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15737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 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 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 当今重振国学如何与党的执政理念相统一,并为之服务? 重振国学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少有以下四点意义 一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有着重要意 义。 二、对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的意义巨大。 三、对提升国内的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四、可以增加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加强国际影响,丰

2、富世界文化。-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汉代汉武帝筑“汉武仙台” 。 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 康熙大帝亲笔用满文写了祭陵祝文。 孙中山先生亲撰激情洋溢的祭文一篇,留下了“中国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到 处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937 年 4 月 5 日清明节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派代表祭奠共同的祖先。 “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 众,坚决抵抗。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世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 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 1963-1979 年之间没有官方祭祀 ,80 年恢复。 20

3、05 年祭陵仪式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以青铜礼器为祭器, 采用天子等级的 仪仗和祭祀乐舞。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 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普世伦理宣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 于晚清以前,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 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 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 系。主要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 先秦儒学汉唐经学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 1、先秦儒学 孔子(前 551- 前 479)2 儒家创始人论语 “礼”

4、 ( 社会观 ) 治国之本在“为国以礼” 。 “仁” ( 价值观)核心是“仁者爱人”- “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基础是“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途径是“为仁由己”,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 “杀身成仁” (1)春秋以前:孝高于忠 论语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春秋战国末期:矛盾激化、忠高于孝 韩非: “父之孝子”,必为“君之叛臣”。主张忠君高于一切: (3)汉代:忠孝统一于“三纲六纪” 汉承

5、秦制,强调皇权权威;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君尊于父,孝重于忠 (4)宋代:忠孝统一于“三纲五常” 总结唐亡教训:“三纲不立,无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其亲。是 以上无教化,下无廉耻。 ” (范祖禹) 理学:孝是仁之小节,忠是仁之大节。 理论上仁高于义,实践上忠重于孝 孟子-“亚圣”主张 “人性善”, “仁” -“仁政” - “民贵君轻” - “王道” “为仁由己” -“心性论” -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6、;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者爱人” - “五伦”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 ” ) 荀子(前 340-前 245) 综合百家,调和儒法。 荀子 “人性恶”-“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援法入礼”。 2、汉唐经学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建立“天人合一”3 核心- “天人感应” 阴阳- “三纲” 五行- “五常”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 3、宋明理学-儒学发展最高的理论形态( “存天理, 灭人欲” ) 程朱理学:朱熹 “理” - “三纲、五常” “气” -形成万物的材料 “人

7、性” -“天命之性” - “天理”-“气质之性” - 道德、感情欲望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至良知” -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明清实学; 经世致用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清实行文字狱,形成“小学” 。 现代新儒学(五四以后的儒家学者) 第一代: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 劢、方东美、钱穆、冯友兰、贺麟 第二代: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 第三代 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 道教 “自然”为本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佛教 “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

8、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 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 儒学是否是宗教呢? 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未知生,焉知死”, “敬 神而远之” -论语 信仰是道德的最后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4 (1)传统文化的类型 文化类型: 是指历史上形成的、 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 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特征决定的种类。 A 连绵型文化 B 农业型文化 C 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征 A 同一性与多样性相同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以

9、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核心 . C 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 D 重道轻器、重政务轻技艺. E 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的思维方式. ( 二 )现代化的内涵 在我国, “现代化”一词大约出现在20 世纪初。在欧美,“现代化”一词大约 出现在 18 世纪 70 年代。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 。 1929 年,胡适在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最早使用“现代化”这个概念。 1933 年 7 月申报月刊 为创刊周年刊出 “中国现代化问题号” 明确提出现代 化的口号。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1987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

10、略。到2050年前后, 中国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 二 )现代化的内涵 “广义 -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 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 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 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 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 展过程。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 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罗荣渠 (二)现代化的特征20 世纪 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11、“英克尔斯”提出了一个衡量社会现代化 的具体标准,即: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 3000美元以上 2、农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 12%-15%以下 3、服务业产值占 GDP 45%以上 4、非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 70%以上 5、识字人口 80%以上 6、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口 10%-15%以上 7、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 1000人以下 8、平均预期寿命 70岁以上 9、婴儿死亡率 30以下 1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0%以上5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1%以下1998年,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

12、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 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 个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 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 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 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 而是驿站, 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00 年(17631970 年) ,第 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00 年(19712100 年) 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 (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心主义” “封闭保守”(二) 1840年-1911年“中体西用”(三) 1911年-1937年西化派“打倒孔家店” 马

13、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四) 1937年-1945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四) 1949年-1966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破四旧” (五) 1966年-1976 年“彻底捣毁孔家店”(六)1978年以后从反传统到对传统文化的肯定 (七)90 年代“国学热” (八)90 年代后半期全面认识评价东亚现代化的启示 11 世纪的儒学复兴,使孔孟传统旁及朝鲜、越南、日本和东南亚各地, 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构成了今天的“儒教文化圈。” 美国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 波士顿大学经济文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彼得伯 格- “现代资本主义”或者“第二次现代性浪潮” 第一,重视社会的团结,在一个特殊的团体中寻求我们合适

14、的位臵。 第二,极为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 第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政府受到支持,并且认为是“关键性的”。 第五,极为重视历史、 文化和传统的意识。 重视通过经验获得知识。 通过 经验传递的智慧,胜过信息的积累。 第六,全方位的向世界开放,接轨、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从东亚危机看工业东亚模式6 三 儒家文化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积极作用(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 易传 乾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论语 “天将降大任与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孟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注重人格修养强调人的道德觉悟 “务民之义,敬神而远之,可

15、谓知矣。 ” 论语 。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论语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多志也。 ” 论语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论语 “以天下为己任”易传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 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诗经 :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孟子- 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 韩非子 - 事在四方 , 要在中央 ; 圣人执要 , 四方来效” . (四)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恭、宽、信、敏、惠” 。五德 -“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仁。 ”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