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26030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纵览之黄疸【考纲要求】黄疸的正常胆红素代谢、黄疸分类、黄疸鉴别诊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肝功能、免疫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等。【考点纵览】胆红素与黄疸的关系。掌握胆红素来源、运输、摄取、结合和排泄。按病因分类,黄疸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掌握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 7 个特征。掌握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 6 个特点。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 6 个特点。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结合上述内容黄疸的鉴别诊断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概念黄疸为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高胆红素血症

2、, )使巩膜、皮肤、粘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 1.717.1mol/L,如总胆红素为 34mol/L,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 一、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衰老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为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占80%85%,10%15%胆红素来自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即无效造血) ,另1%5%来自肝的游离血红素及含血红素的蛋白质。(2)胆红素的运输:上述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于血循环中附着于血清蛋白上,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运载到肝。(3)胆红素的摄取:在肝

3、窦内,胆红素被肝细胞微突所摄取,并将清蛋白与胆红素分离,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胞浆载体蛋白 Y 和 Z 所携带,并转运到光面内质网内的微粒体部分。(4)胆红素的结合:游离胆红素在微粒体内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5)胆红素的排泄:可能经高尔基器运输到毛细胆管微突、细胆管、胆管而排入肠道。结合胆红素进入肠腔后,由肠道细菌脱氢的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转变为胆红素,或未经转变再随胆汁排入肠内,又有部分从肠道重吸收,形成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部分从肠道重吸收的胆红素进入体循环,经肾排出,称为尿

4、胆原。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二、黄疸分类1溶血性黄疸(1)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皮肤无瘙痒;有脾大;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

5、油色, 24 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2肝细胞性黄疸(1)病因和发生机制:各种肝病肝细胞广泛损害而引起黄疸。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尿内有胆红素,尿胆原的排泄量视肝细胞损害和肝内淤胆的程度而定。(2)肝细胞性黄疸的特征: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有瘙痒;血中非结合和结合胆红素均增高;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但在疾病高峰时,因肝内淤胆至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同样,粪中尿胆原含量可

6、正常、减少或缺如;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血中肝炎病毒标记物常阳性;肝活组织检查对弥漫性肝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胆汁淤积性黄疸(1)病因和发病机制肝外阻塞性胆汁淤积:引起胆总管阻塞的有胆石症、胆道蛔虫、胆管炎、胰头癌等。阻塞上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管因胆汁淤积而破裂,胆汁直接或由淋巴液反流入体循环,结果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包括肝内泥沙样结石、原发性肝癌侵犯肝内胆管或形成癌栓等;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肝内胆汁淤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黄疸、原发性胆汁硬化等(2)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特征:肤色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皮肤瘙痒显著,常发生于黄疸出现前;血中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尿胆红素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便显浅灰色或陶土色;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脂蛋白-X 阳性。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发生障碍,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 真题完全性阻塞性黄疸时,正确的是 A尿胆原(-) ,尿胆红素(-) B尿胆原() ,尿胆红素(-) C尿胆原(-) ,尿胆红素() D尿胆原() ,尿胆红素() E粪胆素() 答案:C解析:阻塞性黄疸时血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试验(+) ,尿胆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