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59704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6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必修三第3课教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 2014/9/4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领会: 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 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 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 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历史史实: 理解概念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大一统”学说、三纲五常、太学、董仲 舒。理解记忆: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内容,西汉儒学教育的发展。 2、历史史论: 分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时代需要,探讨儒学在西汉“独尊”的因素。 从秦“法家治国” 到汉“儒家治国” 的变迁,探

2、讨 其体现的治国理念的变化。 3、历史史识: 探讨“大一统” 学说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分析 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 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本课分析】 一、知识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 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 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运用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 纳总结考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 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 难点:

3、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新闻报道: 2009 年 11 月 8 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河北衡 水举行公祭大典,纪念这位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诞辰2200 周年。董仲舒在历史上有何作为?后人为何如此尊重他? (同时,运用课件展示西汉印象图片。 )北京奥运西汉丝绸之路电影汉武大帝董仲舒公祭大典2 “设计小贴士”:把久远的历史人物运用新闻视频和文字报道,拉近与学 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的主动性。二、讲授新课 (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板书) (1)展示材料:材料一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

4、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教师:阅读材料和结合教材中“萧规曹随”的故事 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该方式 有何特点? 学生总结: 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 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萧规曹随”体现了西汉初年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设计小贴士”:引导学生理解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 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 吸收秦亡教训,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展示材料: 什么是“黄老之学”?材料一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黄老之学源于道家, 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道法结合,提出“道生法”的观点;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家的思想。材料二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

6、规律。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材料三黄帝的学说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其主要思想3 是: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教师:黄老之学与早期道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结合材料学习小组自主概 括) 学生总结: 小组 1:黄老之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 ,一是治国。 小组 2:黄老之学吸

7、收了法、儒、墨、阴阳等家的思想,是一种“积极无为” 的哲学观。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 等各家学说。 小组 3: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 学观。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认识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 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 过渡语: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 而发展。 (3)展示材料: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8、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 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 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4 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材料三汉初有作为的四位皇帝教师: 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社会状况?这与汉初治国思想有何关系? 学生总结: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汉初的“

9、无为”为汉武帝时 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 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 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社会环境变了, 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 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教师: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 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学生总结: (1)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 权形势的需要。(老师可以补充:匈奴南下侵汉;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七国之乱) (2)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 权的要

10、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过渡语: 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 ,推崇 “有为”而治。 教师: 是谁怎样帮助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有为”而治的呢? 学生总结:董仲舒改造儒学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现(板书) 展示材料:材料一董仲舒的刻苦治学故事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 “少治 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5 他被征为博士

11、(古代皇帝的顾问),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成了闻名一时的鸿儒。教师:阅读“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 精神可嘉,董仲舒刻苦治学的精神,值得学习。材料二下马陵的由来唐人李肇的国史补称: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人音误为虾蟆( Ma)陵”。蒋纪新查阅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 “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 ”今陕西省兴平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 米处,有一座村庄叫“策村”,235 户村民中除 8 户外,全系董姓。他们就是在这里世代相继住了二千多年的董仲舒后裔。策村东南古冢,村民称为“策冢” 。这就是董仲舒的墓冢。为什么叫“策村”“ 策冢”,?蒋纪新解

12、释说,这是因为他们的祖上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有功于汉,为铭记先人功绩,遂以之为名。教师:根据材料二探究为什么董仲舒的陵墓叫做“下马陵”? 学生: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功于汉。 “设计小贴士”:运用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历史的主动 性和专注性。提升课堂的情感体验。 教师:董仲舒刻苦治学精神可嘉,但应明白身体是学习的本钱。下面我们 探究他的思想体系。 展示材料: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6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13、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意”的表现,“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阴阳之道”。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教师

14、:请概括 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学生总结: 思想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 (宣扬大一统思想), 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理论基础:“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理论基础:天人感 应和三纲五常。 教师: “天人感应”具有哪两层含义?如何理解其影响? 学生总结: 含义: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 (即皇帝是天的儿子)。这种君权 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 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影响: “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

15、们正确地认识 自然和社会。 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巩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 要,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展示材料: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 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7 教师:结合材料 理解“天人感应”学说下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有限性? 学生总结: 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 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有积极作用(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君主权力的有限性 有限制君主权利过渡膨胀的目的 教师点拨: 天子只能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教师: 如何认识在社会伦理上的“三纲五常”? 学生总结:三纲:君为

16、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定了君臣、父子、夫 妻之间的服从关系。五常:仁义礼智信,从道德上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标准。在封 建社会,这种理论在道德上有它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为封建官僚体制、封建等 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正是这种理论为后世的官吏所推崇的 主要原因。 教师点拨: 今天,我们要批判继承类似于“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文化。 教师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 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 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教师: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关系? 学生总结: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教师: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哪些历史现象? 学生总结:中央集权的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的形成。 教师:请学习小组运用董仲舒的思想帮助汉武帝解决西汉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