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6142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4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_口腔班(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 1.黄帝内经、 难经 、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 论体系 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 中药学理论体系 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奠 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的基础。 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 素问和灵枢 两部分。 3.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草经,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4. 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 最早制药学 专著。 新修本草 政府颁行第一部 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宋代以前 病因理论总结 。 敖氏伤 寒金镜录 第一部 验舌专著。 5. 洗冤录 是世界上

2、较早的 法医著作。 6. 本草纲目 是一部 药物学之大成 ,由 明 李时珍所著。 7. 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 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 想,称为 。 辨证论治: 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 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 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 证论

3、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 床上的具体应用。 8.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 阴阳学说 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 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基本概念 ) 3. 阴阳的 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 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 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 阴阳属性的特点

4、: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 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 阴阳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 的相互转化。 7.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 8. 用阴阳来 指导疾病的治疗 : (1) 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 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 ,用“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 用“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 明 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五行学说1. 基本概念 : “五”是指木、火、土、金、

5、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 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 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4.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5. 五行的 生克乘侮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 (1) 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滋 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 (2) 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 制,约束,消弱等作用。 (3)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4) 相乘相侮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一种异常变化。相侮是指五行之 间反向克制的一种异

6、常变化。 6.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病理传变 1. 相生关系的传变:主要为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和子病 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2.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相侮。相侮:肝来侮肺。 指导临床治疗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确定治疗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培土生金法 :又称补脾养肺法:只通过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第三章藏象学说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 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 其共

7、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奇 恒之腑 ,作用是 “藏而不泻 “.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 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 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 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和小肠相表里 1. 心主血脉 :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 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主血:心主血

8、的基本内涵, 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 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 形体官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 流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 气血运行通畅, 脏腑功能正常; 心的阳气充沛, 血液充盈,五 味五行五志酸木怒 苦火喜 甘土思 辛金悲 咸水恐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 脉道通利, 脉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 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有时可 有结代脉。 2.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广义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 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9、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若异常,可 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神志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 等临床表现。 系统连属: (1) 心在志为喜 :心的生理活动和喜有关 (2)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3) 心在窍为舌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4) 心在液为汗 :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居 包络之中,包络在心之外。 二肝:肝胆互为表里 1. 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

10、,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 的功能活动正常和调; 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通达情志; 调节生殖功能。 2. 肝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当人体处于安静 状态时,部分血液就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处于活动状态时, 肝内的血液又被 动员起来,运送到全身。这说明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系统连属: 1. 肝在志为怒; 2. 肝在液为泪; 3.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 肝开窍于目 三脾: 1.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

11、至 全身各脏腑, 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 个方面。运化水谷, 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故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 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 脾气主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 以上升为主, 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 方面。 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濡润全身。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 肺升举内脏, 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若脾气虚弱、 无力 外举,反而下陷,可

12、导致内脏下垂、脱肛等病症。 3. 脾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其固摄血液的功能正常, 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则可出现各种 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系统连属: 1.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 在志为思; 3. 在液为涎; 4. 在窍为口四肺: 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 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 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 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

13、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只有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清肃,才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自如;若不能,则会导致呼 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2. 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 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 二 是肺气的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与全身;三是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 将卫 气散至全身体表。 肺主肃降亦有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二是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 下输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3. 通调水道: 又称主行

14、水。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 是指通过肺的宣发作用, 将肺气传输至肺的水 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分向外散布,达到全身皮毛。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 将 脾气传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下传输至脏腑器官。 肺为水之 上源, 肺气行则水行 。 4. 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 气的交换,再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 有四个方面: 一是肺司呼吸, 调节气体交换; 二是调节气机, 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三是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调节水

15、液代谢 系统连属: 1. 肺在志为悲忧; 2. 肺在液为涕; 3.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肺在窍为鼻 五肾: 1. 肾藏精: 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2. 肾主水: 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3.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 防止呼吸 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系统连属: 1. 肾在志为恐; 2. 肾在液为唾; 3.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4. 肾开窍 于耳和二阴。 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胆: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1. 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

16、谷气血之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 1. 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 1. 通行原气 2.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脑:脑由髓汇集而成,故又称髓海 1. 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2.主感觉与运动二女子胞: 又称胞宫、子宫 1. 主月经:月经的来潮与周期也与心、肝、脾 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 主孕育胎儿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 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一精: 精,是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 体生命的本原,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先天之精和 后天之精之分。 二气: 气的功能: 1. 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