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82224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 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及其 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人们对自己从事科 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三

2、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 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 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极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 术。侠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 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 辩证统一的整体。 当今经社

3、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 世纪是 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 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 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21 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 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 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 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

4、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 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 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但是, 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术的发明 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加快,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网 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克隆人更是引发道德、法律困惑,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 接踵而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惊叹当

5、代科技的炫目光 彩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高科技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 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 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 平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更好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 的实践活动,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的同时是会带来危害的,而且这种危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人类生活对技 术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失去技术产品支持时

6、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技 术含量越高的产品并非稳定性就越高,特别是信息革命的飞越发展,黑客的危害,病毒的 危害,程序代码考虑欠周全的危害日益加大。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 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 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 会反过来祸害人类。 战争的科技化使战争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它所能够给人类带来可能灾难早已超出了人 类的想象力。一百多年以前的普法战争最终只造成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易主,而今

7、天一场类 似规模的战争很可能以全球核战也就是人类文明的毁灭而收场。在非战争性质的科学活动 中偶然的失误造成的危害性也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以前人类在改造世界时,一次偶然 发生的疏忽不过是江堤塌泄火药失控而已,如今则可能是核泄露。现在的一次科技方面的 疏忽虽尚不能给全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但这种危险越来越大趋势却是无法否认的。 科学技术活动中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虽然人类的远见可相当程度上预防这种情况的 发生,但人类的远见毕竟是有限度的,一些今天看来无危害的行为也许在未来会显示出不 可预知的可怕后果,像曾经发生过的过度开采森林、为制冷大规模使用髴里昂和一度风靡 全世界的胚胎期性别鉴定。尽管人类在事后

8、能够理性地部分纠正这种短视行为,然而这些 行为的后果却很难完全消除,而且大自然的容错性也是有限度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能 性,随着人类这种行为对世界影响力的增长而增长。 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 岛和长崎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 ,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 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 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 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

9、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 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 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 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 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总之,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 相应的弊端危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否则我们人类可能最终会毁灭于自己 的手中。 科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是主宰,人类作为科技的掌握者,应正确利用科技的力量, 尽量规避和抑制科学技术的负作用,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只有

10、合理使用科学技术, 将科技运用于对社会和谐的建设、对人类物质及精神的丰富与塑造、对真理永不停息地正 确的追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 退步,人类文明的光辉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闪烁。 ”科学技术的发展亦当如此。恩格斯也 曾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 ”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其控制论一书的序 言中也说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 ” 。伟人的告诫,不是要 阻拦我们探索的脚步,相反,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牢记 血的教训,杜绝

11、下一次同样事件发生。我们不能因为遭遇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 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 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 至灾害不可忽视,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 所以,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社 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重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 化的高度融合,提高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发挥科技政策的规范指导功能,以达到抑制科 技负面影响的目的,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

12、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既然作为一种性质,它就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说,它不是个别的和偶然的现象。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 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人类既不能否认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对技术 持盲目乐观的态度, 而看不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 大推动力,必须是在与人们的需求和人性达到平衡的时候。人类应该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 然的不断实践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作 用。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 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科 学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 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以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正确看待科学发展, 更大程度的运用科学发展造福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