准,包括同期效度和预测效度。 同期效度要求两次考试在同一时段进行,或时间相近,为的是让受试者不发生什么变化。 预测效度则刚好相反,为的是让受试者在目标能力上有所发展或发生变化。使用效度指使 用者反应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和反应效度。表面效度指受试者是否觉得它是一份有效的试卷。反应效度指受试者是否按试题设计的要求去做题。超考试效度指超出考试的目的,说 明受试者的目标能力状况的为实效效度,对教学是不是有良好的作用的为反拨效应。 (李筱 菊,2001)(3)GITEST:为项目分析软件,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主研发,用于试卷分析。2.数据分析本次分析的多项选择题题数有 35 道,按照每题 1 分来算,总分

5、为 35 分。表 1:通过数据输入,并运用 GITEST 软件分析,可以得出(表 1):被分析的试题平均 分为 25.20 分,总区分度较好,Rbis=0.52。SD=3.01,偏态值 Skew=0.04,峰值 Kurt=-0.10, 全距为 13,总体呈正态分布(Skew0) ,分数分布正常。试题 R11=0.40,a 值为 0.26,标 准测量误差为+- 2.34,表明所分析试题的信度不够好,理想的 R11 值为 0.9,a 值为 0.8。 另外,所分析项目难度(pd)为 10.66,P 值为 0.72,表明试题趋向容易。表 2:从表 2 可以看出,在 35 道题当中,非常难的题目占 5%

6、,较难的题目占 15%,中等 难度的题目占 60%,15%的属于较容易的题目,非常容易的题目占 5%。此外,有 8 道题目 没达到考试要求,属于不适宜试题,需要进一步修改。3.效度分析根据效度的定义,可以看出,本次考试是基于大学英语考试大纲并围绕教材内容出 题,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在效度。由于考试本身的性质,无法将考试对同一类受试者分两次 进行,故不具有外在效度。本次考试完全按照学校规定时间进行,并以正规的书面试卷呈 现给受试者,因此,具有表面效度,试卷各部分题目要求表达清晰,没发现受试者有误答 和错答现象,所以也具有较好的反应效度。本套试卷没有涉及到口语测试,实效效度较差。 但本次考试为公共英语

7、考试,有着无可否认的反拨效应(李筱菊,2001) 。4.对不适宜试题的分析鉴于篇幅,笔者从 8 道不适宜试题中选出两道有代表性的题来做具体分析。20.(A) History of Western dress.(B) Functions of Western fashion.(C) Western fashion and its future trend.(D) Types of Western fashion.表 3:本题是听力理解题,考的是对短文听力篇章的理解。本题难度系数 P=1.00,属于非 常容易题,无人答错。本题要求学生选出最符合短文主题的一项。A, B, D 选项同正确选项 C 的

8、主题相差甚大,因此都可以排除,没有起到干扰项的作用。建议将 C 选项后半部分的 its future trend 加在其他三个选项中,让各选项结构一致,从而起到干扰项的作用。40.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A)the best way of avoiding sharks is to put on heavy clothes(B)the Great White sharks are the most dangerous(C)taking sea fish as their rich diet, sharks no longer wan

9、t to kill people(D)most of the sharks brain is used for looking for food in water表 4:本题为阅读理解题,难度系数 P 值为 0.57,属中等难度题。本题考的是逻辑推理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选 A 选项和 C 选项的人数极少,分别只有 2 人和 1 人,说明 A 和 C 两项基本上没有起到干扰项的作用。从试题上来看,A 选项和 C 选项明显跟正常的逻辑 相悖,就算没有看阅读文章,也可以排除掉。笔者建议,对于阅读理解题,最好不要出现 用正常逻辑思维就可以排除掉的无用的选项。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1.该项目分析的不足之

10、处(1)被用于本次分析的试卷份数较少,且都来自同一个学校和年级,因此具有一定 的局限性。 (2)本次分析仅对多项选择题做了项目分析,因此,不一定能反应出整套试卷 的情况。2.未来研究的建议建议在此类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更先进更完善的分析手段,如利用 Rasch 模型 对主观题等进行信度和效度的相关分析,进一步完善整个语言测试的制度。四、小结通过分析表明,本套期末试卷呈正态分布,分数分布正常,但整体难度较小,信度、 效度和区分度不高。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为考试出题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 的信度和效度测试,出题过程过于简单化,并不是通过几套模拟试题的机械组合就能达到 测试的最终目的。参考

11、文献: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

12、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

13、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

14、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