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近代建筑简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985580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近代建筑简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近代建筑简略南京近代建筑简略一一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1.1 近代建筑形成的社会背景近代建筑形成的社会背景 这是一个悲伤而又带有壮烈色彩的时代,一边是末世的慌乱,一边是尚不明确的未来, 而人们在这乱世之中,怀揣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理想主义和面对现实的无奈。在这样的 时代中,建筑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它是多元的,带有探 索的意味,找寻自己的方向。 1.1.1 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新旧思潮的交织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新旧思潮的交织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近代中国社会是中国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最剧烈, 深刻的时代。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

2、本主义文明持续输入,中国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近代化的转变,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冲击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中 国传统社会的裂变,导致传统社会的解体和君主政治体制的崩溃。 同时,整个近代又是一个传统社会受外来刺激而陷入长期动荡的时期,各种观念意识 冲突、交织、变化着,政治,经济,文化在西潮的冲击下再难以保持固有的格局和体系, 因此“变”是近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向,但这种但这种“变变”并不是一瞬间的全面崩溃,并不是一瞬间的全面崩溃, 而是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态的自我延续和更新,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线而是在不同地

3、区呈现出不同形态的自我延续和更新,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线 索索。 在晚清及 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这一段历史中,外国人影响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是巨 大的。未来因素的影响力从当时普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可以看出来,对建筑而 言,情况的确如此。因为要学“西” ,统治者们办洋务,行新政,在此过程中,守西学思想 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代表官方的,以抄袭西方建筑形式为主的建筑思想支配这各种主要的 建筑活动。其中又在以推行新政为背景的清朝各行政建筑中最为突出。此外,该阶段后期, 一些军阀、官僚、地主在崇洋媚外思想和追求洋化生活的社会风气的深入影响下,纷纷建 造起模仿欧洲古典式建筑的中国衙门

4、、住宅等,一时成为风尚。 (近代建筑变革的两股中坚近代建筑变革的两股中坚 力量力量官方和资本家官方和资本家) 然而,更本质的内容是“在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在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 而且也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也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 (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这正是近代的最大特征。 2)新旧思潮的交织 近代社会,西方的内容从各种方面渗透进中国,新旧思潮交织于华洋混合特征紧密相 连,并且华洋混合最终通过新旧思潮交织体现出来。建筑作为

5、文化和技术的双重载体,更 是直接的反应出这一特征。近代建筑显著特征就是形式上中式与西式的混合近代建筑显著特征就是形式上中式与西式的混合(1.整体传统 立面加上西洋线脚 2.西洋整体式样点缀中国传统细部) 。 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一开始是被动的,这代表着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过程的开始。 “文化的同化暗藏着选择,从一开始,外来理论的全体就被被缩减为一些要素,通过与已 有的中国观念和时间或真实或假想的结合,这些要素易于同化和融入” (许里和,佛教征服 中国)新旧思潮的交织变现了选择过程中的摇摆和思考,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尝试着在 新旧之间做出某种平衡。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华洋混合(中西合

6、璧) 另一方面,西方进入中国之后所采取的态度,在某一个阶段也是采取的华洋混合的方 式,这时并不代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而是经济和融入本土便于被接受的考虑而做出的举动,如在许多教堂建筑中,在整体西式的形制之下,加入某些中式的细部以迎合教民的心 理。 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精英建筑师则对中国精神的内在含义进行了更为严肃的思考 和探索。虽然在形式上可能一样,但是在精神实质上却完全不同。 1.1.1 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与地域分化特点的形成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与地域分化特点的形成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封建军阀武装割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结构 一直都处于频繁变化的状态之中,地方的独立性

7、相对增强,区域主义迅速抬头,这位建筑 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因近代与西方的相遇而改变了,正是获得经济利益的希望首先把外国人及其生活 方式和观念带到了中国。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均匀地发挥作用,而是集中在那些交通便利的 地方。比如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各省,主要是一些口岸城市,这些口岸城市大多是铁路运输 和轮船航运终点。再加上权利分散而最终导致了某种割裂性和不均衡。同时中国内在的因 素并没有完全消失,接受新事物是新旧交织的过程。因此,受到外来的全面影响,新兴经受到外来的全面影响,新兴经 济力量的崛起,区域性的割裂性特征以及新旧思潮交织,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时代特征,济力量的崛起,区域性的割裂性特

8、征以及新旧思潮交织,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时代特征, 这些特征作为背景影响了建筑风格的形成。这些特征作为背景影响了建筑风格的形成。1.2 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1.2.1 初始初始东西方相遇东西方相遇 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一切近代事物发生变化的原点。传入方式往往是随着西方侵略者的 入侵,在中国本土建立租界而间接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西方宗教势力随着政治 入侵而开始在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活动,兴建教堂,教会医院,教会学校等,施行文化入侵。长江沿岸因为便利的水运很快成为经济入侵的着陆点,西方大规模文化入侵变成事实, 资本主义列国在租界内(汉口江汉路,上海外滩,北京东交民巷等)进行了大规模

9、的建筑 活动。排除政治侵略上的考虑,这些以经济为目的为先的商埠开设,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和 改造,并且带来了西式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方式,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近 代建筑的开端。 1.2.2 起步起步发展工商业发展工商业西方入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在那些没有开埠的城市,主要是工业主要是工业 建筑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城市建筑的近代进步建筑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城市建筑的近代进步,但最初的刺激和效仿对象却也是来自西方。 1.2.3 兴盛兴盛定都南京定都南京 整个近代建筑发展最华彩的 篇章是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因为在这个时段的建筑在这个时段的建筑 发展是有意识的、专业性的,因而具有理论思

10、考和探索性发展是有意识的、专业性的,因而具有理论思考和探索性。在这一时期,南京作为首都, 其进行的建筑活动表明了第一代建筑师的探索: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何创造出具 有欧中国精神的建筑成为这个时期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从“中国固有之形式”到“简朴 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 ,反映了民族性的内容并没有泯灭。 同时,一系列建筑管理法规和制度的开始建立,形成了一套学自西方的职业化运行的一系列建筑管理法规和制度的开始建立,形成了一套学自西方的职业化运行的 建筑体系建筑体系,从政府管理到建筑师事务所、营造商,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自营模式完全不同。 1.2.4 发展发展城市公共性与近代化城市公共性与近代化 随着

11、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新建筑类型,反映了市民生活和观念上的变化市民生活和观念上的变化,如近代工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城市更多元,同时,城市的公共性大为增强城市的公共性大为增强,体育场、城 市旅馆、图书馆、博物院、戏院等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类型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构成城市面貌基本元素的最大量得住宅建筑也在变化,房产商开发建 设的 成片低层高密度住宅区代替了传统私人住宅的平面展开形式,城市面貌发生改变。1.2.5 终结与开端终结与开端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严重影响了近代建筑的发展进程。战争期间建筑 活动整体上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后方的西南地区和上海天津的租借区还有少

12、量建筑活动。 抗战胜利后,又是三年内战,直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新政权成立之初,在建筑领域,仍 是主要依靠设计事务所承包商营造厂的体系进行创作。1952 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 府建筑工程部,进行公私合营改革,成立了国营建筑公司和设计院,作为西方式的自由职 业建筑师身份被取消,并制定了“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设计总 方针,建筑院系也经过了调整,至此, “基本关闭了与欧美现代建筑事项交流的大门” (龚 德顺,中国现代建筑史纲) 1.3 近代建筑发展的技术内容近代建筑发展的技术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属于木构架结构体系,其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施工都相当的成熟。 19 世纪中期开始

13、,随着西方建筑的传入,新的建筑技术随之出现,逐渐取代了原有体系而 成为近代建筑技术的基本内容。至 20 世纪 20 年代,技术的成长更为迅速:结构体系、建 筑材料、设备、机械工具、施工技术、专门的设计机构等相应内容基本齐全;大型厂房、 较高层数的房屋、复杂的室内外装修、建筑设备的安置等都已能够解决;专业分工细致, 建筑教育和学术活动开展起来并上了轨道。 1.3.1 新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讨论地面主体结构的变化)新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讨论地面主体结构的变化)总的来说,房屋中段依照结构方法的不同,分为墙垣建筑(墙承重)和构架建筑(钢 架或者混凝土框架) 。中段部分正在近代,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砖/

14、石木混合,砖/石墙钢 骨混凝土、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 砖/石木混合是近代最大量见到的结构形式,通常楼板、楼梯用木,围合墙体用砖,在 最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殖民式建筑中常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砖墙上往往大量使用拱券,砖劵 在这一类型结构体系中既起到结构作用,又发挥了重要的装饰作用,形式多样,有半圆券、 弧券、平券等,这些券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在建筑中起到不同的结构作用,如门窗上的拱券 就起到过梁的作用。 砖/石墙钢骨混凝土结构大约在 20 世纪初期开始使用,最初是用很厚的砖石承重墙, 楼层结构用工字钢密肋(肋距可到 1.5 米) ,在其中加混凝土(石灰或水泥)或砖小拱。有 时也

15、在肋间加轻质砖做楼板或是用并列的 34 条工字钢外包混凝土做梁,梁上再搭工字钢 密肋这种楼层结构用刚量很大,多为建设资金雄厚的大型洋行或公共建筑使用。后随着技 术的发展,用钢筋混凝土做楼板,用砖墙承重,楼梯、过梁,等亦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 式慢慢多了起来。这种结构比砖木混合结构有明显的改进,虽仍使用承重墙,但在墙砌体 中加入了钢筋,这种结构形式在多层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20 世纪开始较多的使用钢和钢筋混凝土,尤其是在大型高层公共建筑中,这些建筑材 料多与框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可以说,正是结构技术的发展支撑了建筑风格逐步由早期西方殖民地式风格想正规西 方式样的转变,变为更加纯正的西方古典样式。

16、1.3.2 屋顶屋顶 屋顶是整个建筑组成中在近代变化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否采用传统建筑中常用的坡屋 顶形式,其内部的支撑体系已随着材料和结构方式的变化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坡屋顶的支撑体系有刚桁架、钢筋混凝土桁架,以及木制的人字形和三角形屋架等, 它们不再像传统建筑中那样由分散的构件相互咬接发挥受力作用,新型屋架的节点是用焊 接或者铆接方式连成整体来发挥作用的。 平屋顶是近代新出现的屋顶形式,多为梁板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铺设时通常像 铺楼板那样先由木密肋铺就形成受力层,再在上面铺设板材。采用平屋顶的结构方式之后,带来一系列构造做法的变化,如防水处理变成重点等,犹豫屋顶结构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形 式变化,使得近代建筑的外观风格特点大大迥异于传统建筑。 另外,在传入的西式教堂中多有食用肋料薄板或穹顶的屋顶方式。二近代建筑的风格特征二近代建筑的风格特征2.1 新风格的形成 所谓新风格,是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区别而言,并不特指某一种新形式,而是泛指在近 代不同时期形成的区别于传统建筑的不同形式特征。归纳起来,主要从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