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英才,以笔为刀为抗战

上传人:sha****g00 文档编号:37806719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4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界英才,以笔为刀为抗战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报界英才,以笔为刀为抗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界英才,以笔为刀为抗战(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狱中托人捎出的书信边当学徒边投稿,从小喜欢读书血衣、狱中的书信、照片,冯一中说,这是父亲 最后留给他们的。 记者的采访,把冯一中的思绪带回到了七八十 年前。 冯梦云,字恭茂,慈溪人(现已划归余姚河姆 渡村)。1901年8月15日,出生于清贫之家,兄弟姐 妹有6人,冯梦云是长子。 用冯一中的话来说,冯家有个传统,家里人一 定要有文化,会念书,冯一中的祖父都识字,他的几 个姑姑、叔叔也都有点文化,所以更催生了冯梦云 的读书理想。 但遗憾的是,因家境贫寒,1916年,冯梦云只 念完三年私塾便去上海谋生,当时的文化水准相当 于小学毕业, 他在一家五金店里做过学徒,又去过印刷厂做 工,工作再忙,一有空闲

2、时间了,他就读书写稿。其 间,他还专门进修了一年法律,对他在文字方面的 帮助挺大。他边做工,边频频向当时的上海各家小 报投稿,起初只是苦于生计地写稿,但他不知道,这 一门兴趣,竟会开启他接下来的人生。创办 大晶报针砭时弊由于投稿的关系, 冯梦云结交了不少文人朋 友,其中有个叫毛子佩的人,跟冯梦云很投机,逐 渐发展为挚交。 大概在1925年,冯梦云进入报社工作,在报社 的岁月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他所创立的大晶报 这是他新闻事业中的一个里程碑,也使得他从 一名或许被人看作只会写风花雪月的投稿人,升华 成了一个真正的抗战民族斗士。 大晶报是1928年5月21日创刊的,发行了 1996期,直到1938年

3、7月19日,创办了近10年,主要 以时事新闻为主, 其中记录了一些权贵腐败的内 幕,针砭时弊,因而广受好评。 冯一中说, 大晶报 有一批有名气的特约撰 稿人,比如现在被大家熟知的舒舍予 ( 老舍)、袁寒 云,当然还有毛子佩,同时毛子佩也办有另外一家 小报 铁报,作为知己,他和冯梦云两个人互相约 稿,互相支持。 “我父亲在大晶报上一直使用笔名,前前 后后大约用了几十个笔名,其中就有 冯大少爷、 玲珑等广泛为人所知的名字。”冯一中说,他根 据自己知晓的几个笔名, 特意前往上海图书馆,把 父亲的文章逐一复印了下来,留作纪念。 1931年时,冯梦云遇到了黄待华,也就是冯一 中的母亲,两人订了婚。 “

4、但是我父亲对文化程度的要求较高,当时就 让母亲先念书再结婚,同时他到处奔走,继续撰稿, 母亲也进入学校读书,这一读就花了好些年,修完 了小学课程后毕业,两人在1937年顺利结婚,而这 个时候,父亲已经30多岁了。”冯一中说起了父母 亲的恋爱史。举办 “ 电影皇后”选举捐助抗战除了办报纸,冯一中还提到了父亲的另一项创 举,同时这也是冯梦云从文慢慢转向从商的一件大 事发起名为“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的活动,通 过门票、舞票等筹集善款,捐给航空救国协会。 “ 想当初,要在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办起这个 活动,非常不容易,需要得到来自政商界名人、明星 的广泛支持,但是父亲做到了。” 冯一中告诉记者,在发出活动

5、启事后,受到了 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由上海各界名流参加的 “ 电影 皇后”揭晓仪式上,当红女星胡蝶位居榜首。 因胡蝶本就是 “ 中国航空协会征求队” 的成 员,于是打出了 “ 救国”两字进行号召,于1933年3 月28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 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 会”。 演出当晚,筹委会宣布将所有门票、舞票收入 和临时捐款所得,全部登报公布,捐助航空救国协 会,用以购买飞机进行抗日。 “可以说,这样一场震动上海滩的活动,让父 亲和两名友人陈蝶衣、毛子佩在上海报业里的 声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开启了父亲在商业领域的 涉足。”现代金报?2015.8.18 星期二 A03编辑:贡万军 版式:张靖宇 校对

6、:颜琪华只有小学文化的冯梦云,自学成才创办报刊积极抗日 遭日寇酷刑,坚贞不屈,遇难时年仅43岁 报界英才,以笔为刀为抗战儿子冯一中:父亲的血不会白流,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有一席之地“ 我的父亲,冯梦云,他的经历,写成一本传记,拍 成一部电影都可以。这么些年过去了,我唯一遗憾的 是,他走的那一天,我们谁都没能送他一程。” 冯一中说,父亲牺牲时他才4岁半,当母亲从被释 放的狱友手中接过那件被狼狗咬得稀烂、布满血迹的 父亲的衬衣时,全家人悲痛的眼泪立即夺眶而出。 是的,记者采访的正是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上海 滩报人冯梦云的儿子冯一中,这般只会在电视剧中看 到的场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冯家人的身上。记者 朱

7、琳 摄影 记者 高远 翻拍亲赴前线采访报道我军杀敌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冯梦云亲赴前线 采访战地新闻,及时报道我军英勇杀敌的消息,为 了让上海市民了解战况,大晶报 一天出三报 ( 早报、午报、晚报),这是小报界的创举。 同年10月5日,由冯梦云发起,大晶报联合 多家报纸出版战时日报,不断发表抗日救国的 新闻,全面宣传抗日。 冯一中初步统计过,在短短的68天内,冯梦云 作为主编,发表了20余篇言论,立场鲜明、见解独 到, 如 “ 华北大战的总检讨”, “ 八路军与晋北大 战”“南京的攻打与防击”等深受读者欢迎,但因 为锋芒毕露,被进驻租界的敌伪勒令停刊。 “ 1938年初, 父亲加盟打着

8、外商名义创办的 文汇报, 由于积极宣传抗日, 屡遭敌人威逼恐 吓,在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后,拒不向敌人投降,最 后以停刊作为抗议。” 不久后,冯梦云又积极创办 鲁迅风,自任编 辑人。杂志以更加隐蔽的笔锋宣传抗日,吸引了许 广平、巴金、柯灵等许多进步作家参加。遭日寇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然而冯梦云并不知道, 在他积极抗日的这些 年月里,身边有潜伏的叛徒,他最终遭到日本人的 毒手。 冯一中在自己纪念父亲的文中提到: “ 73年前 的一个初冬时分,上海南京路,父亲刚从办公大楼 下来出外没走几步,即遭日寇抓捕。在路的对面,父 亲瞥见了他曾经的手下,后来被父亲疑为叛徒的冯 施岳。” 入狱后,冯梦云什么也

9、不招,那是在1942年11 月25日至12月10日,这半个月内他受刑最严重,敌 人冬天里将身穿棉袄的他浸入一大桶冷水中,过了 好久才让他出桶,因本就患有鼻炎,冯梦云脑部严 重受损,鼻子不时流出腥浓的液体,痛苦不堪。但是 在接下来的严刑拷打中,他没有透露过任何抗日志 士的一丁点消息。 在狱中,他通过一名狱卒给妻子送信,一共寄 出了8封写于狱中的书信,在第一封信中就写明了 他关押的地方,并且要求妻子立即销毁所有抗日的 证据、办报的图章等。可惜在信未寄到前,也就是冯 梦云被抓走的第二天, 日本人就已经来到家中,以 及南京路上的办公楼内,做了一番彻底搜查。 另外,还有如冯一中所述的一件血衣,是日本 宪

10、兵在审问时施以酷刑的罪证,在文革中被烧毁。 “ 后来母亲也想尽了各种办法, 求助友人,但 都没有救出父亲。”1944年2月17日, 他以抗日宣 传分子的罪名遭日寇枪杀,年仅43岁。可惜的是, 谁都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直到在1946年9月,上 海新闻界抗战殉难烈士的追悼大会上,冯梦云作为 15名烈士之一,他牺牲的消息才公布。 说到拥有传奇一生的父亲,冯一中表示,现在 他还在不断搜集父亲作品, 他说: “ 我也是在不断 研读父亲的人生,收集他生前的资料过程中,深化 对他的印象,觉得他越发高大。” 在教育子女时, 冯一中告诉他们:“祖父不会 白白牺牲,他的血不会白流,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总 会有祖父的一席之地,苦痛已然过去,但记忆值得 永远铭记。”冯梦云发起出版的 战时日报冯梦云旧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