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73410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1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村官 |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招警| 军转干| 党政公选| 法检系统| 路转税| 社会工作师公务员考试行测见招拆招:寓言故事爱来这一套意图判断题共分为三类,其中一类让考生最纠结的莫过于故事寓言类的文段。故事寓言类主要是指文段为一段故事或者寓言,问这个故事寓在告诉我们什么。介于故事寓言的教育性、讽刺性,选项一般在揭示某个人生哲理,故表意肤浅的一般不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故事寓言类的考题,选项都在揭示某个道理,而且一个比一个深刻。现在反而最不“深刻”的那个选项最有可能为正确答案。道理深不深刻这是因

2、人而异的,用这种难以衡量的纠结标准去选题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纠结的。华图教育资深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故事寓言类要破题还应该从写作者的写作意愿出发,一个作者在写故事时,一般是娓娓道来的,但每个故事都会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作者想要通过故事寓言传达的重点。从作者角度出发揣摩意图就让破题更为简单了。故事就会有人物, 有开始、 高潮和结尾。比如文段是描述一个人通过某种方式成功了,那这个故事就是想说主人翁成功的原因;文段讲述的是一个人失败的故事,那么强调的重心就是他失败的原因;如果是两个主人翁,一个成功,一个失败,那就是强调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哪,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村官 |

3、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招警| 军转干| 党政公选| 法检系统| 路转税| 社会工作师【例 1】一个年轻人寄了许多份简历到一些广告公司应聘。其中有一家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 “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有一些错别字。”这个青年想如果这是真的,我应该感谢他们告诉我,然后改正。于是他给这个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录用了。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A.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B.公司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态度C.谦虚能获得更多知识和别人的尊重 D.良好的文字功底是成

4、功求职的前提【解析】这个故事最后这个年轻人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良好的态度,所以选 B。此题的迷惑项为C,但“谦虚”指的是“有资本,不骄傲”,文中的年轻人本身能力上并不优秀,所以不存在谦虚的问题。【例 2】法国着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析】此题由北风和南风比较,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强调的重心就是它们两者之

5、间的差别,它们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柔和一个刚硬。故选B。这是一种常规的思维,那么要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故事寓言类,关键还是要找到这个故事的侧重点会落在哪句话,而从中文的语法习惯和中国人讲故事的习惯来看,这个落脚点一般都是落在整个故事寓言的后半段,所谓的结尾处。 尤其在四个选项揭示的道理都非常接近时,这是较好的一种鉴别方法。如:【例 1】有个教授把学生分成几组,发给每组一些拼图碎片,并且计时,看看哪一组能够最先完成。 其实,每片拼图背面都按顺序标注了数字,只要按照这些数字的顺序拼接,很快就能拼出整个画面。不过很少有哪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拼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背面有数字标记,有的压根儿就没看到。这段文字意在说

6、明( )。A. 细致的观察更有利于成功 B. 注意正反两面才能全面了解事物C.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D. 磨刀不误砍柴工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村官 |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招警| 军转干| 党政公选| 法检系统| 路转税| 社会工作师【解析】 此题最后结尾处“不过很少有哪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拼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背面有数字标记,有的压根儿就没看到。”强调的都是否“看见”的问题,故选A。【例 2】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着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7、?”“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 “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怀疑和提问总是成功的秘诀B、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力C、得到赏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解析】文段结尾处“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最后强调的是落伍和没有问题之间的关系,故选D。【例 3】有一个小孩, 在上中学时, 父母曾为他选择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这样的结论:“该生用功, 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

8、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 一位化学老师了解到他的这个特点后, 就建议他改学化学,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改学化学后,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A.父母不应该过早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B.教师对孩子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C.人在本质上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之分D.善于利用“缺点”就有可能获得成功【解析】 文段结尾处强调他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即强调他利用这个特点成功了,能涵盖这一点的就只有D。从结尾处所强调的侧重点入手,这正符合了中文语义的滞后性,而这样就能很好的区别一些干扰选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