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317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 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也论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篇质量 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也论 新形式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 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 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一、大学生诚信现状透视1、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 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十

2、多年正规教育,由国家挑选出来的优 秀青年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理当具有较高的品德和素质,在德 智体美等诸方面高于其他一般群体。事实上,在大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中。绝大部分人 是优秀的,可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并不令人乐观。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信用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在 享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无可否认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 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在利和义面前。他们往往只考虑到“义”, 诚信意识淡泊。如有些学生家里已给了其学费,却往往以种种理由拖延不缴,有的培养费 用申请缓缴的方式。却到期不缴,用学费

3、进行消费,失去了当初申请缓缴的承诺。国家对 部分确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助学贷款,学校也积极采取相应的奖、贷、助、缓、补、免等措 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可就是这项有益于大学生本身的事,也因为他们当中一些人 的失信而失去银行的信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个人资信制度”,对贷款后如何还贷 并不关心。甚至认为助学贷款不贷白不贷。其次。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令人忧心。从高校每年组织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来 看,诚信行为缺失在大学教育的三个阶段都有所表现:从高招中的考试作弊到在校期间的 日常行为的缺失,再到毕业中的假文凭、随便毁约,都存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其典 型的表现有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履历注水、学

4、费拖欠、学术剽窃、情感失真、网络欺骗 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正遭遇一场诚信危机。2、当前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形成原因(1)社会大环境直接引诱和影响了大学生的不诚信。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 默化的,从大学生成长的大背景来看。整个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忽视,客观上对一些不 诚信行为起了纵容作用。加之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也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 虚假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经营者之间的拖欠赖账。经营者与国家 之间的偷税漏税等。致使职业道德缺乏和行业风气败坏,从而使得身心趋向成熟的大学生 很难

5、抵制来自多方面的诱惑和误导。(2)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 响深远。一方面。学生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缺陷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尤其是对独生 子女教育,家长的自身素质及道德水平更是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 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对子女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及时制止,甚至在某些方面还 起了教唆作用。现实中。往往由于家庭的影响,社会现实与学校教育不完全协调一致,致 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甚至抵消了学校开展的一些正面教育。 如考试作弊

6、。有的家长会说。你如果也作弊不是也可以得高分吗?甚至有些家长对子女的不 规范行为不教育不制止。反而说孩子有能耐等等。(3)教育中一贯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道德教育各高校一直在搞。但实效性 却是个问题,不少学校教育重灌输而轻实践。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忽视学 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呢? 再者各高校还往往存在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衡量一名学生仍然是以学习成绩 论高低,评优评奖同样也是以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这些也是造成大学生出现信用意 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二、加强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7、。大学生诚信教育应结合校园文明 建设。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一方面,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如精心规划设置 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 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诚 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 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励 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别是要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 种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提高思

8、想认识。第二,利用两课渠道,增加诚信教育新内容。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较 强的诚信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能够以德立 身的基本要求。通过两课渠道,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法治 社会的道德底线。懂得要靠诚信生存与发展,而不是小聪明,小贿赂。小欺骗。人之为人, 重在信仰和责任。当一个人背叛信仰。背叛承诺,背叛诚信后,那么他就会在一个团体中 无立身之处,进而被社会所抛弃。第三,建立科学的师生整体评价体系,增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需 要,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不仅看他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特长。而且非常 重视学生的道

9、德标准和道德评价。古人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 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诚信评价,在人和制度之间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 得它能够约束高校师生的各种行为。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广大师生的信用 指数进行评估,以其作为教师科研奖惩。技术职务评定和学生评优、评先,进行信用贷款 等商业行为的主要依据。第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信惩罚制度,把教育与处罚结合起来,让诚信成为就业过 程中评价要素之一。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统一起来。如:对未缴清学费又无 特别理由的学生,一律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取消学生本年度的评优资格。延缓毕业生鉴定 和推荐就业等。加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10、特别是对已申请和即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 生的诚信教育,其目的既要让经办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降低放贷风险,同时也让经济上暂 时困难的学生建立借贷完成学业,还贷收获信用的良好意识。构建大学生的信用档案。就 是记载每名大学生的借贷信息。信用档案。并直接与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工作联系在一 起。并对其以后个人信贷产生影响。一旦信用档案记录在案。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得到 制约,如若购买大件商品,就不能享受分期付款的优惠;谋职就业,用人单位一查记录。 便有可能不被录用;申请银行贷款,也势必遇到障碍等。因此,确实有必要建立这么一个 信用档案,靠这把温柔得几乎看不见的“撒手锏”,使得任何人都不敢胆大妄为,而必

11、须循 规蹈矩。以信用档案为载体,营造人人讲信用、守诚信的社会氛围,是为诚信社会奠基的 有效之举。信用档案的建立,让大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信用 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把诚信意识内化为诚信信念。再外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 生的前途与命运,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诚信教育,思考高校诚信教育的若干问题,积 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 希望。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

12、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

13、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

14、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