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55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反映各自不同文化的两种符号系统,是代表各自文化主客观世 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英汉语言差异现象复杂纷纭。本文从文化习俗、色彩差异、典 故使用三个方面分析比较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关

2、键词汉英语言 文化习俗 色彩差异 典故使用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各 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汉英语言中,颜色词不仅具有特定 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人类文化共性。而典故是一种最富 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大部分的英语典故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 圣经以及各种文学名著,其表达方式自然是其它语言所不具备的。同样,汉民族独特 的文化决定了大量富有民族色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为汉语典故的产生提供 了无尽的源泉。在语言学习中,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二

3、、文化习俗生活习俗文化是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中英两国人民分 居于地球东西方,生活习俗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它贯穿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各个 方面。1.打招呼和告别中国人路上相遇开口第一句常是:“你去哪儿?”或是“你吃了吗?”但很多情况下,问话 方并非真的想知道这些。对此,我们只把他们看作是见面时的问候语。但这在英国人面前常 会让对方不知所措。即使是请客吃饭,也不要问他 Have you had your meal?至于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问候,最好还是留给自己的同胞。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 , 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

4、“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 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 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宾或不大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门口。客人对 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 “慢走”之类的客套话,英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说 法。如果把这些告别语翻译成英语,说 Stay here,听起来会十分别扭。 “慢慢”这个词也很难 译成英语。如果说 Go slowly, walk slowly,很不自然,也不能传达汉语的语义。2.各种称呼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 “三姐”、 “四婶”、 “周大伯”之类 的话。这些称

5、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一般直呼其名。其中,例外的主要有:称父 母为 Dad, Mum 等,称祖父母为 Grandpa , Grandma 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 Aunt Marv 或 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戚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戚关系的词语。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 “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 Bureau Director Smith (史密斯局长), 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 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

6、法庭审判的人可称 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 Governor 和 Mayor,但 往往只称 Governor 或 Mayor,省去其名。三、色彩差异颜色词是指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颜色的词。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所产生 的联想和文化附加意义也各不相同,其修辞色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英民族在色谱中 对主要颜色的划分大致相同或相近,但其表示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却各有异同。下 面,就通过对颜色词的比喻联想意义对汉英两种语言加以比较。1.红色(red)红色是火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在中国 人的心目中,火像征着热情奔放、喜庆、成功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故而,

7、在汉语中带 “红”字样的词语多为褒义。血是红色的,因此它又代表了革命、赤色。这样在汉语中便有 了“红小鬼、红军、红色政权”等词语。在中国,戏曲里红色表示忠诚、侠义。人们把忠心 耿耿的关公描写成红脸,而英语则无此种联想意义,但却暗示淫荡。如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是指妓女集中地段。同时,它也像征着血腥、革命、亏损、生气、赤字、 恐怖和危险。如 red battle(血战)、red hands(血腥的手)、go into red(亏损), see red(发怒)。红 色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红色被用作交通信号灯的停止色,消防车、 警车和救护车的警示灯和体育

8、比赛中的红牌。2.黑色(black)“黑”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与“不好”、 “坏的”、 “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 blacklist (黑名单),black market (黑市),black-hearted (黑心的)等。此外,黑色在中国古代有像征刚毅、铁面无私等,是褒义,如“黑脸包公”。有趣的 是,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 也有褒义的含义,即“企业经营盈利”,如 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公司一直盈 利。)而它的反义词则是 in the

9、red (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的墨水颜色。 In the red 己被汉语借用,即“赤字”。四、典故使用英汉典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巨大差异是任何其它语言现象所不能比的。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不仅使英汉典故几乎没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而且其中一种语言的典故不能 引起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相同的联想,也就是说,它们一般不为另一种文化的读者知晓。以 下举例说明:英语典故: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ed ideas (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 and the 15 recognized

10、state languages), 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译文:如果我们试图实行这些轻率而愚蠢的主张,用印度话和其他 15 种官方承认的 各邦语言取代英语的话,那么,印度就会因语言的纷杂而乱作一团。分析:据圣经记载,诺亚的后代拟造通天塔,耶和华怒其狂妄,使建塔者因操 不同语言,形成交流障碍,塔终未建成。后来, “Tower of Babel”就变成“语言的交流障碍”。以上的例子中的典故是较为熟知的神话典故,在近代英语中已作为一般形象化词语 使用。为使非英语语言读者知晓其义,翻译时可放弃原文的神话典故,而以一般化语言表 达出神话典故的含义。汉语典故

1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ancient master mind.分析:诸葛亮这个名字,中国人家喻户晓。但大多数外国人并不了解他,所以英语 翻译中加一个同位语“the ancient master mind”进行解释。又如, “难道这也是痴丫头,也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 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为可厌。 ”译文:“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who comes to bury flowers l

12、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注: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分析:英语译文不但进行了解释,而且在后面加了注释,这样才能使西方读者对“东 施效颦”这一成语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13、如不进行这些技术处理,则译犹未译。五、结语 作为历史非常悠久的两种语言,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在以后的 语言学习当中,我们要不断深入对它们差异的认识,以便剔除那些为交际设置障碍的因素, 也不要忽视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做到求同存异,最终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参考文献: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1.2胡文仲.语言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3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14、.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

15、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16、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