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264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 1 EX 1 伟大的喜剧艺术从不以彼岸世界为其目标,它所追求的并不是要予人以神秘玄惑感,它并不会通过将任何与善不一样的事物烙上罪恶的印记而否认那些模棱两可的情形。伟大的喜剧艺术家们认为,真理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故而他们力图强调社会行为中的对立矛盾,而不是通过诉诸于那些代表着神圣目标、字宙目的、或自然法则的超社会象片符号去掩饰或超越它们。伟大的喜剧艺术中的超越瞬间乃是一个社会性瞬间,源自这样一个坚定信念,即我们终是凡夫俗子,尽管我们竭力想成为神灵。艺术家们所致力表现的那个不乏喜剧色彩的社会, 是一个由那些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充满爱心、 快乐、和富于怜悯之心的人类构

2、成的社会,他们甘愿承担人类理性行动的风险。伟大的喜剧艺术根本不祈求神灵或魔鬼,相反,它激发起我们对于理性的无畏勇气,这种勇气缘自对人类作为人所能做到的一切的信心。= 性别比例( sex ratio)的演化在绝大部分性别各异的动植物身上,产生了数量大致相等的雌性与雄性物体。情况何以如此?科学家已提出两种主要的答案。一种答案是依据对种群(population )的有利条件来表述的。据称,性别比例之所以会演化,就是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相反性别的生物个体之间交配的数量。本质上而言,此乃一种“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的论点。另一种且在我看来不失为一种正确的答案,是由菲希尔(Fis

3、her)于 1930 年率先提出的。这一“基因遗传”(genetic)的论点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即基因会影响到由携带着这些基因的那个个体繁殖的雄性与雌性后代的相对数量。生物体所会择取的是那样一种性别比例,那种性别比例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一个个体所能拥有的后代数量,并因此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所传递到后代身上去的基因复制品的数量。假如某一种群绝大部分由雌性生物体构成:那么,繁殖雄性后代的个体仅会拥有更多的grandchildren。相反,假如该种群主要由雄性生物体构成,那么,繁殖雌性后代将不无益处。然则,假如该种群由同等数量的雄性和雌性生物体组成,则雄性后代和雌性后代将是价值相等的。因此,一比一的性别

4、比例是唯一一种稳定不变的比例;它是一种“生物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strategy) 。虽然菲希尔早在数学上的博弈理论( game theory)建立起来之前就进行了其著述,但他的理论已襄括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即所能采用的最佳策略取决于他们在做什么。自菲希尔的时代以来,科学家们已意识到,基因有时能影响到它们所存在于其中的染色体(chromosome)或配子( gamete) ,因此,配子将更有可能参与到授精过程(fertilization )中来。如果这样的一个基因发生在一个能决定性别(sex-determiningX 或 Y)的染色体上,则极度反常的性别比

5、例便告出现。但是,与博弈理论更为直接相关的是某些寄生性黄蜂种类的性别比例,雌性黄蜂占有绝对的过量。在这些种类的黄蜂身上,受精卵发展成为雌性黄蜂,未受精卵发展成为雄性黄蜂。雌性黄蜂能储存精子,并对她所产的每一个卵,通过使其受精或不让其受精,从而决定其性别。按照菲希尔的论点,对于雌性黄蜂来说,繁殖同等数量的雄性后代和雌性后代仍不乏益处。汉密尔顿(Hamilton )注意到,蜂卵是在其寄主另一只昆虫的幼虫体内成熟发展的,并且刚刚自卵中育出的成年黄蜂随即进行交配,然后积各奔东西,提供了一种极为严谨的分析。既然一般而言只有一只雌性黄蜂在一特定的幼虫体内产卵,对她来说,只需要繁殖一只雄性黄蜂便获益匪浅,因

6、为这一只雄性黄蜂可以将其同胞的雌性黄蜂在自卵中育出之际皆予授精。如同菲希尔一样,汉密尔顿也意欲寻觅一种在生物进化上的稳定策略,但他更深入了一步,因为他认识到他的研究正是为了去寻找一种生物体的进化策略。EX 2 当美洲殖民地民众拿起武器,抗击大英帝国,以获得其独立时,黑人奴隶制度早已根深蒂固。然则,对许多人而言,这一情形中所固有的矛盾始终构成了一种窘迫难堪之源。阿比盖尔亚当斯(Abigail Adams)在 1774 年致她丈夫的信函中写道:“在我看来,有一件事情总仿佛是一种最为邪恶不公的阴谋。这就是,我们所为之奋斗的,恰好就是我们每日从他人身上掠夺和抢劫的东西,而这些人却同我们一样,对自由享有

7、同等充分的权利。”除阿比盖尔亚当斯之外,许多美洲殖民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他们在独立战争期间所持立场的矛盾,而他们变欣然采取步骤来解放奴隶。贵格会教徒们(Quakers)以及其它宗教团体组织起反奴隶制社团;与此同时,许多个人也着手将其奴隶予以释放。事实上,在独立战争宣告结束之后的几年时间内,绝大部分东部诸州早已制定法律条文以逐步解放黑奴。= 科学家长期以来已知,氧化新陈代射(oxidative metabolism ,亦即使用氧气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的速度,在任何动物身上,会对其生存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小动物较高的新陈代谢率,以其体重的每单位计算均能赋予动物以持续不断的能量和活动能力,但

8、其代价是,要求它们不间断地消耗水和食物。而大动物,以其相对低的新陈代谢率,仅凭着不规则的食物供应即可安然无恙,但以体重的每一克来计算,几乎不能产生任何新陈代谢能量。倘若仅仅考虑氧化新陈代谢速度的话,人们或许会假设,那些较小的、较为活跃的动物可以捕食较大的动物,至少是如果它们成群结队发起攻击的话。或许它们能做到这一点,假若不是因为无氧糖酵解(anaerobic glycolysis)这一举足轻重的均衡因素的话。无氧糖酵解指的是这样一个能量产生的过程: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通过将肌肉糖原(muscle glycogen)分解成为乳酸(lactic acid )和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tri

9、phosphate ,简称 ATP ) ,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以无氧方式(anaerobically)产生的能量的数量,是所存在的糖原数量的一个函数在所有脊椎动物(vertebrate )身上,大约是其肌肉湿重的0.5%。因此,一头脊椎动物的无氧能量储备是与该动物的尺寸大小成正比的。例如,如果某些食肉动物向一头100 吨重的恐龙一般表现得迟缓呆钝发起攻击的话,这头恐龙极有可能几乎在瞬间内,通过无氧糖酵解,产生出相当于3000 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氧化新陈代谢能量产生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这足以解释许多庞大的动物种类如何得以成功地与它们那些更为活跃的“邻居”相竞争抗衡的:对于较低的氧化新陈代谢率,动物

10、的补偿机制就是糖酵解。黄皮书阅读翻译EX110 2 然而,这种补偿机制也不乏缺陷。任何动物的糖原储备在全力以赴的搏斗中最多只能维持两分钟的有效时间,在此之后,仅剩下通常的氧化新陈代谢能量来源。随着一阵剧烈活动的终结,体液(body fluid )中的乳酸含量极高,致使大动物陷入一种易受攻击的状态,直到乳酸通过氧化新陈代谢过程,由肝脏重新转化成葡萄糖(glucose) ,这些葡萄糖随后部分地被传送回肌肉进行糖原的再合成(glycogenresynthesis) 。在此过程中,动物通过无氧糖酵解迅速积累起来的巨大的能量缺失(energy debt)必须予以弥补,从比例上看,这种能量的缺失对于较大的

11、脊椎动物要远甚于较小的脊椎动物。例如,虽则体小的仅在几分钟之内就能补充殊死搏斗中所消耗的糖原,而庞然大物恐龙却需要三个多星期的时间。这似乎会让人觉得,大脊椎动物身上这种没完没了的漫长复原期将对其生存构成一严重不利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肌肉糖原只是在必需的时候才会被使用,而即使在这些时候也只是按必要的数量来使用。唯有在惊慌失措之际,或在生死攸关的撕杀中,全部的糖原储备才会被彻底耗竭。EX 3 至 1950 年,试图将大脑过程(brain process)和心理体验(mental exprience)联系起来的研究努力,其结果令人甚是灰心丧气。正如由科学家在神经细胞中所证明的那样,尺寸、形状、化学

12、过程、传输速度、兴奋阈值、以及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对于任何有可能的与心理体验形形色色诸多方面的内容加以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意义上仍是微不足道。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濒临交替转折之际,率先由赫林(Hering)提出,不同的感觉方式(mode of sensation ) ,诸如痛若、味觉、以及色彩等,或许可与特异种类的神经能量(nervous energy)的释放联系起来。然而,随后所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和分析神经潜能(nerve potential )的方法没能揭示任何这类性质的差异。人们倒是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证明在诸神经元(neuron)种类之间,存在着细微的结构差异;但是,人们缺乏证据以证明神经

13、冲动的性质或其传输受这些结构差异所影响。恰恰相反,这些结构差异所影响的似乎是神经网络(neural circuit )的发展性组合排列(developmentalpatterning ) 。虽然神经能量之间存在性质差异的观点从没有遭到严格的驳斥,但该学说普遍被抛弃,人们转而采纳了与之相对立的一个观点,即神经冲击从根本上来说在性质上是毫无二致的,并仿佛象“通用货币”(common currency)一样在神经系统中传输。按此理论,并非是感觉的神经冲动的性质在决定着它们所产生的不尽相同的有意识感觉,而是神经冲动所释放入其中的不同的大脑区域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这一观点,不乏某些证据。在某个实验中,

14、当电流刺激联通到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测试者大脑脑皮层(cerebral cortex)某一特定感觉区域时,它便产生了一种与那个特定区位相应的感觉形式(modality ) ,亦即是说,自视觉脑皮层产生一视觉的感觉,自听觉脑皮层产生一听觉的感觉,以此类推。其它实验揭示出神经细胞在尺寸、数量、排列、以及相五联系这些方面的微弱差异,但就心理神经的关系而言,这些感觉区域彼此间的明显共同点要比任何彼此间细小的差异似乎予人印象深刻得多。然则,大脑区位理论就其本身而言亦最终证明几乎不具有任何解释价值。研究表明,像红色、黑色、绿色和白色,或者触觉、寒冷、温暖、运动、痛苦、姿势以及压力等如此大相径庭的感觉,显然有可

15、能来自对相同脑皮层区域的刺激。所剩下的似乎是某种性质的大脑兴奋的不同组合排列效果:正是神经冲动中心分布这方面的差异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而言之,大脑理论暗示出在心理体验与相对同质的神经细胞单位的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些相对同质的神经细胞单位则又通过同质的大脑组织传输着根本上同质的冲动。为了将心理体验的多重侧面对应起来,心理学家只能将注意力投向神经冲动在时空(spatiotemporal )组合排列方面无穷尽的差异。= 某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论辩道,种族主义(racism)缘起于资本主义体制所特有的阶级斗争亦即是说,种族偏见是由资本家造成的,作为控制工人的一种手段。该社会学家的命题当被应

16、用于针对美国黑人的歧视时,相对而言尚能适用,但他对种族偏见所下的定义即“以种族为基础的、针对某个群体的消级的先入之见,而该群体在任何特定的种族竞争地区则被普遍认作一种族”可被理解成同样也襄括了针对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人以及中世纪的犹太人这样一些种族群体的敌视态度。然则,既然针对这后两个民族的偏见并非是由资本家所引发的,他便必须作这样的逻辑推理,即这些敌对情绪并非真正是以种族为基础的。如此看来,他忽略了(尽管无法令人置信地)资本主义兴起之前犹太人所面对的那种不宽容,以及二十世纪早期针对加利福尼亚州的东方人的歧视,而后者则是不方便地由工人所煽动引发的。EX 4 赫伯特古特曼(Herbert Gutman )在其 1976 年对美国奴隶制度的研究中,如同福格尔(Fogel) 、恩格曼( Engerman) 、以及吉诺维斯( Genovese)那样,正确地强调了奴隶们所取得的成就。然则,与这些史学家所不同的是,对于这些成就,古特曼几乎没有将任何功劳归诸于白人种植园主。与此相反,古特曼指出,我们必须把眼光投向黑人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