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25299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综合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药综合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药综合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药综合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药综合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综合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综合知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表里关系、邪气过盛表证传里;人体抵抗力提高可由里出表。 寒热关系:寒症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热证转化为寒症是正不胜邪。 虚证:临床表现虚弱、不足。虚是由正气不足,实是由邪气过盛。 虚证转化为实证较少,实证转化为虚证较多。 阴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证。里、寒、虚属阴证。 心病: 心气虚 心阳虚 心血虚 心阴虚 心血瘀阻 心火亢盛 肺病: 肺气虚 肺阴虚 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痰浊阻肺 脾气虚 1.脾不健运: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为辩证要点。 脾虚下限:气虚和内脏下垂 3.脾不统血:一般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血为辩证要点。 2.脾阳虚:伴有寒相为辩证要点

2、 肝病辩证 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闷胀疼痛 肝火上炎 一般以肝脉所过头目耳肋部实火炽盛 肝阳上亢 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作为辩证要点。 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结合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结合突然出现的肝风内动症状作为辩证要点。 肾病辩证 阳虚、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 阳虚:全身功能低下伴寒症 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咽发干,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 肾精不足:一般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功能减退表现为主 肾气不固:一般以肾虚不能固摄 肾不纳气: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加重为辩证要点。 腑病辨证: 胃寒证:一般以胃脘疼痛寒相同见为辩证要点,脉沉迟或

3、沉弦胃热:一般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相共见为辩证要点。 食滞胃脘: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 胃阴虚: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脉细数,一般以胃病常见症状伴阴虚 大肠湿热: 腹痛下利,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玄滑而数,一般 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辩证要点。 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除,头晕、口臭,脉涩或细,舌红少津或可见黄燥苔, 一般以大便干燥难于排除为辩证要点。 膀胱湿热:临床表现常见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舌苔黄 腻,脉数。一般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 心肺两虚:心悸咳喘气虚证 心脾两虚:常见心悸证仲,失

4、眠多梦,健忘,食纳减少,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 质淡嫩,脉细数。 心肾不交: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 便短赤,一般以失眠,怑见心火亢,肾水虚症状为辩证要点。 肺脾两虚证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为辩证要点。 肝火犯肺:胸肋窜痛,咳嗽阵作,甚则咳吐鲜血,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舌苔 薄,舌质红,脉玄数。一般以胸肋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为辩证要点。 肺肾阴虚: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看,与阴虚同见。 肝脾不调:胸肋胀满腹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 肝胃不和:脘肋胀痛,吞酸嘈杂为辩证要点。 脾肾阳虚: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

5、,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症并见为辨证要点。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肋痛耳鸣遗精,阴虚内热同见为辩证要点。 感冒感冒 风寒感冒:葱豉汤、感冒清热、正柴胡饮、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 时疫感冒: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 体虚感冒:参苏丸、玉屏风颗粒 风寒犯肺:杏苏散、通宣理肺丸、半夏露、杏仁止咳糖浆。 风热犯肺:桑菊饮、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 燥邪伤肺:二母宁嗽丸、川贝枇杷露、牛黄蛇胆川贝液 痰热壅肺:清金化痰汤、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橘红丸、强力枇杷露、百合固金 汤、养阴清肺丸。 喘证:喘证: 风寒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通宣理肺片)风寒

6、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通宣理肺片)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清气化痰丸、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丸痰热郁肺:桑白皮汤、清气化痰丸、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丸 肾虚作喘:固本咳喘片与金匮肾气丸合用肾虚作喘:固本咳喘片与金匮肾气丸合用 不寐:不寐: 心火炽盛:朱砂安神丸心火炽盛: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解郁安神颗粒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解郁安神颗粒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与朱砂安神丸或安神健脑液合用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与朱砂安神丸或安神健脑液合用 心脾两虚:柏子养心丸或养血安神丸心脾两虚:柏子养心丸或养血安神丸 胃痛:胃痛: 胃寒:良附丸、温胃舒胶囊、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小建中颗粒胃寒:良附丸、温

7、胃舒胶囊、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小建中颗粒食滞胃痛: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食滞胃痛: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 肝气犯胃: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平胃丸、沉香舒气丸、胃苏颗粒肝气犯胃: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平胃丸、沉香舒气丸、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化肝煎,加味左金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胃逆康胶囊肝胃郁热:化肝煎,加味左金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胃逆康胶囊 脾胃虚寒:黄芪健中汤、香砂六君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脾胃虚寒:黄芪健中汤、香砂六君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呕吐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胶囊 饮食停滞:保和丸

8、、加味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沉香化滞丸、槟榔四消丸 肝气犯胃: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保济口服液、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泄泻:泄泻: 1.伤食泄泻:保和丸、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2.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补脾益肠丸、或人参健脾丸 3.肾阳虚弱:四神丸、固本益肠丸、固肠止泻丸、涩肠止泻散 便秘:便秘: 热结胃肠:麻子仁丸、一清胶囊、新清宁胶囊 肝脾气郁:六磨汤、疏肝健脾丸、通便灵胶囊 津亏血燥:麻仁润肠丸、麻仁丸、麻仁润脾丸、通乐颗粒 阳虚寒凝:半硫丸或附桂八味丸、苁蓉通便、麻仁润脾丸、桂附地黄丸。 头痛:头痛: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都梁丸、天麻头痛丸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芎菊上清丸

9、、清眩丸、牛黄上清丸 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正天丸、元胡止痛片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牛黄降压片、脑立清片、全天麻胶囊 瘀血头痛:血府逐瘀丸、通天口服液、正天丸 眩晕:眩晕: 肝火上扰:龙胆泻肝丸、牛黄降压片、脑立清片、天麻钩藤颗粒 气血亏虚:人参归脾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眩晕宁片、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淋证: 热淋:八正散、背斜分清丸、复方金钱草冲剂、热淋清颗粒、石淋通片、三金片 石淋:石韦散、排石颗粒、石淋通片、复方金钱草冲剂 劳淋:无比山药丸、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阳痿阳痿: 心脾两虚:归脾汤、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肾阳不振:右归丸、金匮

10、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肝郁不舒:逍遥散、丹栀逍遥丸 郁证:郁证: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 痰气郁结痰气郁结 十二经络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命名依据:手足、阴阳、脏腑命名依据:手足、阴阳、脏腑 前

11、后:太阴、厥阴、少阴前后:太阴、厥阴、少阴 前后:阳明、少阳、太阳前后:阳明、少阳、太阳大肠、小肠、三焦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大肠、小肠、三焦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 膀胱、胆、胃从头面走足。膀胱、胆、胃从头面走足。 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手少阳三焦终端相接的是足少阳胆经。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手少阳三焦终端相接的是足少阳胆经。 与足阳明胃经起点相接的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起点相接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任脉:主胞胎的奇经、行于腹面正中线任脉:主胞胎的奇经、行于腹面正中线 冲脉:冲为血海冲脉:冲为血海 带脉:起于季肋,环行腰间一周。不与脏腑连属带脉:起于季肋,环行腰间一周。不与脏腑连属 浮络:行于

12、浅表面而常浮现浮络:行于浅表面而常浮现 别络: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间在体表的联系。别络: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间在体表的联系。 奇经:在人体上肢无分布。奇经:在人体上肢无分布。 奇经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进一步密切十奇经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进一步密切十 二经脉间的联系,分布没有正经规则,与脏腑不直接络属,相互间无表里关系。二经脉间的联系,分布没有正经规则,与脏腑不直接络属,相互间无表里关系。 阴经与阳经交接部位在手足;阳经与阳经交接部位在头面;阴经与阴经交接部位在胸腹阴经与阳经交接部位在手足;阳经与阳经交接部位在头面;

13、阴经与阴经交接部位在胸腹 2.经络指导疾病的诊断经络指导疾病的诊断 两肋疼痛,多为肝胆疾病两肋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背疾患多与太阳经有关背疾患多与太阳经有关 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 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 3.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调节功能平衡、感应传导、通行气血、濡养脏腑、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调节功能平衡、感应传导、通行气血、濡养脏腑、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病因:病因: 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 风邪:六淫之首,致病先导。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四肢游走性疼痛,说明风性

14、善行。风邪:六淫之首,致病先导。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四肢游走性疼痛,说明风性善行。 风邪易袭阳位,具有升发清扬特性。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原因。风邪易袭阳位,具有升发清扬特性。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原因。 寒邪:易导致疼痛,寒为阴邪、寒性收引、寒性凝滞、易伤阳气。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寒邪:易导致疼痛,寒为阴邪、寒性收引、寒性凝滞、易伤阳气。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 不利、腠理闭塞。寒性收引可导致气机收敛。不利、腠理闭塞。寒性收引可导致气机收敛。 湿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粘滞。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湿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粘滞。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 湿性粘滞的症状:可致小便混浊、下利等症。大便黏

15、腻不爽、舌苔黏腻、带下粘着、缠绵湿性粘滞的症状:可致小便混浊、下利等症。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黏腻、带下粘着、缠绵 难愈、反复发作难愈、反复发作 燥邪:伤肺,最宜损伤人体津液燥邪:伤肺,最宜损伤人体津液 火邪: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神明、易致肿疡,易使肝风内动、其性火邪: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神明、易致肿疡,易使肝风内动、其性足厥 阴肝 经/足 少阳 胆经足阳 明胃 经/ 足太 阴脾 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 膀胱炎上炎上 暑邪:只有外感而无内生。具有升散挟湿特性,其他六邪都有内生邪气暑邪:只有外感而无内生。具有升散挟湿特性,其他六邪都有内生邪气 中寒:指寒邪直中脏腑中

16、寒:指寒邪直中脏腑 痰饮: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扰乱神明、阻滞气机。痰致病广泛变痰饮: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扰乱神明、阻滞气机。痰致病广泛变 化多端的原因是: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化多端的原因是: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痢气:最主要致病特点,传染性强痢气:最主要致病特点,传染性强 形成淤血的原因:气滞、气虚、血寒、血热、内外伤。形成淤血的原因:气滞、气虚、血寒、血热、内外伤。 饮食不洁致病表现:脾胃损伤、气血衰少、聚湿成痰、化生内热、饮食停滞。饮食不洁致病表现:脾胃损伤、气血衰少、聚湿成痰、化生内热、饮食停滞。 九:发病及病机九:发病及病机 中医认识发病原理的主要角度:正邪相博中医认识发病原理的主要角度:正邪相博 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 脾气虚损导致水湿内停病理变化属于:虚中夹实,气陷常见于脾气虚。脾气虚损导致水湿内停病理变化属于:虚中夹实,气陷常见于脾气虚。 阴盛则阳病属于虚实错杂。阴盛则阳病属于虚实错杂。 阴偏盛: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阴盛则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