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332870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第 1 页,共 16 页引引 言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关注和讨论儒道之间的差异,一些学者认为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甚至是水火不容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老子与孔子之间是一种对立与互补的关系。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异、对立实乃二者实现其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不同而已,这只是他们思想体系架构之间的表层现象。老子与孔子为同一文化的继承者,诞生于同一个文化渊源的两个思想体系之间有着更多的互补性和同源性,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划时代人物,老子乃中国哲学史上首位哲学家.他们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立足于社会,提出“外礼内

2、仁”的伦理道德思想,老子立足于自然,提出以“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与老子一个强调积极入世,一个强调清静无为;一个强调社会责任,一个强调自身修为;但是纵观其宗旨不难发现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在伦理道德在诸如“仁”、“俭”、“孝”、“无为”上却是殊途而同归。“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老子认识到,人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会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而社会的道德风尚也必作用于生存在其中的每个人并使之发生变化。这些又决定了社会的安定状况及人们是否能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古代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态度

3、,对于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调节、启导、借鉴和教育作用。他们的出发点、方式不同但是其目的、伦理要求却有着相同之处,孔子重视个人的内在的动因,保证个体的自主性,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和道家重视自然之价值的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是道家可以接受的。孔子借“无为而治”来歌颂舜,赞扬舜,这说明在当时无为而治可能已经有正面价值的意义,并且也可能是大家都熟知和赞赏的。今天,我们要重建儒学的价值理想而不想重蹈覆辙,那么在提倡儒学的同时倡导老子的自然就是必要和有益的。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第 2 页,共 16 页一、崇一、崇“仁仁”思想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都有关于仁的思想。何为

4、“仁”?许慎在说文里如是说:“仁,亲也。 ”1礼记中更有很多关于仁的论述,如“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2(礼记丧服四制 ) ,“上下相亲谓之仁。 ”3(礼记经解 )仁,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对他人好,要学会向社会奉献你的爱。 “仁”是贯穿于整部论语中的思想,它透露着善的思想。而道德经中“慈”的思想,亦是一种仁。当然论语和道德经中的“仁”和“慈”都是表现善的思想,这种善强调的是一种大爱。(一)老子论(一)老子论“仁仁”道德经中没有直接崇仁的思想,但是间接崇仁的却很多。相对孔子而言,老子更注重于本真的善,即回复人性的本真而达到上善的目的。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

5、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种“善”就像水一样,柔弱无比,却又是无孔不入,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这种上善是不需要去宣扬的,靠自己去领悟执行。正如老子在第八章讲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道德经第八章)六十七章中的“一曰慈”中的“慈”就是一种“仁”

6、。老子把慈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说明他对慈的看重。 “慈,爱也。 ”5(说文 )基本字义是仁爱,和善。这与孔子的“仁”就有了相通之义,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果说孔子思想的仁爱厚生集中体现在“仁”这一范畴上,那么老子思想的仁爱厚生则集中体现在“慈”这一范畴上。 “慈与仁两字相通,都指爱人利己之心,有同情怜悯之义。老子之所以讲慈而不讲仁 ,是因为在他看来, 慈与孝一样属于人的自然本性, 仁则属于一种人为之德” ,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在论语中,孔子释“仁”最经典的话语是:“仁者爱人。 ”故而在实际上,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第 3 页,共 16 页老子的慈与孔子的仁在

7、基本精神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指爱人、利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两者分别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属性两个不同的方面,共同提出了人类最高、最本质的道德规范,其宗旨是一致的。 “而老子把慈当作他最为重要的三宝之第一,放在俭和不为天下先之前,并认为慈为勇之本, 慈故能生勇 ,这与孔子的仁者必有勇之言相同。 ”6在后世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使用频率极高的“仁慈” 、 “仁爱” 、 “慈爱” 、 “慈善”等固定语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老子仁的思想还体现在对战争的态度上。老子反对战争,第 31 章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

8、7第 30 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8第 31 章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9胜利了也不要得意,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10应以慈悲的态度对待,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1老子仁爱厚生的思想还体现在其对待百姓的态度上。他主张轻徭薄赋,反对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12痛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提倡“损有余以奉不足”的天道。反对滥杀人,认为是“代司杀者杀” 。在第 10 章,老子明确提出以无为达到“爱民治国”13,劝勉统治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9、(第 49 章)“以身后之” 、 “以言下之”14。(二)孔子论(二)孔子论“仁仁”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 “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从消极面来说, “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积极面来说, “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综合来说, “仁”强调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孔子讲“仁” ,不仅是要“爱人” ,而且还要学会“憎恶” 。只有做到了“仁” ,才会有正确的爱憎观。 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5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明确的是非爱憎观念,这样才能达到“善”的最基本的要求。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仁者应

10、该做到如下这些:第一、孔子认为百善孝为先,只有做到了孝,才是做到了“仁” ,只有做到了“仁”才是做到了善。正如他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16(论语.学而第二 )孝悌这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第 4 页,共 16 页种美德,就是仁的基础根本。卫君翰说, “爱才是仁的根本核心,孝只是将爱表现在父母身上的美德,虽属构成仁的众德之一,但应该还不能称为仁的根本吧!”17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 “为仁之本”

11、就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 “克己复礼”为“仁”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8(论语.里仁 )对此翻译家们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笔者认为第三种解释较为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爱人”与“克己复礼”就是失去自我,恰恰相反,这两者所

12、强调的都是“修己” 。只有克制了自己的欲望,那么大家的欲望都会得以实现。第三, “忠”与“恕”接近于“仁” 。 “忠”即“中” ,讲的是人的内心, “恕”讲的是推己及人。原句是: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9“能近取譬”也是“仁”的重要原则,通常解释成“推己及人” 。 “推己及人”就是做事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也就是俗话说的“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相比,后者更容易做到。自己的钱很多,永远也花不完,此时同情心发现,想到了天底下还有需要帮助的穷苦人,拿

13、出一些对于他毫无用处的钱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用于救济生活贫苦的人,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人可以算是“仁人” 。当今社会上那些明星慈善事业有几个是发自内心的“善念”的呢?所以频频爆料出有的名人搞慈善只是为了炒作,为了出名,为了宣传。那么这么说来,这也算不上“推己及人”只能算作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这里“推己”与“及人”是不可分开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善念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算作善人。如果只是为了作秀,那么请不要践踏了“慈善”事业。“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孔子伦理道德最根本的要求。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子罕 ”20“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杀身以成

14、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在五种“成仁” “害仁”的境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殊途而同归老子与孔子伦理道德比较谈第 5 页,共 16 页界中,通常是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王子比干,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 ,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 ,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是成仁不必杀身。 “杀

15、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孔子的善与“仁”是紧密相连的, “仁”是善的表现形式,也是善的最终目的。孔子要达到真与至善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是需要以牺牲人的欲望甚至是生命来得以实现。所以孔子对于善其实重在善行,其功利性较强。虽然老子与孔子在“仁”的观点上,孔子重在善行,老子重在善心,孔子提倡的是“真与至善” ,老子提倡的是“上善” ,但他们最终要达到的都是一个字“仁” 。无论是“仁”、 “慈” 、 “善”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和目的,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不再孤单。如果我们不但心诚,而且克己,那么做一个仁者又有何难。在社会中如果人人都做到宽恕他人

16、,克制自己,那么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二、尚俭思想二、尚俭思想中国素有倡导节俭的传统,老子将“俭”视为为人处世的“三宝”之一,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重要的道德操守。许慎说“俭,约也。 ”21(说文 )在左传中亦有许多关于俭的论述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俭德之共也。 ”22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与孔子两位先哲有有着怎样态度呢?孔子说过:“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 ”23(论语.雍也以“礼”为标准的,只要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奢华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孔子所说的“俭”实际上是对民不对官的。然而,老子的尚俭思想中,更多的则是崇尚精神思虑的俭约,故韩非在韩非子解老中解释老子的“治人事天,莫若啬”时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