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82945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养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庭教养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家庭教养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家庭教养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家庭教养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养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养方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文献综述姓 名:尚宇芯 学 号:110405402032专业班级:11 级小学教育二班 指导教师:李卫英摘要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家庭和同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环 境和群体,对于刚踏入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 影响。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纵容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 养方式使得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最终直接影响着低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

2、。良 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低年级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小学低 年级学生较强交往能力能够让他们渐渐地掌握与同伴相处的各种技巧,也能够慢慢地学会谦 让、宽容、互助、合作等良好的社会化交往技巧,具有良好同伴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一、前言家庭教养方式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 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 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儿童,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各项要求;在情

3、感维度的拒绝 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儿童,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 儿童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 宽容放任,对儿童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 (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小 学低年级学生渴望和同伴相处,此时父母会教导他们怎样和同伴相处,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 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二、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是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 (1)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时

4、经常性、习惯性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它 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是父母在教养儿童行为方式上的概括。 (2)同伴交往能力:指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接触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分为交2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往的态度、交往的方式、友好行为。交往的态度包括能主动与同伴交谈;愿意接受同伴的邀 请,与同伴一起游戏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三、国外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早在18世纪初人们每年就开始对每个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观察,也开始了该领域理论形成的准备阶段。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父母要成为孩子 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强调教育要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按照他的天性去进

5、行教育。 坚决反对压制、摧残和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裴斯泰洛齐,杜威, 康德进一步研究教育方法。裴斯泰洛齐首次将教育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儿童的教育第 一步应该是从家里开始,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提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最初的教育是非常重 要的。后来杜威在卢梭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亲子的地位平等和与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儿童的 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地位的平等可以避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 思想意志强加给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平等的观念和民主观念的影响,是非、对错、美丑、善 恶的标准并不是由父母来主宰,而是由社会大众共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共同决定的。19 世纪后半

6、期至 20 世纪 70 年代,鲍姆林特第一次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国内 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翻译。有的为“教育方式”1 2,有学者用“养育方式3” 有学者用“抚养方式4” 。目前普遍接受的为父母教养方式或家庭教养方式5。西尔 兹6对 379 个新英格兰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依赖性、 攻击性以及道德心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父母教养行为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笔者认 为家庭教养方式理解起来有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 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景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二是家庭教养方 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

7、为的特征概括,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思想立场、个性 特征以及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不尽相同,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言谈、举止和态 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三是家庭教养方式是 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 势的感情氛围。如果子女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的家庭中获得安 全感,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家庭以惩罚、混乱、 过分的严厉为特征,具有一种消极色彩,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取决于父母的感情、 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

8、。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鲍姆林特7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专制 型、权威型、放纵型。研究发现当父母的行为不一致时,权威型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女孩子的 独立性及目的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专制型和放纵型父母的控制相比,权威型父母的控制 更有利于形成男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女孩子的成就倾向。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自信、和善、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同伴热情、友好,父母的权威性体现在给儿童制订严格的行为准 则,并清楚地说明对子女施加限制的原因。研究思路的特点是坚持成人塑造儿童的单向决定 观。但是,拜尔8发现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 模式说,试图揭

9、示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整个 70 年代儿童个性特征对父母教3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思路由单向决定观逐渐向双向互动观转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的相关研究从 80 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法对父母教养行为的类型模式 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心理学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研究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

10、解释他们 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这种方法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增进了人们对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 素的理解,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实验方法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有助于对环境和行为的控制,有助 于研究个体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斯梅塔纳和努契分别在 1995 年和 1996 年的研究中得出 结论父母的教养行为应该遵循多方面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而不是过多的强调父母教 养方式。斯梅塔纳指出,权威型的父母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儿童的哪些行为问题需要加以控 制,哪些行为需要给予宽容,父母应该尊重子女个人活动的空间。斯梅塔纳和努契所倡导的理 论观点是父母控制理论。鲍姆林特11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建构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模

11、 型。2005年,鲍姆林特在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和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具体 的社会交往活动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强调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的普遍性影响。2000年,贝斯 盖等人对美国和韩国3岁儿童的父母教养行为及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 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母亲比父亲更容易受到儿童 抑制性行为的影响。四、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国内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分类方法是: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以 及民主型。也有的学者认为完全符合理论上阐述的这四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不同的研究会进行不同的划分。由于父、母双亲

12、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教育 程度、所处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子女教 养方式上,肯定会体现出差异性。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生育孩 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著。34青少年个体的自身的性别,非常明的显影响其父亲的教养方式,而其母亲的教养方式受到的影响不明显。母亲的血型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还有研究者研究发现了父母教育观念和父 母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常常体现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模式和 教养态度。张文新对城乡两种文化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这两种文化背景对

13、青少年父母教 养方式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城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在城市中,父亲对青少 年孩子有更多的温暖与情感理解;而农村母亲与城市母亲在对孩子的理解与情感温暖方面没 有显著差异,但城市的母亲对孩子的干涉、否认拒绝、保护、惩罚严厉更多。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中国目前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 (一)从家庭结构上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4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现代家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在儿童养育方式上表现为:单亲家庭养育儿童,包括只有 母亲(父亲)一人养育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养

14、育孩子;父母共同养育孩子;还有父母、祖父母一同养育孩子;还有再婚父母养育孩子等情况。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养方式。 单亲家庭,父母中只有一人起主导作用;在家庭中缺少一方,在孩子的心理上就会产生缺失感。此种情况,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总是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同时由于是单亲,父亲 或母亲肯定会有在教育子女的精力上投入不足的情况。往往会形成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儿童教育上往往会更加的溺爱。还会出现祖父母与父母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冲突,造成孩子成长更加趋向于强势一方的教养目标。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受到的关爱 相对会很多。 祖父母抚养孩子的家庭。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隔代人往往会觉得更加亲近。在这样的

15、家 庭中祖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教养往往没有原则 性,极其容易在孩子身上养成各种不良的习惯。 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双亲家庭。这样的家庭中,在儿童的心理感受上不会出现另类感,这 类家庭父母教养目的一般较为明确。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做到宽严得当。这样的家庭中没有 隔代人的溺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能够及时地进行惩戒。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 的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年轻人,教育观容易达成一致,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能够避免一些不良的 冲突,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从父母教养儿童的态度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家庭成员多、子女多、生活条件差,物质

16、生活相对匾乏,父母一般 都在为生活奔波,对子女的抚养多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特点。只要儿童能够健康的生存 就已经达到目的。在儿童的教养上基本处在无意识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被动教养状态。在 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基本没有主动的规划。到了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改善,父母开 始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在物质生活方面对孩子进行极大的满足,也开始重视其它素质培养。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孩子家长们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有目的培养。 (三)从子女数量上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会很多。表现在儿 童的品质上是: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多艺。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偏重 智慧教育,以分数来衡量孩子成功与否;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忽视对子女的社会化能力的 培养。往往使孩子不懂如何求知、生存、合作、发展,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生活能力低、 意志薄弱;与同伴相处技能匾乏20。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