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5363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 ?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教师版)28. 马说(重点)一、文学常识1. 韩愈( 768824) ,字 退之 ,唐代 文学 家、 哲学 家、 思想 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 文”,又称 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 ” ,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2、 ”之名, 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 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2.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 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3.马说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 的杂文, 属论说文体, 原为韩愈所作 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说”是“谈谈、说说 ”的意思,题目从字面上解释为:“说说千里马 ”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二、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年 800 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 40余日, 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 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三、内容结构第 1 段: 提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

4、有 ” ,千里马才终被埋没、 摧残。 第 1 句“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第 2 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全文表达的主旨。第 2 段:揭示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第 3 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四、中心论点和写作手法1. 中心论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 写作手法: 托物寓意。五、主题思想:本文借 伯乐相马 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2 六、常考题型1. 本文的

5、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全文的主旨句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

6、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8.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 马说的一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2. 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3.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 ,有志

7、难酬 的愤慨心情14.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答: “千里马”比喻“人才 ” ;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15.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 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 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七、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但是 )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 )有名马, 祇( 只是 )辱 于(介词,在 )奴隶人之手,骈死 ( 一同死 。骈:两马并驾 )于 槽枥 (马厩 。槽, 喂牲口

8、用的食器;枥, 马棚,马厩 )之间,不 以(介词,用)千里 (千里马的称号 )称也。2. 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 之, 者:定语后臵的标志) ,一食 ( 吃一顿 )或(有时 )尽(形容词当动词,吃尽,吃光)粟一石。 食(通“ 饲” ,喂)马者不知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能千里而食也。是(这)马也, 虽(即使 )有千里 之(的) 能(能力,本领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 ) ,且( 尚且、而且 )欲 (想,想要)与 常马 (普通的马 )等( 等同,一样 )不可得, 安(怎么,哪里 )求其能千里也?3. 策(名当动,鞭打,挥动马鞭驱使)之不 以( 介词,按照

9、)其 道 (规律,方法 ) ,食之不能 尽( 充分施展 )其 材 (通“ 才” ,才华 ) ,鸣 之(音节助词,不译)而 (却)不能通(通晓 )其 意(意思 ) ,执(拿着,握着)策(马鞭 )而(表修饰 ) 临(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表反问,难道)真无马 邪 (通?耶?,吗 )? 其(表推测,大概,恐怕 )真不知马也!3 八、重要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 才美不外见 : “见”通“ 现”, 显现、表现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 饲”, 喂养 ;“ 材”通“ 才”, 才华 。(3) 其真无马邪 :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4) 食马者不

10、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饲”, 喂养 。(5)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 祇” , 只是 。(二)古今异义1.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 指示代词,这,这样的。今义: 判断动词 。2.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古义: 怎么、哪里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古义: 等同、一样 。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5. 策之不以其道:策: 古义: 马鞭,鞭打 。今义: 策划,策略 。6. 虽有千里之能:虽: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三)词类活用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11、辱: 形容词 用作 动词 ,受屈辱 。2.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 形容词 用作 动词 ,吃尽、吃光 。3.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形容词 的使动 用法, 使尽,竭尽,充分施展。4. 策之不以其道策: 名词用 作动词 , 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 数量词 用作 动词 ,日行千里 。(四)一词多义1. 之虽有千里 之 能:结构助词,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马 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无义。策 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食 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补充音节。2. 能虽有千

12、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 能 千里也: 能够 。3. 策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执 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登记4. 而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 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5. 食 一 食或尽粟一石: 吃,动词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 食 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4 6. 其安求 其能千里也:代词,代 ?千里马?,它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 ?千里马的?,它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代 ?千里马的?,它的 。策之不以 其 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

13、方法。其真无马邪 :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7. 以 不 以千里称也: 介词,把,用。 策之不 以其道: 介词,按照 。8. 尽:一食或 尽粟一石: 吃尽、吃光 。食之不能 尽其材: 使尽,竭尽。9.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五)特殊句式1. 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标志是:之者 , “千里 ”作“ 马”的定语,后置,句意是: 日行千里的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臵 句( 介词结构后臵) , “于奴隶人之手”作“ 辱”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句意是: 只好在低贱人的手中受屈辱。(3)策之不以其道

14、:状语后臵 句( 介词结构后臵) , “ 不以其道 ”作“ 策”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不以其道策之 。 句意是: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2. 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其, 表反问语气,难道。句意是: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六)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在低贱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不被人称作千里马著。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谷子。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

15、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 (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九、中考链接题(一)阅读下列马说一文,完成14 题。( 安徽省 2011)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

16、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 一食 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2)才美不外 见见: 显现(3) 且欲与常马 等 不可得等: 等同 (4)安 求其能千里安: 怎么,怎能(5) 执 策而临之执: 拿着,举着2.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文: 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3. 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 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 分) 4.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 分) 答: 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3 分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