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0城市化[1]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50272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20城市化[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二章%20城市化[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二章%20城市化[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二章%20城市化[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二章%20城市化[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20城市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20城市化[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城市化第二章 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与测度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与测度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节 城市化模式(自学)第四节 城市化模式(自学)第五节 城市化战略(自学)第五节 城市化战略(自学)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与测度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与测度 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涵义 (一)城市化概念辨析(一)城市化概念辨析 (二)城市化的内涵(二)城市化的内涵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表一有关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差异表一有关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差异资料来源:根据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第1

2、415页有关内容整理。资料来源:根据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第1415页有关内容整理。学科学科研究出发点研究出发点对城市化的定义对城市化的定义经济学经济学人口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经 济增长方式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 集中趋势人口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经 济增长方式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 集中趋势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 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 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地理学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经济活动的空 间集聚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经济活动的空 间集聚城市化是人口由从事农业活动转向 非农业活动,从而趋向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由

3、从事农业活动转向 非农业活动,从而趋向集中的过程社会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网络的变化;社会组织结 构的变化人际关系网络的变化;社会组织结 构的变化城市化是社群网的广度不断扩大、 密度日益减低、人际关系逐渐趋向 专门化与单一化的过程城市化是社群网的广度不断扩大、 密度日益减低、人际关系逐渐趋向 专门化与单一化的过程人口学人口学人口增长;人口构成的变化;人口 迁移人口增长;人口构成的变化;人口 迁移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人口向 城市的迁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 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人口向 城市的迁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 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人类学人类学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文

4、明的进 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文明的进 化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由农村生活 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由农村生活 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 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 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蔡孝箴:社会 主义城市经济学)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 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 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蔡孝箴:社会 主义城市经济学)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

5、、生活 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 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 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谢文 惠、邓卫:城市经济学)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 城

6、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 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 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谢文 惠、邓卫:城市经济学)(二)城市化的内涵(二)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3、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4、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

7、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5、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一)单一指标法(一)单一指标法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二)综合指标法(二)综合指标法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定义:城市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定义:城市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Y城市化水平R农村人口U城市人口N区域总人口计算公式:Y城市化水平R农村人口U城市人口N区域总人口UUYURN=+1城市人口

8、比重指标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优点:优点:简单明了,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 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简单明了,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 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缺陷:缺陷: 第一,由于各国设市的人口数量标准差距悬殊,低则200 人,多则60000人,相差300倍,缺乏可比性。这使得一 些地理位置相邻、人口规模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 国家,出现了城市化程度的不合理反差。第一,由于各国设市的人口数量标准差距悬殊,低则200 人,多则60000人,相差300倍,缺乏可比性。这使得一 些地理位置相邻、人口规模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 国家,出现了城市化程度的不合理反差。 第二,由于行政区域的变

9、更,和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也会导致城市人口的突变,造成城市化水平忽高忽低, 缺乏连续性。第二,由于行政区域的变更,和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也会导致城市人口的突变,造成城市化水平忽高忽低, 缺乏连续性。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定义: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其城市化水平。定义: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其城市化水平。 计算公式:Y城市化水平V非农业人口 N区域总人口W农业人口计算公式:Y城市化水平V非农业人口 N区域总人口W农业人口 特点: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 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 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和

10、深度,比之城市人口比重指 标,更具科学性。特点: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 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 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比之城市人口比重指 标,更具科学性。VVYVWN=+我国统计中的各类人口指标我国统计中的各类人口指标 农业人口:指从事农业生产及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人口;农业人口:指从事农业生产及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人口; 非农业人口:指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及其家 庭成员。非农业人口:指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及其家 庭成员。 农村人口:又称乡村人口,是指常住在农村的人口 (包括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农村人口:又称乡村人口,是

11、指常住在农村的人口 (包括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 城市人口:指常住在城市(包括郊区)的人口。城市人口:指常住在城市(包括郊区)的人口。 市镇人口:除了包括城市人口外,还包含了集镇人 口。市镇人口:除了包括城市人口外,还包含了集镇人 口。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定义:以某一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 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当地的城市化水平。定义:以某一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 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当地的城市化水平。 优点:该指标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观上 的分别,对于成长迅速的城镇密集地区,具有 直观性和说服力。优点:该指标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观上 的分别,对于成长

12、迅速的城镇密集地区,具有 直观性和说服力。 缺点:它忽略了人口密度的稠与稀所造成的城 市用地的紧与松,以及在统计上存在相当大的 难度,故应用不广。缺点:它忽略了人口密度的稠与稀所造成的城 市用地的紧与松,以及在统计上存在相当大的 难度,故应用不广。(二)综合指标法(二)综合指标法基本思路:基本思路: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替代单一人口指标,从而在客观上更为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替代单一人口指标,从而在客观上更为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法举例综合指标法举例 城市成长力系数(日本)城市成长力系数(日本)10项指标分别是:10项指标分别是:(1)地区总人口;(2)地方财政年度支

13、出额; (3)制造业从业人数;(4)商业从业人数;(1)地区总人口;(2)地方财政年度支出额; (3)制造业从业人数;(4)商业从业人数;(5)工业生产总值;(6)批发业总额;(5)工业生产总值;(6)批发业总额;(7)零售业总额;(8)住宅建筑总面积;(7)零售业总额;(8)住宅建筑总面积;(9)储蓄额;(10)电话普及率。(9)储蓄额;(10)电话普及率。 计算方法:两个不同时期上述10项指标的增减 额,除以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再将所得标 准值算术平均,所得结果即为该城市的成长力系 数。计算方法:两个不同时期上述10项指标的增减 额,除以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再将所得标 准值算术平均

14、,所得结果即为该城市的成长力系 数。(二)综合指标法(二)综合指标法优点:优点:可从中找到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能从质量上评价城市化状态,以更全面地考察城市化的质量和进程。可从中找到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能从质量上评价城市化状态,以更全面地考察城市化的质量和进程。缺点:缺点:比较繁琐,通用性差,不便于展开对比研究。比较繁琐,通用性差,不便于展开对比研究。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三、城市化的保障机制三、城市化的保障机制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 (Petty-Clark T

15、heorem)(Petty-Clark Theorem)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步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应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步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应增加。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6、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就 业 增 加 人 口 增多就 业 增 加 人 口 增多新工业 建立新工业 建立建设更好的 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 基础设施消费品工业 与服务业发展消费品工业 与服务业发展税收增多税收增多城市 扩大城市 扩大对外贸易 扩大对外贸易 扩大地方财富 增加地方财富 增加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首先,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首先,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 其次,工业的生产组织具有大规模生产、专业化 分工、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