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73066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 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 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乡试复 试制 度的建立与会试复试制度的建立,其时间与过程是不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建立的原因是保证取士公平、笼络士心、查明实际情况及维护科举制度,这也是科举复试制度的 作 用所在。科举复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同时保证了取 士 质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复试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场的弊端。研究清代科举复试制 度 对于我们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科举考试;复试;清代;研究生招生考试 科举考试的

2、复试起于唐宋,明代沿袭并有所发展,而其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则创建于 清代。 作 为一项制度的复试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士进行的再次考 试,其实质 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光 绪大清会典 事例卷三五一即为复试 ,这足见其重要程度。毫无疑问,科举复试制 度的建立, 不仅完善了科举制度,而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考察科举复试制度 的内容、产生 原因与实施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同时 对于我们当今研 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亦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清代科举复试制度的确立 自唐至明的复试,为清代复试制度的确立

3、提供了仿效的先例。清代复试制度正是继承 前代的 做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与完善而最终形成的。 清代复试制度包括乡试复试与会试复试两部分。清代的乡试复试始于顺治十五年 (1 658) , 会试复试则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但直至嘉庆四年(1799)乡、会试复试 才“乃著为 令”,实际上乡试复试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 “始为定制”。由此算来 ,从始 行复试至 成为定制,其间经历了百余年;百余年间,复试内容、要求与处罚措施等具体规 定处于不断 变化之中。从复试确立时间的漫长以及内容等具体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清政 府对复试意 义与作用的认识处于不断加深之中。 1乡试复试制度的确立之分析

4、乡试复试从开始实行到成为定制,其间反反复复,时断时续,这反映了政府对复试重 要性的 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乡试复试最初是由于放榜后因有“情弊”而被“指参”。如作为乡试复试之始的顺治十五 年 (1658)复试之原因即为中式举人“多有贿买情弊”而致“物议沸腾”。史料载:“顺治十五年,帝以顺天、江南考官俱以贿败,亲覆试两闱举人,是为乡试覆试之始。 ”1 (卷一 O 八, 选举三) 此次复 试结果是:除罚停会试两科者外,还有 22 人被除名;对此,史 料载:“取顺天米汉雯等百八 十二名,准会试。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 会试、除名者二十二名。 ”1(卷一 O 八, 选举三) 又如康熙三十

5、八年(1699)乡试复试原因亦是北闱取士不公,有情弊为人指参。史料 载:“ 康熙三十八年,帝以北闱取士不公,命集内廷覆试。 ”1(卷一 O 八, 选举三) 并 规定:“列三等以上 者许会试,四等黜之。 ”1(卷一 O 八, 选举三) 雍正七年(1729) 顺天乡试奉 特旨复试也是此种类型。 经过对复试的多次实践,清政府终于认识到“欲清科场之弊,莫如复试一法”2(卷 二 二三) 。在乾隆 九年(1744)乡试前顺天府府尹蒋炳疏陈:“顺天乡试,业派亲信大臣、监 同御史严行搜检 。至外省积弊,未能肃清,请于放榜后,令巡抚会同学政,当面复试。 ” 2(卷二二 三) 旨意是“如所 请行,下部知之”2(卷

6、二二三) 。本次复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第一次在放榜之 前事先决定榜后进行 复试,是政府的主动行为,而不是因“指参”而被 动采取的措施。本次复试乾隆帝还特颁谕 旨:“今应令中式之人填写亲供时,在巡抚衙门 内严行防范,该抚会同学政,出四书闲 冷二题,不在拟议之内者,当面考试,听其尽 一日之长。试毕,即将原卷与中式卷一并解部 ,听候磨勘。 ”2(卷二二三) 但是,这种有 计划的复试只推行了一科,乾隆十二 年(1747)便宣告停 止。其原因是乾隆九年(1744) 顺天乡试搜检严格,效果显著,乾隆帝因此认为只要严格搜 检,就可严防弊端。史料载乾 隆帝称:“著各该临监等官,临时加意搜检,不许携带片纸只 字

7、,务令诸弊悉除,使场规 整肃,以收得人之效。至上次复试,原因场期已近,不及严查。 今既一体严行搜检,其复 试之处著停止。 ”3(卷三五一, 礼部贡举复试) 实际情况并非乾隆帝断定的那样,科 场积弊 在短暂收敛后又重新抬头。因此,在随后的时间里,乾隆帝针对不同省份的具体情 况,对某 些 省份采取了复试之法。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顺天府府尹吴省钦“奏请将江 苏、安徽、江 西、浙江、广东、山西六省丙午以前三科由俊秀报捐贡监生中式举人者俱行 复试,下部议行 ”4(卷四一, 何汝霖传) 。乾隆五十八年(1793) ,由于顺天等省补行 复试 的举人问题颇多,有些复试卷与原 中卷“如出两手”、 “情弊显

8、然”,这促使乾隆帝在徘 徊了五十年之后又回到乾隆九年乡试 复试的起点,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反复,而是对乡试 复试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此次规定要 求:“各省如督抚同在一处者,仍令巡抚监临,著 于榜后交与总督严扃复试,其止有巡抚省 份,著派布政使会同邻近提镇一员监临,榜后交 与巡抚复试。 ”3(卷三五一, 礼 部贡举复试)乾隆五十九年(1794) ,因严行会试复试, 乡试复试又告停止。 嘉庆四年(1799)奏准,乡会试复试著为令,亦即“乡试复试,自道光甲辰科后,始为 定制 ”5。自此之后乡试后进行复试未再反复,一直坚持到清末。道光二十三年(18 43) , 清 政府为保证复试质量又做出新的规定:“嗣

9、后各省新中举人,与会试年二月初十日前全 行到 京,取具同乡京官识认印结送部,听候复试。 ”3(卷三五一, 礼部贡举复试 ) 并 规定复试于二月十五日在贡院举行。对逾期到达者如何复试作了规定,对未复试者 的处罚 也作了规定:“其道远逾期到者,归顺 天府补行复试。其逾补试期者,归下三科办理。三 科内未复试者,永远不准会试,亦不准截 取铨选。 ”4(卷二八, 吴省钦传) 至此,新科 举人于会试年进京参加复试成 为定制,清代的乡试复试制度也已 经定型。咸丰以后,乡试 复试原则再没有改动过,变的只是复试要求、复试内容等具体的条文。 2会试复试制度的确立之分析 清初会试中式贡士并无复试之说,其原因可能是会

10、试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举行,其考 场管 理比在地方上举行的乡试要严许多。清代会试复试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是年, 顺 天 解元查为仁因传递之事被发现而逃跑,康熙帝怀疑中式者中或许有令人顶替者,于是 在畅春 园亲加复试。复试结果是五人被革去进士,保留举人,所缺名额从“各省考试不中 落卷内选 择取中”6(卷二四九)。史载:“(康熙)五十一年壬辰,顺天解元查为仁以传 递事觉而逸,帝疑新 进士有代倩中式者,亲覆试畅春园,黜五人。会试覆试自是始。 ”1 (卷一 O 八, 选举三) 显然,会试复试借鉴了乡试复试的做法,二者的目的是一样的: 严防弊窦。 二、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得以确立的原因 从以上分

11、析可以看出,清代科举复试从清初沿袭前代偶一为之,到摸索时期的经常举 行,再 到最终形成定制,其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清代科举复试能够最终确立,是有其 内在原因 的。从科举复试发展的过程看,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严防弊窦,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性 针对科场弊端,通过复试以确保科举考试制度公平取士,是清代实行复试制度的一个重要原 因。这在清初复试沿袭前代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事实确实如此,清初乡会试的复 试,主要 针对的便是科场案与各种舞弊行为。清初的复试,都是在科场舞弊案发生后进行 的,因为要 保证取士公平,除了对违法者实施严厉处罚外,还要鉴别发生舞弊案的考场的 考生是否应该 被录取,这自然就需要对

12、考生进行复试。如陈康祺即把乡试复试之始的原因 归于顺天、江南 科场案:“乡试复试,自道光甲辰科后,始为定制。其实始于顺治十四年 是也。是科丁酉, 因顺天、江南科场事发,诏令复试。 ”5事实也确实如此,顺治十四年 (1657) 科场案导 致的顺治十五年(1658)乡试复试的原因与结果前文已述及,此不再赘 述。不久后的江南科 场案,原因同样是“中式举人,情弊多端”,致使榜发后“口有烦言”, 顺治帝“照京闱例 ”, “亲加复试”3(卷三五一, 礼部贡举复试) ,复试结果是:“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会试、除 名者二十二名。 ”1(卷一 O 八, 选举三)清初的几次复试都与科场舞弊案有 关

13、,正如文献所载:“士子与考官 勾通关节,国初有问 拟腰斩者,立法甚峻。康熙己卯顺天乡试、壬辰会试,雍正己酉顺天乡 试,俱奉特旨复试。 ”9 科场案中有一种舞弊即为考生“冒籍跨考”。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 “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且童生试、乡试以及会试中均有发生。很显然, “冒籍跨考”也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因此,清代科举复试也有针对此弊端的。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会试即有江南、浙江士子 冒 籍中式,康熙帝因此令中式者复试,并谕旨大学士:

14、“迩来浙江、江南人,冒直隶等处 北籍 ,及代人考试者甚多。十三省语音,朕悉通晓,观人察言即可识辨。著出示遍晓中式 进士等 ,其中冒籍、替代等项,俱赴部实首。复试之日,朕前亦许面奏。倘隐蔽不发,朕 一查出, 悔至无及。 ”6(卷二四九) 2平息社会舆论,笼络人心 清初在全国局势尚未稳定的情况下即仿明制开科取士,其目的就是要笼络人心,得 到 世人的 颂扬。在此情况下,一旦出现对科举不利的舆论,清政府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扭转。 复试便是 平息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自然也可以很好地笼络人心。 清初关于科举制的舆论中,最让清政府感到苦恼的便是对科场弊端及由此导致的取士 不公的 指责。而且这种舆论还会导致社会的

15、不安定。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乡试即出现 了“北闱 不公,士子鼓噪,作檄讨主试官,以革人为主考,百千为群,押往柴市街杀之”10的 情况 。又如康熙五十年(1711)辛酉科江南乡试,由于主考左必蕃“目不识丁,任副考赵 晋所为 ”10而导致榜发后士论哗然,数千士子云集玄妙观,其后更是抬着五路财神像入府学,锁 于明伦堂,有人作诗“左邱明有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嘲讽二主考,更有甚 者,有人 将“贡院”用纸糊改为“卖完”。这虽然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但类似士子对科场舞 弊 不满的 舆论并非罕见,清廷不会无视这种情况的存在。出现此等情况,除查明真相严惩舞 弊考官、考生外,还要通过复试平息世人的舆论,以

16、彰显公平,笼络人心。如针对康熙三 十 八年(16 99)顺天乡试科场案,康熙帝便令“将所取举人通行齐集内廷复试。如有托故 不到 者,即行 黜革”6(卷三五一, 礼部贡举复试) 。另一典型事例是充 任福建乡试 监临的王恕请旨为一个举人举行复试而得旨予以 举行的一场复试,史载:“(王恕)任江 安粮道,整饬漕务尤有声。充福建乡试监临,武生 邱鹏飞以五经举第一,士论不平,奏请 覆试。寻察出实使其弟代作,吏议降调,上特宽之。 ”1(卷三 O 八, 王恕传) 由于 “士论不平”而为一个举人举行复试,其目的显 然是要平息社会舆论,笼络人心。 3验证当政者对科场案的怀疑,查明实际情况 清代科举考试在很多乡会试后,都有朝臣、言官弹劾考官、考生,士子议论取士不公 的情况 出现。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考官、中式者是否真有问题,又没有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